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于单元研究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为核心的教研改进行动
2018-05-14余立峰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适切性,充分发挥跨区域教学研讨活动的交流与辐射作用,2017年12月18—19日,在浙江嘉兴举行了“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中学组)第4届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纲要》为依托,以篮球简单战术及运用为教学内容,以“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练习方法的适切性为评课点,围绕《篮球:简单战术单元》呈现了3节课,不仅促使与会人员深入学习和探究了《纲要》内涵,也提升了各区域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本期就本次活动的课例等内容进行呈现,以期体育教师更深入地了解《纲要》,引发体育教师的思考,拓展体育教师构建单元教学计划的思路,促使体育教师结合自身及学校情况进行思考及深入研究,并为自身的体育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教学改进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研活动的改进决定着教学改进的效果和程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工作中,区域和校本教学研究是最为常见及主要的教研组织形式,对于提高體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理解教材、把握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明显的作用,对提高体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指导能力、体育教师教学执行能力同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相互学习和交流不同教学思想与方法的主要载体。在实际的教研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区域教研活动通常都会安排课堂教学展示这个环节,课堂教学展示是当前教研活动中最为普遍的呈现方式。校本教研虽然也采用课堂教学展示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教研活动都是如此,停留在上传下达式的开会形式也很普遍。所以,以研究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研活动是当前区域(校本)研究的主体形式,长期以来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不可否认这个形式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教材的系统性研究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短板。
一、以各类课堂教学展示为教研主体的现状具有改进空间
由于受到很多客观原因限制,日常教研活动采用借班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无论是研究课还是各类评比、考核课等,往往因为借班而选用第1课时授课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导致在研讨交流阶段更多地聚焦在完整的某项运动单个技术传授的过程上。在这种情形下,观课者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在思考其合理与否时往往会在无意中受到头脑中标准的单个技术规格的影响,而这个标准的单个技术规格是需要通过1个甚至多个单元学习才能掌握达到的,所以就比较容易出现用“长期达到结果”来衡量第1课时学习结果的错位现象。此外,一节课要完整呈现出教材包括技术在内的其他所有教学因素是有难度的,更多的教学因素需要在单元的各个课时中有所体现。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教研都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强势”反而削弱了单元研究,造成研究课堂“强势”而单元意识薄弱的现象,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就存在很大欠缺。另外,传统的教学计划在安排学期教学进度时,往往采用2个教材搭配实施课时教学,这样一来又会给单元教学的连续性造成不利,通常会出现1个单元的内容不是连续完成,而是分散在1个学期中进行,这就又给教师整体把握教材造成了不利。因此,为了强化单元意识和对教材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必须有一种适合单元研究的教研方式取代原有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的教研,一方面继续发挥课堂教学研究的优势,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单元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
二、基于单元研究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的特征和流程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15年3月出版以来,经过2年多的研制,完成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配套教师用书》(以下简称《纲要配套教师用书》)的出版发行,该书的单元是以水平为长度编写的,因此单元的课时量都较大,对某项教材的系统性均较以往有所强化,但由于编写者水平所限,加上不同教学对象实施必须进行2次修改和实践检验,由此提出了“基于单元研究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作为各地各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时采用的方式,对《纲要配套教师用书》中的单元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也为改进原有以课堂教学展示为核心的教研活动提供了具体操作方法。
(一)模式的特征
1.不借班上课。课堂教学研讨环节必须采用执教者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
2.有专家介入。需要有1个或几个“指导者”,可以是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也可以是教研员或当地名师等。
3.团队共同执行。应组建1个研究团队,可以是区域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学校教研组等。
4.过程与资料并重。研究的过程非常重要,并要及时记录反思,积累第一手资料。
(二)模式的流程
1.选定《纲要配套教师用书》中某个水平或学期单元,当然也可指定团队中的1名教师根据《纲要》编写1个单元。
2.研究团队的所有参与人员各自研读《纲要》中的表现标准,根据表现标准核对所选单元目标的适切性。
3.团队人员各自结合学校实际和各自所教学生情况,修改所选单元计划,重点是单元目标、课时内容、课时目标和教学策略表述的准确性。同时要对原单元计划详细标记哪里不合适,并进行修改且用不同颜色加以标记。
4.提交给“指导者”审核,“指导者”根据《纲要》提出修改意见书面反馈。
5.团队所有成员各自根据“指导者”的意见再次对单元进行修改定稿。
6.各自按照修改后的单元计划,写好教案并连续实施。
7.在实施到超过单元的1/2课时后,选择1个课时进行集体展示研讨活动。该课时的教案同样需经过“指导者”审核。在研究过程中重点不在于评价这节展示课上得好与坏,而是每名参与者都要介绍2个方面的内容:详细阐述前期已经执行完成的每个课时的教学反思;对于展示的课时用单元的视角提出建议与思考。同时每名参与者在听课时要从不同视角分工观察学生行为并做好详细记录,课后进行统计分析,作为建议与思考的依据。
8.各自继续完成剩余的课时教学。
9.完成单元教学后,需要再次修改单元计划,整理教案与反思,写出本次研修总结报告。
三、基于单元研究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的意义
(一)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和教师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
通过以上9个步骤的研究过程,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和教师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单元计划在修改过程中无论参与的是教师还是作为“指导者”的专家,都会因任务驱动而做主动思考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1.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完成修改任务必须有针对性地研读《纲要》以及相关材料,同时还要分析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才能比较合理地对原有单元计划进行调整。“指导者”为了能够在指导过程中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必须要对《纲要》作进一步深入研读,正确把握《纲要》中表現标准的核心理念,才能正确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2.执行能力的加强
修改只是研究的第一步,任何计划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个模式最为核心的是需要真实地连续执行单元计划,并在其间做1个课例的展示研讨活动,让所有参与者能够面对面地交流各自通过观察和反思并进行修改的单元设计。
3.观察和总结能力的提高
无论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课例展示,都需要参与者认真仔细观察学生学习的行为,以此佐证单元设计的优缺点,从而为进一步修改单元创造可能,最后研究报告的撰写就更能培养教师的反思总结能力。
(二)形成教研共同体构建的优质媒介
校本教研内容和形式比较空泛是困扰学校教研组团队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的教研活动虽然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但在教研主题选择方面基本处于随机状态,虽然有的教研活动也会采用一定的主题或课堂教学研讨方式进行,但仍然表现为碎片式的教研状态。采用基于单元研究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后,就会较好地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能够让学校教研组的教师们共同围绕1个单元,进行相对较长时间的连续研究,从而将学校教研组成员构建成一个教研的共同体。同样在区域层面开展教研活动,以往的教研更多的侧重点在研究现场的设计与实施,而不太看重事前准备与事后追踪跟进,即使有事先准备也只是因为准备1节课而仅涉及个别人员,事后也有参与者写反思等,但不会所有人员都写,因此参与教研的人员很难形成比较稳固的教研共同体。基于单元研究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的作用就是让参与人员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是所有参与人员都必须全程围绕同一个单元进行教研,特别是从开始修改单元计划时就已经形成了教研共同体,并且伴随着教研的进程这个共同体始终存在,在“指导者”的统一协调和管理下,所有参与人员对单元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通过教研能够更加统一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并会凸显以生为本理念,因为单元最后每名参与者修改思路不同的最大可能性是在学生的基础差异方面,由此伴随着教研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教研共同体。
(三)创建了已有单元验证性研究的有效工具
单元目标的定位、内容的具体分解、课时量的安排、练习方法的选用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采用基于单元研究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初始阶段对单元进行修改时,就是从单元目标的合理性入手的,文本的理解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使得单元目标得到更为合适的定位。单元内容的分解与总课时量的安排,同样也会在常态课的实践过程中以及展示课的课堂观察中加以验证,收集相关信息为修改提供依据。特别是单元中的每个课时选用的练习方法,是否能够真的为达成目标服务,需要做出实践验证。练习方法的适切性是比较复杂的,由于设计者设计时存在偏差或错误,但很多时候练习方法就本身而言并没有问题,主要是在某个课时中显得格格不入,其中原因可能是与教师使用该练习方法的时机和策略有关系,也有可能是该练习方法与课时目标不匹配,因此通过教研实践观察就可以找到原因,从而为修改单元计划提供依据。
当然,基于单元研究的区域(校本)研修模式也有局限性,参与教研的人员不能太多,更适合于小范围的研究性质的教研活动,当有大量的观摩人员参与时,除了以单元为研究对象外,更多的是传递此种教研形式让观摩者在校本教研中模仿,至于其他教研效果应该与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类似。
作者简介:余立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体育教研员,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出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等教师用书20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