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理论传播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引领作用
2018-05-14于斌常延廷
于斌 常延廷
[摘要]2018年,黑龍江省社科学刊出版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这主要表现为:高扬时代旗帜,通过精心策划选题、开设重点栏目、组织高层次作者队伍、刊发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把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反映了黑龙江省社科学刊办刊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理论传播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引领作用;对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与深刻影响进行科学总结和学理阐释,对改革开放未来前景做出新时代的展望和学术表达。及时对社科学刊出版进行透视分析、梳理归纳,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省;社科学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6-0124-04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使命担当拥抱新时代,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编辑队伍的生动写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2018年,黑龙江省社科学刊出版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及时对社科学刊出版情况进行透视分析、梳理归纳,对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这种喜人态势主要表现为:
一、 高扬时代旗帜,把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作为首要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由其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所决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也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是社科学刊的使命与担当,也是办刊人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进入2018年,我们欣喜地看到,继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在宣传阐释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社科学刊编辑队伍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亦坚定不移地把传播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头等大事、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出了成效。具体说来,呈现下述三个特点:
1.选题策划设栏目。无论是综合类还是专业类学术理论期刊,各期刊社分别根据自己的学术方位,精心策划专栏或专题,并从中融入了办刊人的创新与思考。进入2018年,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的传播,《学习与探索》策划的专栏是“世界视野中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求是学刊》开设的栏目是“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党的十九大专题”;《学术交流》开设的栏目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先后设置了“两创专题”“坚定文化自信专题”;《北方论丛》推出的专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等等。这些栏目,都居于期刊的显要位置,反映了黑龙江省学术理论期刊办刊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2]这已成为黑龙江省社科学刊办刊人的自觉追求。
2.作者队伍高层次。从专栏作者的基本信息可见,各期刊社在精心策划栏目的同时,认真组织稿源,向知名专家学者约稿。由此,教授、博导、研究员的力作占有相当的比例:《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栏目,上半年3期共发稿7篇,其中有4篇为教授稿件;《求是学刊》前4期发稿5篇,其中有4篇是教授、博导的稿件;《学习与探索》上半年发稿10篇,其中教授、博导占7篇。如此高层次的作者队伍保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与传播工作的卓有成效。
3.学术成果高质量。纵观黑龙江省学术期刊所传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不仅研究领域宽阔、全面,所探索的课题深入,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为国家、省部级的科研立项项目。如前所述,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所刊发的7篇文稿中,有5篇为国家社科基金或省社科规划立项项目;在《求是学刊》所刊发的5篇文稿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篇,中宣部、教育部项目2篇,省社科规划项目2篇;在《学习与探索》所刊发的10篇文稿中,教育部重大项目1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篇,国家社科重点、重大项目2篇。由省部级社科项目、国家社科项目尤其是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前沿性和攻关性所决定,极大地提升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成果的高水准、高质量,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
此外,《理论探讨》《行政论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黑龙江民族丛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知与行》《哈尔滨学院学报》《北方经贸》《黑河学院学报》《西伯利亚研究》《黑河学刊》《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等,或组稿,或遴选,都根据各自的办刊宗旨、专业特点刊发了相当一批研究阐释成果。总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是今年黑龙江省社科学刊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与时俱进,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发挥理论传播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引领作用
“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3]历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四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结晶。践行这一基本方略,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理论引领与理论滋养,已成为黑龙江省社科学刊办刊人的着力点。并且,理论传播接地气,选题策划着眼“问题导向”,“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4]。具体表现为:
1.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习与探索》刊发的《中国如何“强起来”——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角度的分析》一文强调,“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中国必须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只有将其克服掉,才能真正‘强起来”。并且,“现代性是可以也应当超越的,中国必须在实现现代性的同时还要超越现代性,通过超越现代性来使自己真正‘强起来”;“必须根据复杂现代性的现实,正确驾驭各种矛盾,使自己走向‘强起来”[5]。而《生态文明: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美丽乡村的唯物史观视角解读》《非生命存在物的生态正义解析》3篇文稿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论证了绿色发展是通往生态文明的“积极路径”,作为美丽中国建设重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性、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人类对非生命存在物的生态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与理解,“从而为生态问题的解决、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理性的思考”[6]。
2.为脱贫攻坚增智助力。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而“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7],破解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增智助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其品牌栏目“社会理论与社会建设”推出两篇扶贫攻坚力作:《以富裕为目标的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精准扶贫路径设计》和《社区综合性发展:构建扶贫长效机制》。前者聚焦微观,针对黑龙江省28个贫困县主要集中于边境地区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行动方案尚需创新”“贫穷的代际传递”等实际,提出了顶层设计要结合地区产业规划、行动方案要融入新兴业态、扶贫主体要跨越行政边界的资源整合机制等系列策略及举措[8];后者以农村社区综合性发展为着眼点,“以社会支持网络和市场结构的再构作为实现向政府主导、社会力量与民间力量多元参与的开放式扶贫的突破点,并以此作为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城乡资源合理流动为内涵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9]。
3.重视乡村教育,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生机活力。在教育研究领域,乡村教育是属于不被重视的边缘部分,作为教育对象的农民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党的十九大倡导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全民教育的宏阔背景下,从政治、经济、科技等不同视域,多层面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基于此,《继续教育研究》开设了“乡村教育”栏目。2018年上半年,相继刊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体系和理念、内容及调整趋势》《城镇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教育策略论析》《论美丽乡村建设与新时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互动机制》《基于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路径探究》等10篇文章。这些文章都立足现实,针对当前乡村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予以具体分析,有理论、有实践,接地气、不空谈,为当前农村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和行动方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4.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自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多因素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自主操控等新的特征。基于此,《求是学刊》追踪科技前沿,于2018年第4期开设了“人工智能法律问题专论”的专栏,发表了《人工类人格:智能机器人的民法地位——兼论智能机器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人工智能+法律”发展的两个面向》两篇教授、博导的力作。前者提出,“智能机器人所享有的、通过人工制造的、类似于或者接近于自然人的自然人格的民事法律地位,仍属于物的范畴,是权利客体,而不是民事主体。对其现实造成的损害以及发展中的社会风险防范,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产品责任规则。”[10]后者从语义上廓清了“人工智能的法律化”和“法律的人工智能化”的概念内涵,并提出“法律的人工智能化服务必须置于伦理规范和政策法律的规制之中”[11]。由此可见,让理论涵养智能社会发展,让法律法规为科技强国保驾护航,已成为黑龙江省社科学刊责任编辑在既定专业领域的积极努力与不懈进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4]唯有把握这一“着力点、着重点”,社科学刊才能愈加焕发生机与活力,这也是理论之树常青的渊源所在。
三、对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与深刻影响进行科学总结和学理阐释,对改革开放未来前景做出新时代的展望和学术表达
1978年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以此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201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40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不仅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12]因此,梳理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对其深刻影响进行学理阐释,对其未来前景做出新时代的展望与学术表达,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就此,《学习与探索》于2018年第7期开设了“学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与现实”这一重点栏目,首篇刊发了期刊主编一行三人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先生所进行的学术专访:《以人类新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四十年发展的世界意义》。作为我国著名学者、全国政协委员,张先生就“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四十年的辉煌巨变”“四十年的经验和启示”“新时代展望”[12],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阐释,既使人感同身受,又使人耳目一新。
同样,《求是学刊》开辟了“改革开放40年: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与观照”专栏。首期刊发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及内在逻辑》《中国农村经济改革40年:实施逻辑与发展趋向》。前者追溯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的历经形态、演变轨迹及其内在逻辑转换,创造性地阐释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充分肯定了从“宣讲”苏联模式的教科书到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40年来的历史性进步[13];后者从1978年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帷幕为开端,探索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40年的实施逻辑和发展趋向,既在实践层面形成对现代化经济体制的回应,又在理论层面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力支撑[14]。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理论与社会建设”栏目,发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革的逻辑理路》。文章从改革开放之前的“革命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到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年来的变革理路,揭示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5]。
上述无论是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宏观鸟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还是从中观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及其内在逻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价值观变革的深层逻辑的探索与把握、归纳与总结,都是旨在揭示新规律、概括新理论,指导未来改革发展新实践。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社科学刊编辑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就此,可以说,2018年,黑龙江省社科学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理论传播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引领作用,我们正行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13.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5]陈学明.中国如何“强起来”——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角度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8,(7).
[6]“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编者按[J].学习与探索,2018,(6).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
[8]王巍,李平.以富裕为目标的黑龙江省边境地區精准扶贫路径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9]吕程平,陈晶晶,刘相波.社区综合性发展: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10]杨立新.人工类人格:智能机器人的民法地位——兼论智能机器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J].求是学刊,2018,(4).
[11]张清,张蓉.“人工智能+法律”发展的两个面向[J].求是学刊,2018,(4).
[12]张蕴岭.以人类新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四十年发展的世界意义——《学习与探索》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先生[J].学习与探索,2018,(7).
[13]白刚.从“辩证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演变及内在逻辑[J].求是学刊,2018,(5).
[14]高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40年:实践逻辑与发展趋向[J].求是学刊,2018,(5).
[15]吴宏政,张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革的逻辑理路——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责任编辑: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