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
2018-05-14孙静华
孙静华
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任何品种猪都能够感染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会对初产母猪造成严重危害,使其发生流产、产出弱仔或死胎,给养猪业带来较大损失。现主要阐述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控措施,供广大养殖业户参考。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 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8-0091-01
1 流行特点
季节性不明显。即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以春秋季节以及母猪配种后的发病率较高。猪细小病毒病具有非常广泛的传染源,如患病的母猪可经由胎盘将该病垂直传播给胎儿;种公猪也可感染病毒,并在交配过程中经由精液导致与其交配母猪被感染;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产出的活弱仔也会携带病毒,其也是该病主要传染源之一。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猪都易感染,并在感染3~7天之后其分泌物以及排出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病毒。在猪群中,该病可经由接触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器具等进行传播。另外,被污染的猪舍是储藏病毒主要场所,且鼠类也能够传播该病。正是由于该病既可通过垂直传播,还可通过水平传播,且具有广泛的传染源,导致猪群感染病毒后呈现出持续感染的现象,并会持续很长时间。该病可混合感染其他病毒,如可混合感染猪瘟病毒( CSFV)、圆环病毒2型(PCV2)、伪狂犬病病毒(PRV)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另外,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可导致病毒毒力增强。
2 临床症状
母猪和仔猪感染该病后,通常呈亚临床型发病,也就是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妊娠母猪感染后通常会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或产出弱胎,并很快就会发生死亡。另外,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重新发情而无法分娩。一般来说,不同妊娠阶段母猪感染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妊娠30~50天感染,通常会产出木乃伊胎;妊娠50~60天感染,通常会产出死胎;妊娠70天感染,往往会发生流产;妊娠超过70天感染,一般能够正常生产,但会产出携带病毒的仔猪,部分甚至变成终生携带病毒。公猪感染病毒后其性欲和受精率没有明显影响。
3 病理变化
母猪发生流产时,肉眼发现其伴有轻微子宫内膜炎病变,局部胎盘发生钙化,子宫内的胎儿有被溶解和被吸收的情况。大部分死胎、弱仔和的皮下发生水肿、充血,胸腹腔存在淡黄色或淡红的渗出液。肝脏、肾脏、脾脏有时发生肿大,少数死胎、死仔的皮肤有出血现象。有时可看到畸形胎儿、木乃伊胎(胎儿干尸化)以及骨质不全的腐败胎儿。
4 实验室诊断
免疫学方法。血凝试验(HA)通常用于检测猪细小病毒的血凝效价,血凝抑制试验( HI)通常用来检测或定量分析猪细小病毒的抗体。HI试验能够在猪感染病毒后的第5天即可检查到抗体,且其抗体能够维持几年之久。采用HA- HI试验检测的优点是无需特殊设备、操作简单等,因此我国一直采用该法来检查抗原和抗体;但其灵敏性较差,且被检样品必须经过繁杂的特殊处理,操作步骤复杂,同时判读结果时容易受到较大的人为因素影响。乳胶凝集试验,优点是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简便、快速,适合用于猪细小病毒的免疫学诊断,即检测免疫抗体和流行病学调查;缺点是只能够对猪细小病毒进行定性诊断,无法监测血清抗体滴度。血清中和试验,是指利用被检血清所含抗体来中和细小病毒,再根据培养细胞病变情况来计算血清抗体的滴度,该法具有特异性较高的优点,但操作比较复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驗),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且检测迅速,适合在大规模样品检测时应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检测技术,优点是快速、直观以及灵敏性、特异性较高等,且相比于常规血清学诊断方法不存在非特异性因素产生的干扰和敏感性问题,是当前临床上用于检测和诊断该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5 防控措施
疫情处理。猪场只要出现发病,要立即对发病的母猪和仔猪隔离,对于病猪接触的用具、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对整个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查,及时隔离或淘汰,防止止疫情蔓延。
免疫接种。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猪细小病毒病油乳剂灭活苗,并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在非疫区,公猪和母猪适宜在配种前1个月左右肌肉注射2 mL油乳剂灭活苗,经过2周再进行第2次注射,能够持续6个月预防发病。另外,疫区猪群也可通过自然感染法进行免疫,即初产母猪在配种前将少数呈阳性反应的老母猪放人群内,使初产母猪感染其排出的病毒,从而得到免疫,但非疫区禁止采取该法。
加强饲养管理。该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为避免猪场引入带毒猪,尽可能采取自繁自养,需要引进种猪时要求在无该病猪场购买,且新引进种猪必须经过2周的隔离饲养,并在该过程中进行2次血凝抑制试验,一切正常才可混群饲养。另外,公猪进行血清学检查或精液病毒学检查呈阳性时,都要立即采取淘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