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探析
2018-05-14王世恒朱家玮
王世恒 朱家玮
[摘要]价值观决定一种社会形态的价值导向,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也成为新时代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若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科学内涵进行有效界定。同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的传统文化;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不移地恪守现代化国家文化治理理念,使中国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人们的精神观念以及各种行为当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从内部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而引领社会思维导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事业的发展继续引领和导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3-0039-05
文化价值观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具有科学理性的精神,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能够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对于当代世界而言,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强大,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强大。在新时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掌握其科学内涵、外延以及功能定位做出精准的把握,并厘清人们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在理解方面的模糊不清。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进行精准的把握。
一、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释,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指中国所特有的,与中国发展现状相适应的价值观。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泛指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价值观。还有一部分人对这一概念的外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虽然很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延的划定并不是十分重视,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外延的界定对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
有效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延,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般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划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种概念。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来源于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指整个世界社会主义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而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指某个具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国情所制定的,有益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独特的价值观,例如,我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这两种价值观的含义和层次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属于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如果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它应该是属于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面没有加上任何限定语,但是从本质上来讲是结合着本国的国情、社会形态以及文化特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用于中国而不适用于全世界。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并不一定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而是针对当代中国的特殊国情所总结出的一套指导当代中国前进方向的思想蓝本。因此,不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我国所推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道路的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选取这24个字作为最终的文字表述。如果认真研究党的文件,我们也不难发现,这24个字也正是来源于此。这就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我党在长期以来的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源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自于我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源自于现实生活当中。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在我们党的各项文件中都有所体现。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其每个方面都可以从党的各项文件中追溯其来源。第一方面的含义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基本奋斗目标,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方面的含义是对我国公民意识的一些基本内容进行的高度概括和阐释,是根据党十七大报告的内容所阐述:“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演变而来的,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十七大报告对公民意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第三方面的含义是从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凝练和总结出来的。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很显然,第三方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从这里凝练总结出来的。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这24个字都不是舶来之语,而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概括形成的。
之所以有人对这24个字的表述持有不同意见,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考虑问题,没有了解中国特殊的国情,而是单纯地、抽象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从普遍意义的角度上,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进行归纳和总结呢?事实并非如此。正如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可以从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一样,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是如此。社会主义并不专属于某个具体的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共同的事业,因此,也应该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来讲比较完善和成熟,但这并不能代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不能成为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将之应用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去,这也正符合马克思所提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同时,将各国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凝练出共同的经验和特点,从特殊上升为一般,发展成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国所归纳和总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概括,并不是为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所概括的,仅仅是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支撑点
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根固本、凝神聚气的基础工程,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紧密结合现实的基础之上,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感召力,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石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堆积和沉淀而来的,是一个民族思想沉淀和代表。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发展中沉淀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承载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若失去了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则失去其称为一个民族的意义,则永远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民族性格和民族尊严的体现。并且,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的能够体现本民族共同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来源于实践,当社会性质和生产方式都发生变化的时候,民族文化也需要相应地做出改变。例如,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的时期,革命性质的变化也自然而然地带来了文化的改变,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兴起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才有了关于“解放思想”文化价值观上一次深刻的革命。这就表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与本国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单纯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和养分,还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情况的融合,使传统文化既可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同时,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是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也是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中沉淀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如讲仁义、崇正义、求大同、守诚信、重民本等诸多价值观,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对当于代社会而言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养分,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当代实际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背离和摒弃。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传统文化中提升和凝练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其中也融合了本国的重要因素,融合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合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去,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融合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切实的融合,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可能提出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要无限度地一味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提倡复古文化。世界是发展的,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吸取文化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从中汲取更多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文化要素。同时,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然而,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不是无限度地包容和开放,并不意味着没有基本的价值观原则。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出的民族精粹,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应将此发扬和传承下去。然而,不是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进步性,所以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选择地继承和吸收,而不是一味地盲目传承。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在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继承方面,我们要做到与时代发展相衔接,使传统文化也能做到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属于有选择地、批判地继承,从辩证唯物的角度来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学习本身并不是关键,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选择积极的传统文化要素,做到有效地“扬弃”,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学习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能在文化传统中故步自封,而应该在批判地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的传统文化。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侧重于全面。因此,改革不仅停留于政治、经济层面,也提升到了思想文化层面。提高国家软实力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中国当前文化层面上的一种战略选择,因此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来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振兴,更涉及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当今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较量,更多地体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与竞争。文化软实力决定经济发展的理念,而经济发展的理念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一般来说,我们把经济资源与技术等视为经济增长的硬实力,而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多元化,如果单纯依靠硬实力的发展,则会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通常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文化软实力所占经济增长的比重,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较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理念决定著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而经济发展的理念则是由本国的软实力所决定的,因此,要十分重视经济软实力的作用。它也是评判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GDP的数量已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更应该重视发展的质量。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需要另辟蹊径,从提高国家软实力入手,改革过去单纯依靠能源的消耗,实行投资驱动、要素驱动。
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一般由多种价值观所组成。这诸多价值观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差异。如此复杂的价值观往往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价值观相互融合的一个混合体,因此我们要把握诸多价值观中最为核心、最为精髓的要素,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航向标,所以文化软实力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否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近年来,随着西方各种价值观以及价值观不断传入中国,以“普世价值”为借口的西方思想冲击和腐蚀着人们的思想,试图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西方在文化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各种渗透。我们必须坚定地把握自己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失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航向标的指导,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极其容易偏离社会主义航道。可以说,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因此,矢志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向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开始逐渐重视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现代化的问题。治理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也是文化的体现。由此可见,国家治理能力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展现,治理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就决定了现代化治理的目标能否实现,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治理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若要治理好国家则需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并使之深入人心,使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广泛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万众一心,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意识形态的治理,是一场治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意识形态指导的方向正确,才能使我们改革开放事业不能走偏。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改革已步入攻坚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我国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把握改革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如何解决改革步入深水区等一系列难题?解决当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首先明确精神导向,从意识形态上入手才是关键,如果不能深入地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不能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工作,全面地改革工作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需要认识到意识形态的治理是一切治理工作的中心工作,只有有效地把握这一中心,明确方向,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众志成城,才能推进其他各项工作中的治理措施,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国家要坚定不移地恪守现代化国家文化治理的治国理念。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融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重要理论支撑,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之间实现相互融合,以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指导,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单纯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融入生活当中,与现实生活相交融的具体指导思想,可以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精神观念当中的一种实践理念。因此,若要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充分理解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指出:“一种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给人们带来是生机和活力?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寻找答案。幸福、有价值的生活并不仅仅指的是物质生活的充足,而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幸福、有价值的生活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的,如果脱离价值观的指导,就容易产生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对的生活中出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高质量的生活必定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幸福、有价值的生活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使人可以不像动物一样地“生存”,而是具有能动性地“生活”。人类能动性生活的同时,社会也应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规范,在人们的生活中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另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惑,例如,在实际生活当中的确存在着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如果这些民生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就容易使人们对生活产生厌倦,进而使人们对社会生活产生悲观的情绪。这些民生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因为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民生问题可以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节,进而对调节自身价值观的矛盾进行解决。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实生活更好地解决和诠释,就需要将这种价值观融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当中,这就需要从不同角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力宣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是在细节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头脑,并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人们价值观的形成除了专业化教育培养外,更多地受到社会生活过程中各种文化形式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文化氛围都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有效形式,如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各种宣传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家庭、学校、工作环境、影视作品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的熏染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从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制度、文化手段、榜样机制等方面入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进入人们的头脑,并从内部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若想顺利地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工程,就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关键性因素,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24个字的基本含义,了解其绝对性以及相对性。掌握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这三大基本支撑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是文化软实力的精髓,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同时,也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单纯的理论,要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观念和行为准则,将理论最大化于实践,并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2/26/c_133143680.htm.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 / /www.ce.cn/xwzx/gnsz/szyw/201311/18/t20131118_1767104.shtml.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责任编辑:崔家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