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五个转变”

2018-05-14于素梅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素养体育评价

于素梅

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受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与所把握的改革方向息息相关。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逐步深化、细化,既步入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深水区,也开启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攻坚战。作为体育人需要进一步明确新的方向,适应新的要求。本文仅阐述新时代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把握的五个转变,旨在为一线教师顺利通过体育课程深水区,打赢体育教学改革攻坚战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一、观念:由重传授向重学习转变

当前国际教育讨论的话题逐渐从教育向学习转变,这就意味着学习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受到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就体育课教学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尤其是有效学习已成为一种改革趋势。假如说,过去的体育课堂是学生依照教师的传授(教)而学的话,那么,未来会越来越多地看到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而教的体育教学新形式。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观念上要做什么转变,需要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重视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其实,重学习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他曾认为: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怎么教,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教才会更被赋予意义。

然而,怎样的做法才算是有了观念上的转变?首先,在备课阶段,要强化对学情的充分而全面的了解,进行基于学生学得更合理的设计。甚至在设计各种练习时,要能够考虑到学生人数,结合场地器材情况,估算出如何分组,每名学生能够练多少次、练多长时间等。其次,在课堂上,要能够认真观察把握课堂上的学情,这就需要加大课堂观察力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是否学了、怎么学的、有何问题、如何解决,并能及时做出指导。甚至,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到学生好的学法,再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法。而且,以往课堂上的展示、评价等环节的应用也都需要站在学生学和激励学生学的角度更有效地组织实施。实际上,提出重传授向重学习转变,现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早已有了明确的要求,如,健康第一、激发兴趣、帮助学习、关注差异等。只是,有些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观念上未能得以转变,多数更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即基于学生的学而教相对不足。学生是体育课堂的主人,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发挥小主人翁作用,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才更有成效。

二、目标:由重技能向重素养转变

体育课程改革较重视目标设置的问题,在新课改的初期,曾有教师提出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错误思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运动技能的教学不仅不能淡化反而还要强化。其实,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中就提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掌握2项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但大多数学校未能将此要求落实到位。另外,大家都能了解,体育学科是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特殊学科,但体育学科教学促进体能不是唯一目的,而且,体育增强体质是有条件的。当学生处在睡眠不足、营养不均衡的情况下,体质健康受体育锻炼的影响作用就会大幅度减小,甚至,处在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强化体育锻炼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体育锻炼、睡眠、营养“一体两翼”联动协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体育课程教学既不能单纯地追求运动技能掌握,也不能只注重体能素质提高,要站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高度和远度,合理定位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而且,当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时,既能关注到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能体现出对学生运动实践与健康促进能力的培养上,还能关注到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因此,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从重单一的技能(或体能)向重全面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是未来体育课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方向。

然而,就一线体育教师而言,不仅要对什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更要注重提升自己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素养水平。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6个要素框架(表1)。教師要强化并提高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素养可以设定为3个维度、9个要素(表2)。要想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实施,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素养框架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自我,从而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方式:由重统一向重灵活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同样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但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种不良现象,表现为多数课上采取一刀切、统一的方式组织教学工作。无论学生是否有差异还是差异大小,在一些课上仍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按照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教学进度、学习内容、练习方式统一练习。如,一声哨响,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按照教师的指令练习同样难度的动作。表面上来看,整整齐齐,教学秩序较好,也较容易被一些专家评为组织合理有序。但这样的整齐划一是否就是合理有效的?实则不然。如果站在学生学习需求的角度看,并非是最优的。因为,学生有差异是绝对的,无差异是相对的。采用统一的方式方法组织有差异的学生学习,就等于将几十名学生当成了1名学生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学方式要能够尽早地从统一转向灵活。也就是说,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不可取,基于学情灵活施教是十分有必要的。

然而,要想真正从重统一转向重灵活,就教师而言,教得灵活意味着课堂上注重区别对待,如何进行区别对待,有时需要现场确定,有时是在课前备课环节就已经做出了决定。而学的灵活性定位在让学生自主地学练,一般情况下,都是基于现场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练习。那么,具体的灵活性该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呢?就拿课堂上的展示环节来说,多数教师会这么说:“下面我找一位学生给大家展示一下。”1名学生展示后,教师接着说,“刚才展示的这名同学展示得好不好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教师又说:“那我们一起给他鼓鼓掌。”掌声顿时响起。安排这样的教学展示环节是否有意义呢?除了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并没有看到其他价值。但是,这样的展示却是体育课的常态,尤其是评优课观摩活动上,这样的展示环节更为常见。这种几乎完全一个模式的无效的形式化展示是不可取的。而真正有必要的展示,一定是体现灵活二字的展示。如,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展示环节中的取舍一定要灵活自如,该展示的内容可安排展示,没有必要展示的内容可果断放弃。展示的过程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灵活把握,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能将不好说成好,让学生被动鼓掌。所以,学生展示后,不一定都要给予掌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能够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再次练习。在1节展示课上,1名执教教师较灵活且有效地组织了课堂展示。执教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看完展示活动后,让学生评价好在哪里,问题何在。执教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总结3个问题,其中找到了1个关键问题并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根据展示和点评内容继续练习。

四、策略:由重奖惩向重鼓励转变

长期以来,体育课上听到和看到的奖励和惩戒要比鼓励多一些,其原因在于,奖惩式教学已成为一种范式或一种惯用的方式。其实,奖励不可用得过多过泛,更不能用奖励的方式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因为,奖励过多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功利心,学习就会为获得某种奖励而努力,逐渐形成没有奖励就没有学习动力的现象。这就从根本上难以激起体育学习的兴趣,就难以懂得体育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惩戒也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惩戒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体育学习的逆反心理,如,因失败或落后受到惩戒的学生感觉丢了面子,尤其是学段越高年龄越大的学生,更容易形成这种不良心理反应。因此,与其说落后失败受罚,倒不如鼓励自信,催其奋进、迎头赶上、体验成功,进而增加获得感。因为,鼓励能够使精神和行动变得更为积极,从而更加努力。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中,常看到的有对输者或落后者的忽略现象,如看到课堂上比赛或游戏落后者不做任何鼓励措施,继续做下一次练习或比赛;还有惩戒输者的现象,如,练习中暂时落后者的小组集体受罚,要求他们做几个俯卧撑或深蹲起。这些已经成为常见的方式,但绝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教師要转变认识,将重奖惩转为重鼓励的教学策略。具体可以采取通过语言鼓励、行动鼓励、荣誉鼓励等方式。如,可以通过语言鼓励那些在游戏中失败的学生或练习中未能完成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学生说:“你一定能行!要有信心!”又如,教师可以走至赢得胜利的学生面前,用与该学生击掌的方式表示鼓励,或向他微笑点点头,以表示赞许。而荣誉鼓励,多出现在比赛中,当组织体育运动竞赛时,事先可以设置不同的奖励旗帜(或荣誉旗),如,优胜旗、活力旗、奋进旗等,对每支队伍发放不同的荣誉旗,鼓励其继续努力,也是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措施。总之,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奖惩,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容易调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奖惩,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时就会变得更为积极,更明确其实际意义。

五、评价:由重单一向重多元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在评价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且,提出要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但实际教学中,真正的评价实施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因过程性评价难以实施,多数仅采用了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集中在单独测体能或只考技能的方式作为评价体育学习的主要方式;缺乏标准,不仅课堂学习缺乏统一的方向性标准和量化标准,而且,终结性评价也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在深化课堂改革的新时代,评价既要精准、合理,又要全面、易操作和富有激励性。

笔者提出了从“乐、动、会”3个维度的多元评价建议。广大一线教师要从“乐、动、会”3个维度评价体育教学,需要先对“乐动会”进一步了解。乐,主要指向幸福感,通过表情、动作、声音等能够做出判断;动,主要指向存在感,通过时间、心率,以及运动满足程度等判断动的情况;会,主要指向获得感,具体集中在“五会”上,即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通过了解“五会”的达成度,评判学生获得了什么。

然而,要想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有真实的幸福感,如何激发兴趣和保持兴趣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找准运动项目的兴趣点,并抓住这些兴趣点所在,巧妙组织学生开展练习活动。还要把握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并适当地安排在教学比赛环节,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才能够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除此之外,课堂上适当地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大有裨益。就动而言,最主要的是时间不能浪费,也不能让学生学错,密度、负荷需要适宜,动的还要安全,尽可能地不出现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些对动的要求最终指向的是科学、合理、有效、安全地动。基于此,课堂上要遵循精讲多练、少等多动的原则。还要注意把握密度和负荷,尤其需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便捷、精准、科学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运动安全方面,除了教师防范,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教给学生防范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就会而言,能用语言表达是会说,可用身体展示是会做,在生活或比赛中知识技能能灵活呈现是会用,掌握方法是会学,会做人是能表现出乐于助人、团队合作、遵守纪律和规则、顽强拼搏的良好体育品格等。这就希望教师们心中有“五会”,教准易学对,学法有指导,育人贯穿好。总之,“乐动会”多元评价不仅更能反映体育教学质量全貌,而且,也体现出贯彻落实好现行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要求。

走进新时代,明确新方向,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把握好观念重学习、目标重素养、方式重灵活、策略重鼓励、评价重多元的“五大转变”。理解“五大转变”的要义,把握好“五大转变”的操作方略,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将会更加顺利地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将会更加快速地发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促进将会更加科学有效。

作者简介: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20余篇,出版论著30余部,主持课题25项。代表作有《体育学法论》《看课的门道》《上课的门道》等。

猜你喜欢

素养体育评价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