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2018-05-14丰凯
丰凯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奉为“万世师表”,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样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率先打破官学垄断、创办私学的人是怎样实施他的教育思想的呢?
1 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孔子的一生并不得志,可谓是历经挫折,但他依旧从容、豁达,勤奋好学,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如他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不仅好学,还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学生学习。《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教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海无涯,再高明的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以身作则是他的一贯做法,他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他潜移默化的“身教”,影响着弟子们学习的积极性。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和学习中,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只有学会终身学习的老师,才能教出终身学习的学生。
2 热爱学生,一视同仁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之一是“仁”,“仁”即爱人。从书中,我们处处能体会到孔子与学生之间浓浓的情谊。孔子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了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了学生进步、成长的过程中,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诚恳善意地关心和爱护着学生。他和弟子们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多么融洽、和谐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身心不但得到愉悦,而且情智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快乐教学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孔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核心思想。孔子的学生虽然成分复杂多元,但是孔子对待所有学生没有厚此薄彼,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儿子,没有亲疏远近之分。孔子对待学生常存宽容之心,给学生以母亲般的包容与耐心,父亲般的宽厚与关怀。对待后进学生,怒而不弃,并给以有针对性的补差教育。师生平等,对学生一视同仁,无私无隐,这样的教育必定是和谐的,这样的教学必定是民主的,这样的教学氛围必定是轻松愉悦的,这样的教学效率也一定是高效的。
3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孔子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比较了解,他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在进行教育时有所侧重。一次,子路问:“如果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要立即去做呢?”孔子回答说:“你的父亲、兄长都活在世上,你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接着,学生冉有也问了这个问题,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他对两个学生同样的问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這时在一旁的学生公西华很不理解,便向老师提出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平时做事畏缩不前,胆小谨慎,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轻率鲁莽,胆气过人,所以要加以抑制。”学生问仁、问孝、问学等,孔子总是对症下药,不相雷同,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所以他的许多学生,学业斐然,极有成就。
由此想到我们平时的教学,由于是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也比较多,在因材施教方面做得还是有所欠缺的,我们要努力做到对学生“分层要求”、“培优扶困”、“个性化教育”,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循序渐进,启发学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的概括。正如孔子所说:“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的程度,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就不去启发他。”孔子教学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启发学生。他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加以启发,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
5 面向生活,寓教于乐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鲜明地了解到孔子寓教于乐和将大自然作为课堂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一位善于利用自然课程资源的高手。他对弟子的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种看似游玩的教学,实则是在玩乐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进行了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自然的优美与恬静这一感性认识中,提高理性的思辨能力。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舞台。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要不断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