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症状、诊断及防治
2018-05-14郑金涛
郑金涛
摘要:蛋鸡脂肪肝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饲喂含有过多营养物质的饲料,但缺少某些微量营养成分或者比例不平衡而引起。通常是笼养蛋鸡容易发生,尤其是正处在产蛋高峰期或者产蛋率高的鸡群相对更容易发病。部分发病鸡群的产蛋率能够降低30%~50%,病死率高迭is%~20%,严重損害蛋鸡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病因分析;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 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8-0064-01
1 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在蛋鸡饲养过程中,基本较少由于摄取过多蛋白质而造成肝内脂类增多,但经常出现由于饲喂高水平能量日粮导致体况过肥,这也是当前引起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蛋鸡饲喂高能量而低蛋白日粮时,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在其体内储存起来,尤其是导致肝脏中脂肪含量明显增多。如果这些脂肪无法及时从肝脏转移出去,就会逐渐堆积于肝细胞内,从而形成脂肪肝。另外,蛋鸡缺乏营养也可引起脂肪肝,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缺乏蛋氨酸、胆碱、维生素B12以及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这是由于以上物质都会参与脂蛋白的合成,或者自身就是脂蛋白,是将脂肪运载出肝脏的辅助因子,因此当蛋鸡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脂肪无法及时从脂肪被运出,使其不断堆积于肝细胞内,从而形成脂肪肝。
应激反应。蛋鸡饲养管理过程中发生应激,也能够引发脂肪肝综合征,如环境温度明显变化(尤其是夏季出现的湿热天气)、突然更换饲料、缺乏某些维生素、接种疫苗以及感染某些疾病等。蛋鸡发生应激后,会导致机体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加速糖质和脂肪生成,但机体生长发育速度缓慢,从而生成更多的脂肪,容易发生脂肪肝。
2 临床症状
鸡群整体精神状况较好,有些蛋鸡体况较肥。病鸡初期不会表现出任何特征性症状,只是过于肥胖,体重往往比正常增大25%。如果在抓提、捕捉、驱赶时方法不当或者相互拥挤,会出现剧烈挣扎,甚至突然发生死亡。此时病鸡表现出精神沉郁,往往卧地,腹部软绵且发生下垂,能够在下腹部触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肉髯和鸡冠初期颜色变淡或者发绀,之后逐渐变黄、发生萎缩。发病鸡群产蛋量明显降低,有时甚至停止产蛋。部分病鸡食欲减退,鸡冠苍白,排出黄绿色的水样粪便,但体温基本正常;症状严重时出现瘫痪嗜睡,接着鸡冠、肉髯以及脚爪变冷,并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鸡体况肥胖,腹腔、皮下以及肠系膜沉积过多脂肪。大部分病鸡在临死前可见有一个成形的鸡蛋存在于输卵管末端。肝脏呈土黄色或者淡黄色,发生肿大,体积一般比正常大小增大l—3倍,边缘钝圆,非常容易碎裂,一处或者多处发生出血,切面明显外翻,且肝脏实质中存在很多的细丝状出血,部分甚至能够蔓延至肝脏表面,肝脏周围存在血凝块。病理组织切片镜检,可见肝脏发生明显的脂肪变性,肝细胞增多,细胞内存在很多的脂肪颗粒。部分病鸡心肌呈黄色,发生变性。有时肾脏变黄,脾脏以及肠道等发生程度不同的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细菌培养。无菌条件下取急性病死鸡肝脏、心脏、脾脏、肾脏,分别在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平皿培养基上以划线方式接种,放于37℃下进行培养,分别在24 h和48 h后取出观察,发现培养基上都没有长出病菌。
触片镜检。取病鸡肝脏触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明显肿大,胞浆内存在空泡(即脂肪滴),且大小不同,胞核被挤压于一侧或者位于中央,有时可见部分肝细胞发生坏死,整个肝小叶弥漫性分布脂肪,肝小叶不具有正常结构。
血液检查。取病鸡血液进行常规检查,发现血清胆固丙酮酸脱羧酶活性、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另外,生物素和肝脏糖原含量下降。
5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鸡群出现发病后,要立即挑出病鸡,放于地面上进行散养,如果病鸡体况过肥,可直接进行淘汰。根据病鸡症状轻重,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 mg维生素B1、1万IU维生素E、900 mg肌醇、1000 mg氯化胆碱,混合均匀饲喂,连续使用25~30天;或者每只病鸡直接喂服0.l~0.2 mg氯化胆碱,连用8~12天;将维生素C 300 mg和禽用维多利500 mL加入1000 kg饮水中,连续使用10天。采取上述措施,经过大约1周病情能够被有效控制,经过2周左右基本痊愈,且产蛋量逐渐恢复。
合理搭配日粮。根据蛋鸡品种以及产蛋率合理配制日粮,确保能量和生产性能比处于合理范围。一般来说,产蛋率达到80%以上时,蛋能比使用控制在60;产蛋率达到65%~80%时,蛋能比适宜控制在54,且每千克日粮总能水平为11. 30~10. 46 MJ,能够避免发生脂肪肝,同时对产蛋量没有任何。另外,饲料中可添加一些蛋氨酸、维生素B、生物素、维素E、胆碱以及亚硒酸钠等,也能够预防发生脂肪肝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