APP下载

黑龙江冰雪旅游特色小镇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探析

2018-05-14张良祥朱顺

知与行 2018年3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创新模式

张良祥 朱顺

[摘要]“三亿人上冰雪”激发了全国人民赏冰乐雪的热情,冰雪旅游空前发展。面对群雄并起的大冰雪时代,冰雪旅游小镇应运而生,但是冰雪旅游小镇能否“四季运营”,成为冰雪旅游亟待解决的难题。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从跨界融合视角出发,对当前黑龙江构建冰雪旅游小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审视黑龙江冰雪旅游小镇实现跨界融合的有利条件,提出黑龙江冰雪旅游小镇创新发展方略举措为:注重品牌建设,增强特色核心競争力;加强跨界融合,系统全面规划;完善产业链条,实施产学研创新驱动。

[关键词]跨界融合;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3-0119-04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以及住房建筑部联合刊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着重指出:“我国将培育一批集现代教育、科技、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特色的现代化休闲旅游小镇”[1]。到2020年这批特色小镇数量要达到1 000个。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坚定了“特色小镇”发展道路的信心,激发了黑龙江省把“冰雪特色旅游小镇”打造成“金山银山”的热情。作为众多特色小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小镇,冰雪旅游小镇是以“冰天雪地”为依托,将体育与相关方面产业联合起来,实现“冰雪+旅游”“冰雪+体育科技”“冰雪+体育装备制造”等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2]。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既是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也是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题[3]。

一、冰雪旅游特色小镇跨界融合发展内涵及意义

作为体育产业跨界融合,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体育特色小镇的内涵

在“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的特殊时期,各类“特色小镇”建设是助力产业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创建模式,搭乘“互联网+冰雪体育”的发展快车,通过搭建旅游业升级平台,挖掘黑龙江独特冰雪资源的内在动力,牵引冰雪体育转型升级[4]。“特色小镇”突破了传统行政区意义上的“镇”,经过系统科学规划[5],在政府倡导下,企业立足当地优势产业,建设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等多部门、多方面跨界融合的发展平台;“特色小镇”是推动产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纵深发展,拉动“工农商”一体化的新时代引擎。冰雪旅游特色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种,在促进体育与多种产业创新融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企业搭建新平台,为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提供参考。

(二)小镇溢出大效应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产业都希望通过体育借力发势。在“体育+X”的创新融合发展中,具有刺激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的体育项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大发展需要旅游产业这个“突破口” [6]。“体育赛事搭台、文化唱戏”成为一种趋势,“体育+旅游”的多元化和深层次融合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特色小镇建设集中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及“城、乡、政、经和自然”五个统筹的新型科学服务体系,营造的“轻松空间”不仅能够吸引人们通过参与其中排解不良情绪[7],并且能够激发当地居民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冰雪旅游特色小镇是脱贫攻坚背景下推动体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当地脱贫致富、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助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重要抓手。黑龙江冰雪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在改善地区经济结构、缓解黑龙江就业压力和促进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举措。以冰雪旅游为载体的特色小镇改变了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促进了生态保护,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昔日砍木头越砍越穷,今朝堆雪人越堆越富”。冰雪小镇加快了旅游供给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概念和内容,满足了快速升级的旅游消费需求[8]。

二、黑龙江冰雪旅游特色小镇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优势

如何发挥黑龙江省冰雪资源优势和挖掘冰雪历史文化底蕴,把冰雪经济做大做强,巩固和保持全国冰雪第一大省的地位,创造更多有特色的冰雪旅游小镇,需要我们重新进行审视。

(一)良好的冰雪体育产业基础

冰天雪地是黑龙江的金字招牌,冰雪旅游是黑龙江振兴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聚宝盆”。发展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在推动黑龙江省“生态优势=经济优势”的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9]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1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滑雪旅游市场,参加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3亿人次,冰雪产业总规模将攻破1万亿元大关。“冰雪+旅游+体育”将进入加速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成为一种体育融合新业态。

黑龙江省是冰雪运动大省,在独特的地理优势下,黑龙江冰雪装备产业、冰雪竞技和大众冰雪运动优势明显。黑龙江省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集数控机床、冰雪装备、研发、制造等工业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齐齐哈尔黑龙冰刀曾远销欧美 [10]。黑龙江省具有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人才优势,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发展“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可依托龙江区域内的装备制造体系、人才科研体系,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跨界融合发展。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联动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实现资源共享,产学研互助,打造具有龙江特色文化内涵的冰雪旅游小镇,增强小镇核心竞争力。群众性“赏冰乐雪”活动参与度逐年飙升,对于发挥龙江冰雪特色,推动旅游等相关服务业服务质量提升,促进“城乡纵深融合发展”十分有益,对推动龙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丰富龙江人民休闲活动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11]。

(二)政府的政策鼓励与指引

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利好政策的强效驱动,为冰雪旅游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冰雪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强大“核动力”。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第46号文件指出:冰雪体育产业融合涉及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是实现以特色项目为突破口的重要途径,积蓄社会力量,引导冰雪体育产业成为新时代“冰雪强国”体育消费新热点。2016年11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直接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要赶超5 000万,到2020年和2025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要突破至6 000亿元和10 000亿元,庞大的冰雪产业规模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温床,有利于黑龙江冰雪经济发展。2016年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冰雪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要数《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此文件的出台对于冰雪产业的发展的指导,以及对冰雪旅游小镇的创新融合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伴随2022冬奥会的到来,人们“赏冰乐雪”兴趣增强,以及“三亿人上冰雪”的“小目标”的兑现,是为冰雪旅游小镇的创新融合构建最大的动力源[12]。“大冰雪时代”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向提高质量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展,消费向体验式直观感受扩展。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体育特色小镇注重体验式旅游的特色道路,预示未来体育特色小镇将与旅游、文化、健康、现代化科技等相关联动产业创新性地产生融合,成为体育产业、冰雪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新动力。因此,认清跨界融合和把握相关政策对于制定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

冰雪特色旅游小镇不善广而善精,特色小镇要特点鲜明、定位明确。在空前的利好政策下,我国冰雪旅游小镇破土而出、迅速生长、遍地开花;我国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主要以冰雪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小镇为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崇礼太舞、万龙、富龙、丝绸之路滑雪小镇等;国外冰雪特色小镇发展历史较长,产业也更加多元化,新西兰Queens town,瑞士达沃斯等旅游小鎮是集冰雪体育旅游、文化、休闲养生、餐饮、度假于一体的多业态发展模式。

借鉴国外冰雪旅游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国内以冰雪为特色,积极进行实践,黑龙江省已经搭乘上这列快车,如何发展还要准确定位。国内外冰雪小镇多元化产业共生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黑龙江省要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冰雪旅游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独特的冰雪资源、自然资源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应的配套服务外,还要从实际出发依托黑龙江省独特的松花江文化、嫩江文化等人文优势,打造独具黑龙江省特色的“龙江冰雪小镇”。

三、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小镇创新发展举措

(一)注重品牌建设,增强特色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一种资产,是一种标志和象征,冰雪旅游品牌的培育和创造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改进创新的过程。黑龙江要想建设一批冰雪旅游特色小镇,一定要走凸显体育核心要素特色的品牌之路。对接高端资源,实现部门联动、区域协作,强化品牌意识,将体育特色赛事、精品赛事移植到小镇品牌建设之中,走差异化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才能凸显特色小镇的特质、魅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异质化”是要突出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特色小镇的“特”,努力使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小镇达到特色鲜明,“唯一的‘不同,是处处都‘不同”;冰雪旅游小镇的设计打造要有所突破。黑龙江冰雪旅游小镇应以区域特征和体育产业为基础,以富有体育产业潜力的登山、漂流、马拉松、冰雪汽车越野赛等运动项目为载体,注入体育元素,依托自身优势,拓展、完善体育产业链布局和服务圈。可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如加拿大温哥华、丹麦哥本哈根、美国加州太浩湖、挪威奥斯陆、日本北海道等城市的山地户外、冰雪休闲类项目的做法。

(二)加强跨界融合,系统全面规划

冰雪旅游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冰雪旅游往往出现“一季养三季”的现象,冰雪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就不得不考虑非雪期小镇如何运营。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就要通过加强跨界融合、系统全面规划来实现创新发展,助推冰雪旅游小镇从“一季赢”到“四季红”。跨界融合创新涉及主体众多,其中中介作为支持融合实践活动的“民间”力量,为冰雪和旅游之间的融合搭建了桥梁,是促进各个主体协同创新的“润滑剂”。为弥补单一化旅游短板,就需进一步强化中介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机构,进一步充实服务人员,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熟悉经营管理、创意策划的专业人才,充实内涵,发挥其协调功能,跨界融合互动合作,积极拓展相关横向领域,走特色之路。

建设冰雪旅游特色小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体育、旅游、国土资源、文化、发改委、宣传部、财政等多个部门,对于冰雪小镇构建的审批,各级政府要立即组建相关督导审批部门,形成系统化监管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不断完善治理机制,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财政资金、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科学设计与规划并联合出台跨界融合政策,特别是对于体育赛事活动、健身休闲、体育人才培养等项目要给予优惠政策,走一条差异化的特色发展路径,为冰雪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推进冰雪体育与相关产业进行快速有效深度融合。

(三)完善产业链条,实施产学研创新驱动

冰雪旅游特色小镇要实现长足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政府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新多种融资渠道,通过“合伙、合资、战略合作”三大业务合作方式,有效调动与吸引民间的资本涌入,鼓励各类实力雄厚的大财团、大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和多种方式参与冰雪投资。资本的介入、从业者的创新思维是激发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中国冰雪旅游活力、快速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政府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特别是重视和发挥上市公司的带动作用,不断鼓励创新行为,让企业成为主角,通过项目及产业化跨界融合运作,完善冰雪特色小镇运营管理。利用PPP运作模式,以项目为核心,搭建政府部门、产业运营商、资本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运营管理平台,满足多方利益需求,推进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为冰雪旅游小镇的开发运营提供全产业链、全程服务,打造冰雪旅游全程孵化服务平台。

实施产学研创新驱动,助推冰雪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是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实现跨界融合“辞旧迎新”的另一重要手段。依托高校在专业领域不可替代的智力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建立起“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的“新”产业形态。以科教和资本为纽带、以院校和项目为依托、协同推动“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打通教学、科研、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以学带产、以产促学、产学互动、产学共赢,共同推动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助力黑龙江冰雪经济腾飞。

四、小结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乘北京冬奥之东风,扬龙江冰雪之美名,中国冰雪旅游小镇发展持续高涨,势头稳健,未来冰雪产业红利将进一步显现。将冰雪生态游融合于黑龙江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之中,不仅可以促进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和冰雪事业的共同繁荣发展,同时,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增强了小镇文化的原创力、传播力、感染力,提升了小镇品味,实现了冰雪旅游小镇全产业链跨越式进阶,将冰雪旅游小镇建设打造成为冰雪经济、体育经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张贵海. “冰雪产业与旅游发展”笔谈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纵横谈[J]. 知与行,2016,(11):156-158.

[2]陈华荣.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4):74-86.

[3]詹真荣,王群. 略论特色小镇的制度启示和创新动力——以浙江省为例[J]. 萍乡学院学报,2017,34(1):38-41,45.

[4]张建涛. 辽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J]. 辽宁经济,2017,(4):34-35.

[5]季海洋,肖艳玲.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7,(11):109-110.

[6]文志. 构建特色小镇将成为城镇化发展长期方向[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7,(2):70-74.

[7]王诚民,郭晗,倪莎莎,张萍. 提升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研究[J]. 高师理科学刊,2015,35(2):56-59.

[8]肖丹. 以支点来撬动“互联网+”时代[J]. 中国科技奖励,2015,(8):3.

[9]李东,李仲先.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研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25(5):122-125.

[10]李玲玲.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形象遮蔽效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98.

[11]李强. 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 中国经贸导刊,2016,(4):10-13.

[12]武传玺. 互联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17,39(1):39-44.

〔责任编辑:刘阳〕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创新模式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互联网时代的期刊产业化发展模式小议
涂色书还能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