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凸显教学实效
2018-05-14赵明高博
赵明 高博
案例:《传切配合练习方法》一课中,第1个练习为:传球跑练习,2名学生1组不停地进行绕身传球跑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执教教师强调学生侧身伸手要球的同时绕过同伴建立摆脱防守的概念,并提示传球学生要注意传球的时机和提前量,培养同伴之间的配合意识。第2个练习为:4名学生纵向传球跑练习,执教教师要求跑动纵切的学生先摆脱防守对手,防守强度由弱到强,提高摆脱切入的难度。整个练习中4名学生一直在不停地转换角色练习。第3个练习为:4对4比赛,但执教教师要求学生在比赛中不能运球,迫使学生必须通过传球和跑动完成进攻。看似简单的3个练习却隐含着很多奥秘。
分析1:无痕渗透促体能。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一书中提出关于单元的构建思路,即从“技术·体能·运用”维度构建单元。作为“体能”维度的一节课,其重点是在巩固技战术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的体能,纵观本节课的3个练习方法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中不停地运动,无论是有球学生的练习还是无球学生的跑动。如,2名学生1组,进行一传一跑练习,学生单次的跑动距离在3m左右,而且要求传球后马上跑动(球到人到,注意传提前量),多次练习中既达到了一定的跑动距离,又对跑动速度提出了要求;4名学生1组传球跑组合练习中,4名学生都在不停地转换角色,随着距离的由近到远,防守强度由弱到强,整个练习过程中的运动量和强度不断增加、增强,进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
分析2:层层递进不脱节。
本节课从2名学生传球跑练习到4名学生传球跑练习。2名学生在练习中要求传球后就跑(强调侧身要球)、球到人到(强调跑动速度)、传球后假动作摆脱后跑动切入接球,1个练习内容,3个要求,难度递增,同时为4名学生传球跑练习作了铺垫。4名学生1组传球跑练习先要求防守人从背后的弱防守,再到强防守整个过程中除了与前面2名学生的练习方法呈递进关系外,还体现出同一练习要求的递进关系。《纲要》中提出了1节课的7个基本要求,关于“教材3个1”中明确指出:1节课要有1个单一的身体练习同时要有1个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本节课中将2名学生的传球跑练习作为传切配合的1个单一战术练习,那么4名学生有防守的轮转练习便是1个组合练习,更主要的是这个练习是在前1个练习的基础上添加了运球、防守、无球摆脱等技术,让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更能领悟传切配合的精髓。
分析3:承上启下有关联。
本节课准备活动的内容是2名学生1组进行一传一切练习,此练习是上一节课“技术”维度的练习内容,其着重传授学生传切配合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分别采用了传球横切、纵切、反传跑等练习方法。此节课主要巩固传切战术,所以准备部分内容的选择不但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导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析4:学以致用贴实战。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传切配合的战术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第3个练习4对4比赛,教师限定条件要求学生只能通过传球不能以运球的方式进行比赛,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传球和无球的跑动完成配合进行比赛。既贴近实战比赛,又能鼓励学生更好地運用传切配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5:针对练习促成效。
无论教师制订什么样的目标,都要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同时也要选择与其相匹配的练习方法。如,《传切配合练习方法》一课,有意识地通过组合练习等将战术练习与体能练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练中受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方法,力争做到主题突出、方法高效。
分析6:衔接练习保时效。
在观摩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前1个练习结束后,准备开始下1个练习时,因为下1个练习与前1个练习内容缺少关联性,导致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队伍的调动和练习方法的讲解、示范,不仅让学生对突如其来的练习感到茫然,而且也让学生难以明确练习方法和要求。前后2个练习方法该如何安排呢?笔者认为,采用“叠加式”较为合适,也就是说后1个练习是在前1个练习的基础上加1个附加条件或者难度要求。
分析7:实用练习凸特效。
《传切配合练习方法》一课中,4名学生1组纵向运传球加摆脱切入的练习中,紧密与篮球实战相结合,学生综合运用运球、传球、摆脱、移动、投篮等技术动作,最终完成局部战术配合,为接下来的比赛环节奠定了基础,便于在比赛中充分地运用技战术。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孙民治.高等学校球类运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王献英,刘晋.承上启下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J].中国学校体育,2017(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