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中的有序”——感性认知下的理性思维色彩设计
2018-05-14李月怡
摘要:在设计表现中,有形必有色,形与色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色彩设计完善并补充图形文字的信息,色彩设计就是通过有目的地运用颜色,将每种颜色的作用尽善尽美地发挥出来。本文从生理学方面分析了人的视觉生理特征对色彩的感受,总结了色彩设计时可执行的三大法则和设计步骤,为设计师可以理性地观察设计情境并将其理性地运用到感性设计工作中提供思路。
关键词:感性认知 色彩设计 理性思维
人类通过眼睛感受色彩,了解人的视觉生理特征,并利用它可能造成的视觉感受,作用于设计配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色彩的生理理论
(一)视觉适应。观察物象的时候,眼睛会自动调节适应环境的过程,被称为视觉适应。它包括明适应、暗适应、色适应等。
(二)色彩的恒定性。色彩主观地保持了它的延续性,被称为色彩恒定性。例如不论是在光线很暗的傍晚还是打开黄色灯光的时候,尽管实际上沙发已呈蓝绿色特征,但是我们还是能轻易地辨别我们熟悉的物象。
(三)色彩的错觉。色彩错觉具体表现为两种现象:视觉残像和同时性效果。人眼需要看到全色相时才能获得视觉生理上的满足。如果视觉没有感受到全色相,其会自动调节视觉感受,将所缺的色彩加入我们的视觉补偿。例如盯着白色墙面上的绿色色块看一会儿,再闭上眼睛,我们就能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种现象被称作视觉残像。同时性效果即在同一时间,将两种色彩放置在一起,则相互会向对方色彩的对立色靠拢,形成更强烈的视觉效应。如黄色和紫色并置,由于两色互为补色,显得黄色更黄,紫色更紫。
(四)色彩的认知度。色彩的认知度是指色彩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下,可以被认知辨别的程度。对认知度影响最大的是明度,其次是色相,最后是纯度。
二、色彩设计法则
(一)平衡法则。所有的设计都由色彩组成。设计需要平衡关系,色彩亦然。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生理和心理都渴望色彩平衡。平衡法则是一种满足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选色方式。平衡法则即从视觉心理上关注画面平衡,给出色彩选取与搭配的参考。色彩之间通过对比、对抗、纠缠来传递出其优势,正因为两种颜色的相对,让色彩的优势保留、劣势隐藏。平衡色是少于三种的,并与主角、主色、辅助色、点缀色中的任意颜色进行对抗、平衡的颜色。通过颜色的互相对比与衬托能够表达画面的内涵,也使作品更加丰富有趣。在色彩平衡法则中可以运用互补色平衡、冷暖色平衡、深浅色平衡、有彩色与无彩色平衡、花色与纯色平衡以及色彩面积大小的对比平衡来实现一个很好的效果。其中互补色的平衡侧重视觉刺激上的平衡;冷暖色的平衡侧重协调色彩情感上的平衡;而深浅色的平衡侧重协调色彩层次上面的平衡。可以通过运用以上一至几点来尝试颜色设计。
(二)聚焦法则。如果平衡法则研究的是如何选出“正确”的颜色,那么聚焦法則则侧重于如何使用这种颜色。聚焦法则是用色彩诠释设计目标与主旨,提供视觉交互与主题创意的思路。聚焦法则主要包含两种聚焦的规律:逐层聚焦和顺序聚焦。逐层聚焦是从画面的外部逐渐向内部渗透的过程,它表明信息的层级问题,从大的信息层到小的信息层。如果想要表达信息层次,例如界面的信息层,分类设计、导航设计等,在这过程中就用到了逐层聚焦的概念。另外一种聚焦叫顺序聚焦,通常以信息块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人们的视线从主聚焦到次聚焦移动的过程。总之,通过色彩聚焦可以很好地引导视线、传达信息、满足视觉设计需求。
(三)色彩同频法则。同频法则研究的是色彩同组关系。它可以管理色彩群组、色彩同频效果的视觉逻辑,进而丰富色彩的层次,增强色彩控制力与创造力。任何画面都不是一两种颜色组成的,是由多种颜色共同构成的。同频色由一种或者多种颜色组成,目的是为了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在传递信息中同频和聚焦同样重要。
三、色彩设计的常规过程
大多数色彩设计是先确定主色,再确定搭配色,然后结合造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与修改,再跟外界交流,做最后的调整。在整个过程中,聚焦法则、同频法则以及平衡法则一直贯穿其中。比如说确定主色与搭配色的过程就是在运用平衡法则,但在确定了搭配色之后,我们填色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地制造焦点。然后再考虑同频颜色怎么协助这个焦点,使得画面层次更加明确、丰富。最后整体调节、检查,完成设计。
四、结语
事实上,真正运用色彩时,在吻合大色彩关系前提下,可以灵活机动、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进行配色,而非机械地套用技巧。技巧虽然可以帮助我们设计色彩,但是协调细节的能力,是由设计师本身的审美水平决定的。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熟悉色彩、了解色彩,在把握色彩运用法则、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色彩训练,提升对色彩的把控度和敏感度,进而随心所欲地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梁景红.色彩设计法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崔生国.色彩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3][日]冈仓天心.茶之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月怡,女,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信息设计与研究)(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