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思考

2018-05-14王跃平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游记整本书深度

王跃平

深度阅读是一种有品质的阅读,对学生的情感发育、能力培养、知识拓宽、文化认同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整本书阅读因内容体量大、持续时间长,阅读的困难也更大。因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规划阅读指导方案,提供阅读策略,让学生深读;二是如何评价阅读的“深浅”,归纳同类书籍的阅读策略;三是如何将整本书阅读与单篇、群文阅读结合,让学生在文化、文学素养的积淀上有所长进。那么,对整本书进行深度阅读,我们要深入思考哪些问题呢?

一、评价阅读深浅的一般标准

如何评价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如何判断学生读得深还是浅?我们首先要了解阅读的一般层次,然后根据相关情况来评价。目前学界对阅读层次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阅读收获。阅读的任务,一是理解语言文字,二是运用语言文字。这本身就是阅读的两个层次,“运用语言”比“理解语言”的层次要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整合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阅读中拾级而上的层次。

2.阅读难度。美国的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四个层次是渐进的,由易而难。

3.能力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祝新华教授将阅读能力分为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六个层次。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认为,叙事类作品的阅读有三个层次——情节人物、思想感情和语言写法,这可以作为叙事类作品阅读深浅划分的一个标准。

4.阅读目的。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怡情即愉悦性情,是一个层次;傅彩即为自己增色,比怡情层次高;长才,即增长才干,将读书所得转化成能力,这是高标。

其实,以上几种标准的共同点就是我们在阅读中常说的感知、理解、分析、欣赏和运用等几个层次。如果读完一本书,只是达到感知的层面,那是浅的;如果能够达到理解分析甚至是欣赏运用的层面,无疑是深的。如读完《西游记》,只了解到本书主要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是浅层的;如果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把唐僧的故事作为附录”“这本书的情节链是怎样的”“这本书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等问题,那就达到“分析”的层面了。

二、评价阅读深浅的基本策略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根据什么来判断读的“深浅”呢?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我们又该怎么评判?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基于年齡。同一本书,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指导阅读的语文教师,需要达到的阅读层次是不同的。我们以《西游记》为例,小学生主要在情节人物上下功夫,须掌握以下内容:每一回写了怎样的故事?前一回和后一回之间是怎样衔接的?前一个人和后一个人之间有何关系?人物有怎样的特点……初中生则可能需要读出情节的起伏与波澜、作用与特色。当然,初中生如果仅仅读到情节和人物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基础情况,还应该读到思想、语言和写法的层面。高中阶段,学生如果重读《西游记》,就应该做一些专题的研究,如分析《西游记》的结构艺术,进行语言欣赏、情节欣赏等。

语文教师的阅读,不仅为了丰富自己,还要担负指导学生的重任,应该是偏向专业化的阅读,与社会化的阅读不同。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主动式阅读,它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曲折,收获的是情感或价值的浸润。专业化阅读则是带着专业的眼光、根据专业的需要来阅读。如“语文视角”的阅读,它强调情节的合理性、逻辑性,强调人物形象的个性和塑造的意义,关注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叙述视角及什么样的语言等。

作为专职教学整本书阅读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寻找“悦读”和“深读”的教学点上多下功夫,为学生选定路标、引导方法、提供策略,促使学生喜欢阅读、深入阅读,获得更多的营养。如教学《西游记》时,可以选择“取经团队的妖怪”这个“路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成妖的过程:孙悟空因为个性鲜明、桀骜不驯被压在五行山下;猪八戒因为酒后调戏嫦娥被贬为妖怪,流落云栈洞;沙僧因为打破琉璃盏被贬为河妖,在流沙河每七日要受万箭穿心之痛;小白龙因为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要被天庭斩首,观音救下他,将他选为取经人,在鹰愁涧等候师父的到来。另外,唐僧原是如来的二弟子,只因为有一次如来讲经时没有“认真听讲”,就被贬下凡界,经受九九八十一难。以上种种,都可能是影射明朝“轻罪重罚”的现象。这些分析会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是有深意的,涉及阅读的思想层面。

2.基于读情。如果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只达到了阅读的感知层面,而教师能引导他读到理解层面,那就是进步。如果学生已经感知了情节,教师能引导其用特定的语言形式将情节概括出来,或者画出情节链,梳理出作品的情节脉络,这就是又深入了一步。如学生讲述“莲花洞高悬”(“九九八十一难”中的第25难)这一难时,画出了这一难的情节结构图并且用七言句子概括如下:

银角智擒三师徒——行者被压力不足——银角差使收悟空——行者变身骗宝物——银角派兵请干娘——行者计夺幌金绳——银角念咒缚大圣——行者耍计巧脱身——银角使宝装心猿——行者再逃换葫芦——银角不敌进葫芦——行者智破莲花洞

学生在原来感知第25难的基础上,用特定的语言形式画出情节链,在原来的阅读基础上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在制定深度阅读的标准时,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阅读情况。如果教师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那就是“深读”了。

3.基于作品。有人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类。非虚构类的作品主要指实用类文体,阅读时着眼于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和推断结论三个层次;虚构类作品主要指文学类作品,阅读时侧重于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是怎样写的和这样写有何妙处四个层次。

不同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由于理解力的不同,或者理解视角的差异,有的读得比较肤浅,有的比较深入。如同样是读《西游记》这本书,有的人只读到了故事,有的人却读出了思想,这是阅读的深浅之分。如郭沫若读了《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后,写了这样一首诗:“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毛泽东也写了一首诗和郭沫若:“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很多人读“三打白骨精”,读到的只是故事,这是“照着讲”,而这两位大家则是“接着讲”。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他们对同一个故事产生了不同的感悟:郭沫若批判唐三藏,毛泽东赞美孙大圣。再深一步分析,郭沫若希望自己能够遇到智慧清明的领导;毛泽东作为领导人,希望手下个个都是孙悟空。

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其实,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阅读《西游记》,学生读到的可能是故事,是成长,老师读到的可能是人生,是思考;小孩子读到的可能只是好玩有趣,大人读到的则可能是严谨有序;研究佛教的人读到的可能是佛法,信奉道教的人读到的可能是道教秘学。在与经典对话的过程中,读者不断地生发出新意义来。经典之所以经久不衰,往往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经典一方面要“照着讲”,另一方面也要“接着讲”。但不管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最终目的都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4.基于标准。依据上述评价整本书阅读深浅的一般标准,可以设计一些问卷,通过问卷来了解学生阅读的层次。如就叙事类作品而言,可设计以下问题。

表中的问题,横向与纵向都有由浅入深的变化,非叙事类的作品也可以參照执行。这本书“写了什么”属于“感知”,“为什么要写这些”属于“理解”,“它是怎么写的”属于“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属于“欣赏”,“这本书带给我怎样的新思考、新思路”属于“运用”。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深度阅读是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教师还须注意以下问题。

1.深而有“界”。深度阅读要考虑读者的年龄特点,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起点,要注意阅读的学科特色,还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舍本逐末、杀鸡取卵,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成为“好读者”,养成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必须思考:深度阅读的落脚点在哪里?是为考试而读,还是为提升自身素养而读,抑或是为传承文化而读?

2.深而有“展”。“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深度阅读的研究并不排斥“多阅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广收博览可以促进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又能带动阅读视野的拓展,由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类书,再到跨学科阅读甚至全科阅读。

3.深而有“序”。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深度阅读也是这样,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深度阅读的指导需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进行读情调研,然后根据阅读情况设计推进路径,提供相应的策略支持或工具支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基于DELC的初中生深度阅读路线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E-b/2015/0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西游记整本书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