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价值冲击及其应对策略
2018-05-14第天骄
第天骄
[摘要]作为互联网迅速发展条件下的派生物,网络流行语是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网络社交时,依据自身需要而约定俗成、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符号,具有社会化、娱乐化、讽喻性、传播快、范围广等特征。网络流行语以其简单、轻松以及幽默的特征,迅速获得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青睐。然而一些带有异质化、娱乐化以及失真性的网络流行语,因其价值偏颇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价值追求以及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其中,网络流行语的异质化消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造成其国家认同和自我认同危机;娱乐性弱化大学生的价值追求,造成其理想信念危机;失真性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其价值判断暴力化、随意性。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对象和主体力量,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生成背景和发展逻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基于网络流行语造成的极大冲击与挑战,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注重高校网络圈群的舆论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注重网络媒介与教学叙事的融合,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注重校园意见领袖的培养,突出榜样力量的价值示范作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6-0086-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大学生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对象和主体力量,其价值观念的生成背景和发展逻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网络化生活方式与网络流行语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尚未定型的价值观念也必然会遭受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冲击。如何规范和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加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成为我国在新时代条件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流行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分析
网络流行语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人们在进行网络社交时依据自身需要所创造的一种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现实,并迅速为广大网民所接受的一种语言符号,它可以由字母、数字、符号、单独的汉字、词语、短语来表达,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语。网络流行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并广泛传播,同时它还具有偶发性、讽喻性、幽默性、生命周期短、社会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特征。我国的网络流行语是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从产生到发展再到高潮经历了20余年,回顾互联网在中国从产生到发展的23个春秋,处处可见网络流行语的足迹,“网络流行语由最初不为大众理解甚至抵触,到如今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用语,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这期间的发展经历跌宕起伏”[2]。当前可谓是网络流行语发展的黄金时期,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里人们乐于使用网络流行语,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使用它,网络流行语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网民中的先行者,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发明者和推广者,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因此,针对当前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状况可以做以下具体分析:
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从报告中可以分析得出,在职业结构这一方面,学生群体在整个网民数量中占24.8%,约1.86亿。其他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涉及网络的群体占25.8%,约1.94亿。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20.9%,约1.57亿[3]。由此可见,除了日常工作必须接触网络的群体之外,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网民的三大群体之一。学生群体在全国的网民总量中占较高比例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电脑、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网络世界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求知欲望强烈,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标新立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加之网络世界充满各种诱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解压、释压的途径,因此,网络流行语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2.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来源来看,青年大学生广泛使用的流行语多来源于微博、微信、网络热歌、QQ、电视剧、综艺、电影等社交娱乐媒体。例如:由网络热歌《时间都去哪儿了》衍生的热词“爸爸去哪了”“飞机去哪了”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电视剧《花千骨》的热播让“糖宝”“小骨”“洪荒之力”一度成为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热词,由此演化而来的“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了”则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的习惯用语。同时,一些明星的微博心情也迅速转化为网络流行语并为大学生所熟知,例如:李晨范冰冰公布恋情时的“我们”;文章出轨后,马伊琍的“恋爱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鹿晗公布恋情后的“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关晓彤”,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娱乐化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近年来,娱乐化产业凭借其幽默、轻松的表达方式迅速占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而青年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的主要接受者,是娱乐化产业的忠实粉丝。他们热衷于网络世界的一切,学习、生活的信息来源也主要来自网络,微信、QQ等新型网络社交媒体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也成为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及传播阵地。
3.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内容来看,大学生群体使用的流行语以调侃性质以及传递负能量的居多。例如:调侃性质的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皮皮虾,我们走”“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城里水太深,我要回农村”“人丑就要多读书”等等。传递负能量的词主要有“睡你麻痹,起来嗨”“妈的智障”“备胎”“滚粗”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这也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激烈的就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过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一种简单懈怠的语言排解内心的焦虑。而大学生群体由高压、封闭的初高中生活进入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语言环境来释放内心的情感,表达自身的需求与愿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现时代人群的快餐化信息接受方式、短平快的生活节奏实现了无缝对接。”[4]而网络流行语“既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和状态,又简单快捷,非常适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表达需要,这是‘大而全的传统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5]。因此,调侃性质的网络流行语以其“简单暴力”的语言风格迅速俘获了广大学生。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空间的相对隐蔽性,大学生可以抛弃传统道德理念的束缚,在网络世界畅所欲言,而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充满负能量的流行语的不良影响。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冲击
网络流行语以其简单、轻松以及幽默的特征,迅速获得广大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青睐,然而一些带有异质化、娱乐化以及失真性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一)异质化的网络流行语消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异质化的网络流行语主要表现为汉语与英语相结合的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拼贴组合,它“不仅是对传统经典文化的亵渎,背后隐藏的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僭越”[6]。大学生长期使用异质化的网络流行语可能会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歪曲解读,从而消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网络的盛行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而使其价值认同也显示出新的特征。应该看到,全球化浪潮使中西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大量西方落后文化以网络流行语为媒介,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开始流行于网上,从而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产生偏差。
1.异质化的网络流行语消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简单来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是指大学生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和政党执政能力的满意程度和認可程度。随着网络的出现,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媒介,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异质化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下愈发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降低”:一是政治关注度和认可度降低。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大背景下由网民自发创造产生的,大量大学生的关注点放在带有亚文化性质的快餐文化和网络流行语上,如果长期不积极主动关注政治生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的政治认可度。二是民族自豪感降低。部分网络流行语中渗透着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会西化大学生对政体、国体以及各项具体国家制度的政治认知,降低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三是文化自信感降低。网络就像一个大熔炉,汇聚着世界各国的文化观念,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网络流行语就是宣传各国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它常常以口语化的形式迅速流行起来,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挑战,如果不加以引导一味模仿西方语言,就会弱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动摇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异质化的网络流行语消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大大改变了他们的自我认同,他们愈发喜欢用异质化的网络流行语标榜自我,展现个性,如:“屌丝”“佛系青年”“白富美”,等等。这些异质化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消解着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一是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和擅长于在封闭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社交、娱乐,而面对现实社会时就会出现无助、内向、不自信甚至怪异的举动。二是他们的依赖性增强,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敢挑战权威,独立能力较差,但面对网络时却又完全释放自我,积极在各种网站中发表言论,使用各种异质化的网络流行语进行网络社交。三是对未来充满迷茫,缺乏理想信念,过分否定自我,这种“否定”的自我认同现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威胁,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他们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还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阻碍。
(二)网络流行语的娱乐性弱化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网络流行语的娱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来源来看,多产生于微博、微信、网络影视、综艺节目等娱乐性质的新媒体;二是从性质上来看,由娱乐行业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自然带有娱乐性质,如:“大咖”“老司机”“duang”等。而娱乐行业一向是良莠不齐,近年来更是倾向于追随和传播低俗、恶搞的文化,虽然其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现代人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平台,但是,文化本身无法选择受众,他无法将青年大学生排除在外。所以,作为最早接触并传播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自然而然成为娱乐化网络流行语负面作用的主要受众。
1.娱乐性质的网络流行语使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向利益化、低俗化方向发展。价值追求从根本上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即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大量类似于“白富美”“高富帅”“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等娱乐性质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使大学生开始片面地追求金钱、享乐,只顾当前利益而不顾未来发展,只顾自我享乐而忽视社会价值,从而导致实践活动走入歧途。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追求自我,渴望独立,标榜个性,但是缺乏评价与判断能力,加之好奇心趋使,他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性质网络流行语所迷惑。而大部分娱乐性质的网络流行语是“充斥着简单而鄙陋的意思传达、浅薄流俗的主题内涵乃至污秽暴力的情绪宣泄”[7],如“不服来战啊骚年”“很黄很暴力”等等,它是一种低俗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与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前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悖,成为引发青年大学生思想情绪中的不稳定因素,诱使他们产生暴力性质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培育和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一味地追求这种娱乐性质的网络流行语会影响主流价值观在他们思想意识中的建构,陷入低俗化的精神领域。
2.娱乐性质的网络流行语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产生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总体上是目标明确、积极向上的, 他们普遍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他们的理想信念又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加之受“向钱看,向厚赚”“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娱乐性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常常处于迷惘与困惑之中,出现自我认识模糊和社会认识错误的情况,产生违背社会主流、消极悲观的理想信念。具体来说,受功利性网络流行语的影响而展现出理想信念功利化、物质化,呈现出过度追求自我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的畸形价值观。同时,大学生在通俗易懂的网络流行语影响下,愈发习惯于使用形象思维,而忽视逻辑思维的锻炼,从而导致理想信念的非理性化。“垮掉的一代”“颓丧的一代”其实就是对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的消极概括。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误导,使他们的理想信念有所偏差,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网络流行语的失真性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网络流行语的失真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造成的网络流行语的失真性。二是网络信息传播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导致的失真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匿名性,“匿名性最大的缺点就是为某些欺骗乃至犯罪行为提供了可能和方便”[8]。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判断尚未成熟时期,易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如果不对虚假性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有效管理,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构成威胁。
1.失真性的网络流行语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弱化、甚至暴力化。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往往是一种主体性认识,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几乎完全被网络所“掌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价值判断感性化。网络流行语依靠多种网络媒介、热点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以“新、奇、特”迅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由于依靠直觉直观片面地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作出判断而进行关注、模仿和传播,这种关注往往不能持久,转瞬即逝。长期依赖于主观感受进行价值判断可能会使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价值判断暴力化。这种暴力主要体现为网络暴力,即对待网络事件、网络人员的“不宽容”。如“人肉搜索”,这是近年来流行于网络上的新型“找人模式”,可以说当今网络世界是一言不合就“人肉”,在大量网络推手的影响下,缺乏价值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开始成为“人肉队伍”中的一员,盲目从众实行“网络暴力”,用“人肉搜索”“有罪推定”等方式来对待网络信息,助力各种缺乏真实性的网络舆情产生和发展,盲目、恶意地攻击他人,对他人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也影响了网络安全监管。
2.失真性的网络流行语会造成大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肆意性、随意性。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在进行网络社交时更是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而他们在选取、使用时,往往以个人兴趣为主,不考虑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娱乐性质的网络流行语充斥在网络世界,往往真假难辨,而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不成熟时期,缺乏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易受失真性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盲目认可、盲目信任和盲目使用,并在各大网络论坛中肆意发表言论,抨击社会时政、恶意攻击社会问题等等。同时,一部分大学生们片面认为,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世界发表言论,所以常常对网络信息不加思考,随意使用各种流行语进行网络社交,根本不考虑其行为是否会对他人、社会造成影响,长此以往将使他们愈发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语,并对独立思考、辨別是非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网络流行语冲击应实施的对策及举措
基于网络流行语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造成的冲击与挑战,探讨应对冲击实施的对策与举措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了。
(一)注重高校网络圈群的舆论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高校网络圈群是大学生基于各种需求在网络上自发组建起来的展现自我话语权的社交圈,它既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要场域,也是展现和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高校网络圈群囊括了各种各样的言论,但它又有特定的主体和范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要解决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加强高校网络圈群的舆论监管。
一方面,建立起高校网络圈群监管的制度保障。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解决网络流行语负面影响、加强高校网络圈群监管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融入大学生的网络圈群之中,及时、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动态,对一些网络社会热点、舆论争议要第一时间查清事情原委,并在第一时间里做出解释和评价。同时,要想真正吸引并让大学生接受校园主流话语就必须注重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融合和转化,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网络圈群中富有正能量的网络用语与正确价值观念的融合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严格把关高校各个网络圈群中的言论,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制度对各个网络圈群进行集中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有严格的惩处制度,对于不当言论的发起者,视其言论后果的轻重给予警告或开除的处罚。同时,定期召集各个网络圈群中的管理人员进行谈话,定期对其制度进行审查及优化,全面掌控网络圈群管理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对高校网络圈群进行分类整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引导。高校网络圈群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如网络社交圈群:微信群、QQ群;娱乐圈群:微博圈、游戏圈,等等。每个圈群之间都有或大或小的区别和差异。因此,要把握各个圈群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选取适宜的方法对其进行具体有效的分类。具体来说,就是对不同圈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类整理,并找出其关注点,对症下药,只有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分工引导方式,才能使占社会主流的思想、信息迅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全面占领“微阵地”。同时,针对各个网络圈群中的不良言论的发布者,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理念进行教育感化,如果效果不佳,必要时可以作出一定的处罚。
(二)注重教学叙事与网络媒介的融合,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网络技术不断智能化发展的今天,我国现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育人的基本目标,必须利用现代网络媒介创新教育方法,将教学叙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用具有时代特色、通俗易懂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创造出生动、高效的教学叙事方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
一方面,将理论教学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口味”的思政课教学话语,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以及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与实际践行。从教师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理性看待网络媒介在学生价值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选取具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如“给力”“厉害了”“666”等,融入课堂教学语言,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趣味,创造出符合课堂教学的“课堂网络用语”,从而把握网络空间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从学生角度来讲,要发挥学习主动性,打造“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课堂,就是以教师传授为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他们用自己喜爱、擅长的方式进行课前准备、课堂学习以及课下反思,形成“教师—学生”“课上—课下”联合教学的过程。为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保证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大学生要尽可能避免盲目从众,自觉地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这样一个课前进行大量网络信息查询、筛选、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网络媒介素养和价值判断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另一方面,通过将网络媒介与教学叙事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学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课程教学是否能达到预期结果,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进脑”“入心”“迈腿”。而当今大学生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常常活跃在网络世界,喜欢用形形色色的网络流行语表达自我,面对政治色彩浓厚、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时,往往提不起兴趣而选择逃避。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网络媒介与教学叙事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具体来说,一是在思政課教学中融入网络社会热点事件,用主流价值观念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端正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提升其网络媒介素养;二是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对网络流行语的正、负能量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他们对网络流行语的认识;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通过与大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互动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我意见,并及时为他们答疑解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注重校园意见领袖的培养,突出榜样力量的价值示范作用
“榜样和偶像都是被塑造出来用以影响青年的文化符号。”[10]在名人效应如此盛行的网络时代,我们必须看到校园意见领袖作为网络时代的榜样和偶像对于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正向发展的重要性。在培养校园意见领袖时,高校要特别注重三类人群:一类是以大学生群体共同关注的公众人物为主体的社会型校园意见领袖;另一类是以创造优秀校园文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朋辈型网络意见领袖;第三类是以高校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工作者为主体的权威型校园意见领袖,三者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有着不同的作用。
1.发挥社会型校园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此类意见领袖包括科学家、作家、企业家、文体明星、著名主持人等,他们常常通过微博来与粉丝进行互动,他们在微博中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粉丝”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而大学生往往在这些粉丝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基于此,高校应建设一些专门的网站和公众号来对微博中各类社会知名人士的言论进行集中汇总、评价,将社会型网络意见领袖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价值观作为普遍的道德典范进行传播;对于负面的思想意识,要引导性地教育学生自觉抵制,从而使学生群体在“追星”的过程中既激发正能量又受到价值观教育。
2.发挥朋辈型网络意见领袖的正向激励作用。高校可以创建一支专门的队伍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例如组建一支由辅导员、学生会干部、计算机精通者、思政工作专家组成的专门队伍,让他们通过各种校园网站、校园公众号对各类社会热点、社会事件所形成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及时、准确的评论评价,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将队伍中关注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个人或组织作为校园道德先锋进行表彰,从而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评论评价过程中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发挥权威型网络意见领袖的强制约束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辅导员、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师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将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给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工作负责人,从而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和实践管理。通过及时准确地把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与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增强学生对意见领袖的信任,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主流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于鹏亮.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6-30].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P02017080735192326 2153.pdf.
[4]李峰.微文化: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J].新闻世界,2012,(2):75.
[5]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8.
[6]冯振凯.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6:25.
[7]彭文超.青少年网络语言倭化问题与应对[J].教育科学研究,2016,(9):15.
[8]张再云,魏刚.网络匿名性问题初探[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15.
[9]汪馨兰,戴钢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J].求实,2013,(5):77.
[10]杨建义.大学生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86.
〔责任编辑:常延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