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为青少年体育发展多作贡献
2018-05-14邵山李小伟
邵山 李小伟
2018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张玉清的提案《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力促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得到了中国篮协主席姚明、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张仁良、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团校长李有毅等全国政协委员的支持,从个人提案变成了16名委员的联名提案。
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质问题由来已久,这一老话题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政协委员的力挺,一方面说明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质问题依然严峻;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质问题事关重大,除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家长意识和认识的觉醒与提高。
我国近30年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学生体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其中学生肥胖和近视率居高不下尤为严重,而这2项又与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调查表明,久坐少动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生的生活常态,尤其是大城市出门坐车、在校没完没了的学习,令学生既负担沉重,又缺少足够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使得学生的肥胖率日益上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学生肥胖率已达到10%以上,“小胖墩”比比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低龄化趋势严重,一些过去只有在成年人身上才会发生的病情,如今成为中小学生的“常客”。
近年来,意外伤害事故一直困扰着学校体育发展,甚至影响到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学生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家长便不依不饶,“校闹”不断,严重影响了校长们日常工作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以至于一些校长不得不采取“宁可坐着累死,也不能让孩子跑死”的极端做法,不惜以牺牲孩子们宝贵的户外运动时间为代价力保安全。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体能素质和体质水平不断下降,伴随而来的则是其心理水平低下,抗挫折能力下降,意志品质薄弱。
多年来,我国学生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缺少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外,还与不正确的写作姿势、教室照明度不够等有关,更与过多的“屏幕时间”密不可分。现实中,长期看手机、打游戏占据了很多大中小学生的生活,他们乐此不疲沉溺其中,严重损毁了自己的视力健康,不仅自身体质不佳,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征兵等工作的开展。对于由“久坐少动”和“屏幕时间”过多引发的体质问题,本次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将现有的“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增加到“保证每天两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以确保学生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能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
随着平昌冬奥会的结束,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我国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学校体育理应要有新作为,要在以下方面多发力:
一是借2022年北京舉办冬奥会的契机,做好奥林匹克教育,“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日前,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公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该《计划》要求将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这无疑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机遇,学校体育界理应利用好这一难得的契机做强、做大、做好奥林匹克教育。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一定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夏季体育活动相结合;二是与“健康中国”相结合;三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四是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五是与校园安全相结合。要通过理论学习、体验教育和赏析教育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冰雪、知冰雪、懂冰雪、赏冰雪中与冰雪结缘,和北京2022冬奥会同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二是借改革之风全面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前不久公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课程内容、质量标准、教学实施建议,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尊重需求,培养运动喜爱;改革教学,发展核心素养;注重专长,奠定终身基础;多元评价,激励更好发展的基本理念。学校体育应当借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之东风,全面深化广大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小学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游戏化的教学努力让体育课上成孩子最喜欢的课程;初中则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选择,让他们全面的发展;高中则可以通过专项化的教学,让学生多学、多练、多赛,掌握一至两项受益终身的技能。要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带动校园篮球、校园排球、校园武术、校园网球等项目在校园生根开花。
三是全面开展“一校一品”丰富学校体育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一校一品”,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发展的学校体育模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逐步实现了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体育文化建设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2018年教育部将召开“一校一品”教育改革现场会,这不啻是对该项工作的极大推动和助力,各地应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层层选拔和整理、挖掘富有特色的“一校一品”典型经验,在全国掀起“一校一品”推进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