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身份证”在一年级队列队形教学中的运用
2018-05-14朱世一
朱世一
一、案例背景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自控能力、判断能力和集体意识等都相对比较弱。加之现在学生的家庭条件较为富裕,对于学生的物质需求,家人都会轻易许诺并给予满足。如此呵护备至、有求必应的温室环境容易让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动思维。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常规的建立、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来加强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形成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
队列队形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条件,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上课时要想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抓实平时的队列队形是关键,但队列队形练习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方向感和数字感普遍较差,是教师教学中的“拦路虎”。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把队伍排好、站准确呢?笔者运用“模拟身份证”的游戏组织实施教学,提高了队列队形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这是一节一年级新生“队列队形:解散集合”的实践课。课前执教教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一张“模拟身份证”,上面写了“××队××号”(图1),将学生分成了蜗牛队、小豹队、小鹿队、小猴子队(图2),然后在教师和地上小圆盘的帮助下将学生排成四路纵队(图3)。
师:哇!小朋友们,你们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且排列整齐,真棒!现在给你们1min的时间,和你前后左右的小伙伴打个招呼,自我介绍一下吧!
生:好的!
(学生们马上互动了起来。你好,我是××,我排在你后面哦……)
师:好,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看看你们解散了以后还能不能根据“身份证”找到自己的位置,好不好?
生: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到老师一说“解散”,就马上击掌一次,击掌同时喊“嘿”,然后迅速解散,2人一组去四周玩猜拳游戏;当听到老师吹一声哨就赶紧过来排队,找准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的,解散!
(一喊解散,学生们异口同声喊“嘿”,声音非常洪亮,兴趣非常高。一说完“嘿”后飞快地向四周散开,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师:(吹哨,学生们一听到哨音,立马飞奔而来)好,同学们都非常棒,大部分都能跟自己“身份证”对应起来。那么接下去,记住了自己位置的小朋友可以把“身份证”收起来了,没完全掌握的小朋友可以借鉴一下你的“身份证”来排队。
(教师一说“解散”,学生们马上击掌,同时喊“嘿”,然后迅速向四周散开,找到小伙伴,2个人一组玩猜拳游戏。小眼睛时不時看向教师,一听到教师吹一声哨就赶紧跑过来排队,并找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有的学生还会提醒其他还没找到位置的学生,非常热情、积极)
师:越来越多的小朋友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呢!接下去,老师要加大任务的难度,小朋友都不能看自己的“身份证”了,靠自己的记忆来排队,有没有信心来挑战?
生:有!
师:嗯,声音很响亮,看来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好了,老师期待你们的表现!解散!
师:(吹哨)哇,你们好厉害,都能做到不看“身份证”。老师还想考考你们,除了不能看“身份证”,还不能看圆盘数字了,我们要靠自己的记忆来排队了。现在,同学们请把你们脚下的小圆盘翻个身,把有数字的那一面朝下。
(学生们纷纷把脚下的小圆盘翻身,翻好后,立马看向我,小眼神里流露出期待的神情)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解散!
(一说解散,学生们马上往四周散去,欢呼雀跃,非常兴奋。小眼睛一看见笔者举起哨子,立马做出准备飞奔的姿势,哨音一响,立马飞奔而来)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都非常的出色,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把队伍排好,老师忍不住要为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三、案例反思
1.巧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队列队形是低年级体育课中最基本的教学常规,如果连排队都有问题,那么体育课就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队列队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他们的位置意识欠缺。在本节课中,笔者运用“身份证”来辅助教学,创设学生普遍喜爱的动物情境,用“身份证”的形式巧妙地串联了队伍,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较好地建立课堂常规。
2.巧设场景,提高教学效果
平时训练队列队形时,都是在操场上,使用了“身份证”后,给平日里枯燥乏味的操场多了一道别样的场景。小小的变化,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能借助生动形象化的“身份证”快速找到自己的所在位置,并且牢记这一次特别的队列队形,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巧设组长,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队列中的1号学生就是一列火车的“火车头”,而这种“火车头”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他被赋予的重要责任:整体队形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是整个队列中的“灵魂人物”。这样一个特别的“身份证”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只有他明确了自己的站位,其他学生才能通过这个带有特殊职责的“身份证”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所在位置。
特邀浙江彭丽富老师评析
站在儿童立场,让体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拜读朱老师的案例,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映入眼帘的是一节有温度、充满童真童趣、洋溢生机活力的体育课堂,同时能真切地感受到朱老师能站在儿童立场,将新课改的理念转化为了操作行为,并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凸显了许多亮点,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
一、站在儿童立场,营造宽松、快乐、和谐的课堂文化
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动力之根、活力之源。在本案例中,朱老师站在儿童立场,将教师角色从居高临下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从教学的控制者转向为了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像大朋友一样引领着学生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宽松、快乐、和谐的课堂文化,为高质量的课堂运行奠定了基础。
二、儿童立场,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本案例中,朱老师站在儿童立场,深入钻研和挖掘教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巧妙设计出每人一张“模拟身份证”,让学生们扮演蜗牛、小豹、小鹿、小猴等可爱的小动物,使枯燥的队列队形练习融入情、境、物中,将其游戏化、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驱力,为了让学生们能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和旺盛的兴趣。朱老师不断变化情景和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手段,即从根据“身份证”找到自己的位置到不能看“身份证”,再到不能看“身份证”及圆盘数字。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给学生搭建了积极体验、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良好氛围,从单纯的技术教学拓展到情景的体验。更难能可贵的是朱老师在教学中还关注到了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在不能看“身份证”找位置的环节,提醒没完全掌握的小朋友可以借鉴自己的“身份证”来排队。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彰显了体育课堂的魅力。 真正实现了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范例。
三、值得优化的两个方面
1.在课前教师给每人发放了一张“模拟身份证”,进行了分队,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排成了四路纵队。个人建议此环节可以优化为:上课伊始教师引导道:“小朋友们,你们能否根据‘模拟身份证上面写的‘××队××号找到自己的家,比谁最快。”这样的体验既让学生们更有兴趣和成就感,又培養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2.在教学中还可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中可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给学生们话语权,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最近拜读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深受启发。他说:“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一线教师必须重新认识儿童,准确地把握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游戏里生长起的是游戏精神,游戏所产生的‘心流现象亦会让儿童进入创新状态。”成尚荣先生的这些论断,对教师的体育教学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因此,笔者呼吁教师们将儿童研究变为教师生涯的大专业,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从本义上、本质上去认识和发现儿童。站在儿童立场,打造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