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生长文学梦想的地方

2018-05-14徐文

参花(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笔会小报文化馆

徐文

通化县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于悦斌老师来杂志社看我,看到家乡亦师亦友的文学老朋友很激动。我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也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通化县的一些文学活动,还有那些文友们。那个时候,我们都很单纯,都怀着满腔的文学热情,带着文学的梦想,从沟沟岔岔来到通化县政府所在地——快大茂镇。

快大茂镇处在蝲蛄河下游,镇内有一座大帽山。县城不大,但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从这里走出很多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那些做大事的人不去说了,单说说我认识的搞文学的作家。在这片黑土地上,曾经走出过几代追求文学梦想的人。

那时,我并不认识县文化馆的人。我被邀请参加笔会,是因为投稿。当时县文化馆编印了一份叫《花野》的铅印文学小报,文化馆文学辅导部干部赵福泉、于悦斌负责编这份小报。千万别小看这份小报,当时就是这样一份小报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当时因为频繁给《花野》报投稿,得到了赵福泉老师的认可,所以,我被邀请参加了一九八四年那届笔会。那届笔会是在湾湾川电厂开的。在那届笔会上,我年龄最小,很荣幸地认识了老一代作家们,他们是郑富、丛祥智(辛实)、孙树发、辛愚圣、朴尚春;年轻的作者有孙桂芳、赵耀等。第一次参加县文化馆的笔会,对我人生目标的选择起了决定性作用,坚定了我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那时,文学可以改变命运。而事实上,也真有一些人是靠文学写作敲开了命运的大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获得了理想的工作和生活。而这些人,如今可能有很多人不再写作,但我相信,他们的文学情结还在,大家都不会忘记县文化馆,不会忘记那张如今看来十分粗糙的文学小报《花野》。

我现在常常怀念那年文友们的那种友谊,那种真情。如今,真正热爱文学事业、真心搞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功利心很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搞文学创作的人很多是为了能攫取更多的金钱。因为,如今能改变我们命运的,已经不是发表文学作品,或是从事某项工作了,好像只有金钱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因此,我们那一代人年轻时对文学事业的崇高追求,那种至真至纯的文学梦想,那种执著的精神,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后来,我陆续参加县文化馆每年一次的笔会,这让我认识了一批批作家和诗人。县文化馆文学辅导部主任胡玫老师,曾对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帮助较大。因为后来的笔会,每次都能请到大报、大刊的编辑来授课辅导,并能择优发稿。例如《吉林日报·东北风》主编赵培光老师来讲过课,《参花》杂志编辑王大威老师来讲过课,《长白山》杂志于涤心老师来讲过课。

那时经常參加县文化馆笔会的核心作者有董向前、郭立志、王凤春、丁瑞雪、丁立君、王学刚、刘文臻、于美芳、孙桂芳、朱聿、卢海娟、金秀枝等。我们在当时文化馆文学辅导部干部于悦斌、胡玫老师的组织下,不仅开展了多次文学活动,还创作出很多文学作品。

我说通化县是一个生长文学梦想的地方,不是乱说的,是有根据的。因为,现在大多数文化馆的文学辅导部已经后继无人,文化建设也以硬件设施为主,以动态文艺形式为主,很少有文化馆举办静态的文学创作笔会了。而通化县文化馆依旧还在坚持办馆内文学报《芳草园》,依然在坚持开展文学辅导,举办文学笔会。

在我们的心中,文学的殿堂就如庙堂一样,最终要成为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安放灵魂的地方。(责任编辑 刘艳)

猜你喜欢

笔会小报文化馆
Should I Go on a Diet?
如果画笔会说话?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走进数学
国际笔会与中国
脑筋急转弯
居高临下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