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8-05-14李英
李英
【摘 要】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课程下,历史学科的本质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作为历史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 渗透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只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即学生成绩,还要关注教育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身教勝于言教”,“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德育功能 要做到下面几点:一是作为历史教师,要用高学识去吸引学生。作为历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纵横历史上下数千年,国内国外,书里书外,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无所不有所涉猎。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有美的心灵。心灵美的教师才能教出心灵美的学生。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一颗青春有活力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给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上积极地引导,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三是作为历史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应该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既保持教师的威严又要有朋友般的亲密。
二、历史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课堂,要创设道德教育情境发挥教育的人文功能
历史课堂是我们进行课堂教育和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怎样才能发挥历史学科人文功能?仅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作用。要达到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去感染学生外,还要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开展活动,创设道德、教育情境,达到历史课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情景设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宋明理学时,强调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凸显了高尚的品格。可以举出实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间”,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学们都被先辈们的豪言壮语深深打动,一种国家使命感和民族使命感油然而生。再如在讲抗日战争时,教师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那段历史,照片震撼了同学们的心灵,很多学生都感受到屈辱的愤怒。这比任何言语的教学都要深刻得多,促使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张纯如和《南京大屠杀》,《拉贝日记》等材料的补充,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中国人民所受的屈辱和磨难与抗战取得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体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所在。 时事与历史的结合既可加深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推动他们关注现实、了解社会、展现自我、感悟人生。
现在的学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意志力薄弱,缺乏团队精神、忧患意识等等。所以,在历史教育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信念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奉献。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等等,既是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良好素材。
三、德育教育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那些“真善美”进行大力歌颂与赞扬,强调普世价值。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育作用,如暴君隋炀帝、商纣王等,在教学中应极力刻画他们的丑恶嘴脸,使学生认识到危害祖国,背离人民,见利忘义是可耻的,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再有,课堂上利用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塑造的道德形象可以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良知,陶冶人的情操。
总之,在我们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围绕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加强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使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德育教育,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