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笔会与中国
2016-09-28
国际笔会由凯瑟琳·艾米·道森·斯科特夫人于1921年在伦敦创立,(另一说是英国小说家高尔斯华绥创立),笔会宗旨是促进各国作家间友谊与智力合作,致力于保障作家权益、争取言论自由并免受政治迫害的非政治非政府的作家组织。笔会一成立,受到各国作家的拥护和支持,并以不同方式加入其组织,目前世界各国已成立一百多个分支机构。
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1929年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会长,秘书长是邵洵美。1933年2月,萧伯纳以国际笔会创始成员身份来上海访问,搞了一个沙龙式活动,有五十来人参与。会后中国分会尽地主之谊做了接待,因萧伯纳不吃荤,整个素食招待,参与宴会的有蔡元培、宋庆龄、鲁迅、林语堂、杨杏佛和邵洵美等人。中国入会之初,积极参加国际笔会活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历经兵戎之灾,除保持会员地位外,这种国际间文学活动,中国就很少参与甚至停止了。
由于国际笔会是非政府组织,各分会也仅仅是以地区形式出现,按习惯往往冠上国别,像中国分会就叫中华民国分会。五十年代以后,台湾的中华民国分会在台北重新复会,不过,名字已改为台北笔会中心了。几乎同时,香港老作家黄天石等人也组建了“中国笔会”,作为“国际笔会”香港分支机构。因种种原因,原有的笔会迁出大陆后,重新组建国际笔会分支机构的事姗姗来迟,直到1980年4月,中国笔会中心才得以在北京成立,巴金任会长,冯牧为秘书,并向国际笔会递交申请。同年5月在南斯拉夫举行的国际笔会年会上,才被接纳为国际笔会下属会员。至此,中国大地上又竖起了国际笔会的旗帜,并先后参与了多次年会及其他活动。
国际笔会分支机构在一个国别并没有唯一性,只要有一定成就、在文学创作某一特殊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人数在20名以上,承认国际笔会宪章上所规定的精神,并承担它所规定的义务,就可以成立一个分会。根据这一条款,除北京全国性的中国笔会中心外,又分别成立了上海和广州两个笔会中心,也都被接纳为国际笔会分会会员。2011年旅居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作家,成立了中国独立作家笔会,也获得国际笔会的接纳,成为其分支机构。
在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成立以前,就有中国人以个人身份参与活动并成为会员的。中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奠基人戈公振赴欧考察期间,于1928年3月就成为国际笔会会员,1939年萧乾在英国加入国际笔会伦敦中心,以他们的切身实践,去履行一位会员的责任和义务。(郭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