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比赛的“四好”“三注意”
2018-05-14王永发
王永发
一、“四好”
1.选好内容。选好比赛项目是开展体育教学比赛的前提。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比赛时,应根据教学进度选择可行的比赛内容,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是评判能否进行比赛的重要标准之一。应选择能被学生普遍接受、学生认为有趣的内容。对一些传统竞技项目,应在组织上大胆创新,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新奇的感觉。如,田径教学中的跑、跳、投等;球类教学中的传接球、投篮、射门等内容。
2.用好方法。用好比赛方法是进行教学比赛的基础。比赛前,教师要根据比赛内容与项目特点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方法精心设计。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技能的巩固与自如运用。可将分组练习、情境教学、比赛法、游戏法与个人挑战赛、小组对抗赛、团队展示赛、技能提升賽等比赛形式组合运用,力求比赛方法与组织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随机分组时,往往还未开始比赛,就能评判出胜负,这时学生就失去了比赛的兴趣。此时,只要采取强弱搭配、男女搭配等形式做到均衡分组,就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
3.设好过程。设计好的比赛过程是成功进行教学比赛的重要保证。教学比赛前,应制订安全预案,科学规划比赛场地,合理安排比赛器材,正确使用新颖的自制体育器材。在比赛前,也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对这部分学生要提前做好安排。在比赛中,要密切观察每名学生比赛时的精神状态、动作完成的质量、与同伴合作的态度、对待胜负的表现、对比赛规则的执行情况等,根据现场实际,教师及时做出有效判断并给予纠正和指导。尤其是在教学比赛中学生出现的易犯错误动作,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对于特异体质学生(如,肥胖、瘦小等)和消极、畏惧比赛的学生,应多鼓励,“对症下药”地引导他们参加适合的运动项目,让他们多参加团队性的比赛或单独分组进行个人间的达标赛等。
另外,积极培养体育骨干与小裁判。让这部分学生充当体育教师的小助手,赛前让他们了解比赛的内容、规则、注意事项,赛中让他们协助教师共同执裁比赛。学生和体育教师共同组织和参与的比赛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4.做好评价。好结果决定着今后教学比赛的持续开展。每次教学比赛后,均要做好评价和奖励,对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精彩表现给予鼓励与表扬,要不断发现他们在比赛过程中的亮点。每名学生在每次比赛中的成绩可转化为积分进行累计,学期末列入个人总成绩评价表中。设置年(班)级之间的教学竞赛奖或在比赛中发放一些小礼物、小奖状等作为奖品。同时,做好比赛总结,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
二、“三注意”
1.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比赛不是少数人的精英运动会。体育教学比赛是以检验教学为主,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在组织体育教学比赛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不同水平、不同体质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心理、生理需求,使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尽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运动水平较低的学生可降低难度,对于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可提高难度等,通过适当地调整距离、时间、高度、次数与组数等,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2.注意制订简单易行的规则。小学阶段开展的教学比赛规则不能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及目标制订规则,以体育教师和体育骨干都能执行、做好为宜。对于烦琐复杂不宜操作的“专业问题”可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处理,通过简化、降低规则执行标准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比赛中。
3.注意比赛中的突发事件。在体育教学比赛中,对有争议的判罚要有心理预期,如,因规则的简化而引发的比赛争执,体育教师必须及时做出合理的判决,并结合现场比赛情况进一步向学生进行规则的讲解和说明。对教学比赛中学生发生的不遵守规则、违反体育精神的行为及时做出判罚。如,打架、骂人等行为,让学生明确文明的行为和健康的体魄应同行齐进;对突发运动损伤能做出正确、及时的处理。如,肌肉痉挛、“岔气”、擦(扭)伤等,体育教师要用专业知识准确做出处理,并对比赛的延迟能做出及时地调整;对干扰比赛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制止,使其养成文明参赛与观赛的习惯。
没有教学比赛的体育教学不是完美的教学,作为体育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搭建比赛平台,让学生感受比赛过程,激发潜能、展示自我、磨炼意志、体验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培养健康的体质、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比赛中养成终身运动习惯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