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能·运用”维度下“方法”适切性的思考
2018-05-14裘飞龙
裘飞龙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浙江省贯彻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践成果,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1]。浙江省在“技术·体能·运用”维度构建单元这一策略孵化下,提出“方法即内容”的课程实施要义,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落地作出了贡献,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教师如何“用教材教”的疑难问题。自《纲要》实施以来,跟进改革的地(市)区体育课堂呈现新的气象,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得精(点拨为主)、学生练得多;学生学习的是方法(即教学内容),是在学练方法的过程中习得运动技术,发展体能直至运用;方法围绕“单一的身体练习”这一核心而设计,为防止简单重复、学练枯燥,采用“核心+”这种组合方式进一步巩固,最后以比赛或游戏的方式对“核心+”继续固化,这就是所谓的“教材3个1”;技术动作掌握不再呈单一或碎片状,而是以技术串为特征;不再死抠技术细节和动作规范,而是通过多次数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完成从不协调到协调,不规范到规范的过渡。这都是“用教材教”这一课程理念指引的结果。
本次活动旨在探讨练习方法(以下简称“方法”)的适切性,探讨“方法”的适切与否,必然脱离不开对项目特征(即教材本身)和学习者的讨论,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行为。以《篮球:简单战术及运用单元》中3节展示课为例,在“技术·体能·运用”维度视角下,针对项目特征,谈谈对呈现的3节课的思考。
一、3节展示课基本情况
3节展示课(共14次课,分别为第1、第4和第7次课)是围绕传切战术进行,3次课的学生分别为初学者、已有3次战术课经验的学练者,已有6次战术课经验的学练者,3节课设计的“方法”(表1)。
二、针对项目特征设计“方法”的思辨
构成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内容纷繁复杂,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新兴运动、民族乡土运动等都充实其中,哪些精学、哪些粗学一直困扰着体育教师。有的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学不精,导致技术教学浅表化;有的教师断头断尾只取片段,导致技术教学碎片化;较多的教师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的策略,课堂上不是体质健康各项指标的训练,就是中考项目的反复操练,导致技术教学单一化。笔者认为,上述种种,除了教师的教育观外,还缺乏对项目特征的认识。
一堂好课除了证明教师的优秀外,是否能证明学生体质体能提高了多少,技术掌握了多少,对身心健康是否有帮助?现在,国家已经提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向(注:这一方向,隐含课程三级管理落实到学校的事实,但教师是否敢用,能不能用,会不会用),这就明确告诉教师,不必让学生包罗万象什么都学,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要想学生有真获得,教师就应以项目特征为基础,紧紧围绕项目特征,落实“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以“方法是内容”的观念,解放思想、巧妙设计,并一以贯之,将心思用在每一堂课中,让学生学得完整学得透彻。有学者提炼概括过篮球的本质特性与真实情境创设的要点,即,将篮球的项目特征表述为:更快、更准、更多地投进篮筐,破坏对方投篮,团队配合对抗[2]。
三、针对项目特征,构建单元课时
3节展示课针对水平四《篮球:简单战术及运用单元》,共构建了14节课,所涉及的简单战术分别为:传切、快攻和人盯人,分配课时为:技术方法3节;练习方法3节;运用方法8节。笔者认为,篮球运动是对技战术要求高,配合协作高、对抗强度大的综合性运动项目。更快、更准、更多地投进篮筐,破坏对方投篮,团队配合对抗是其项目特征,各水平段学习篮球都主要以会打比赛为目标,其间的“方法”学习一定也是综合多样的。全面顾及的3∶3∶8的课时分配能满足战术课的需要,虽然同《纲要》建议的1∶2∶3课时分配要求不同,但不失为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的好做法。3位执教教师给观摩者提供了较好的参照,由此也联想到凡是依靠团队的其他球类运动项目在构建单元时,也应该采用大单元的方法,分配课时次数,应向“运用课”倾斜。
四、针对项目特征,巧妙设计“方法”
在建构单元课时的基础上,如何设计符合项目特征的各种“方法”,应是重中之重。
第1次课的内容为:篮球传切战术的技术方法,也就是1节“技术”维度的课。教师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4人4点、4人6点,分别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此节课的“方法”设计在“技术”维度这一视角下,紧扣篮球项目特征:准备活动采用2名学生1组传、跑、接形式在人群空隙中自由完成,看似简单,却隐含篮球运动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要求,为防止碰撞还需选择跑进路线;基本部分,教师采用4点、6点的场地布置,直观简便,却将传、跑(横切、斜切、反跑)、接以及对抗要素均设计在“方法”中,令观摩者叫绝。从课堂观察所收集的数据来看:练习密度为52.03%,基本部分平均心率为140次/min。笔者认为,“方法”代表了当次课的灵魂,好的“方法”除了符合项目特征外,还必须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好的“方法”应是将技术隐藏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应沉浸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技术、提高体能。设计者已做到了这几点,这是设计者智慧的表现,由此也联想到在《纲要》的要求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更加透彻,学情的判断应更加精准,在教学之前,应以设计为先。
第4次课的内容为:传切战术的练习方法,是属于“体能”维度的课。本课共设计了7种“方法”。学生需在“方法”的学练中,以提高体能为主要任务,更熟练地使用传切战术。本课开始,教师采用上一次课的4人4点传切练习作为准备内容并加以复习,使2次课之间建立了联系。在基本部分中教师也是按照“教材3个1”分步实施教学,并且又加入了晃动、绕切、防守、投篮等篮球要素,设计的意图紧紧围绕“打篮球”,比上1次课更综合,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课堂观察所收集的数据看:练习密度为45.43%,基本部分平均心率为130次/分。这2个数据有些差强人意,因为这是1节“体能”维度的课,平均心率应高于上1次课,那问题出在哪里呢?为此,笔者仔细回看了课的录像,也进行了数理分析,发现问题不是出在“方法”的设计上,而是出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表2)。不到一分钟的练习就中断了11次,出现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看到问题太急于纠正,不给学生自我修复的时间,而纠正时又出现讲解亢长、组织不力的问题,在此也诚恳建议青年教师平时要加强语言的训练,争取表达简短扼要切中要害。
第7次課的内容为:传切战术配合运用1,是属于“运用”维度的课,本课共设计了5种“方法”。由于已到运用阶段,篮球运动的项目要素需要更加充实,也应更接近实战,这时,设计者进一步渗透了抢篮板、多线路跑动至空位接球、角色分配、防止带球走等要素。由于情境复杂,设计者采用了6名学生分2组在同1块练习场地练习的策略,并为最后3打3比赛作了铺垫,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值得借鉴。从课堂观察所收集的数据来看:练习密度为54.12%,基本部分平均心率为130次/min。纵观全课,5种“方法”前后联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现了“用教材教”的初衷,也实现了针对篮球项目特征,通过“技术·体能·运用”维度视角设计“方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立峰.基于方法是教学内容的教学改进行动[J].中国学校体育,2017(12):36-37.
[2]张庆新.基于项目特性创设真实情景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7(11):30-32.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