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条件”有效预设课时技能目标与达成方法
2018-05-14丛妮滋隋军晓于金波
丛妮滋 隋军晓 于金波
身體练习有3个要素,即,技术动作、运动条件、运动课题。技术动作是指对具体身体姿态的规定;运动条件是指实施技术动作时所给定的空间环境和人为的规定;运动课题是指技术动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或关注的对象[1]。然而,课时作为单元教学的基本单位,在课时教学中如何有效预设课时技能目标,又通过哪些有效的练习达成课时技能目标呢?笔者认为应用运动条件可以有效预设课时技能目标与设计练习达成课时技能目标。
一、关于“运动条件”与运动技能教学
1.“运动条件”的展开
在本期给出的案例中,通过小垫子的摆放、高度及角度等,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起跳方式,进而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依据本期案例及教学经验,结合以上“运动条件”的定义,笔者将立定跳远的运动条件分为隐性和显性2个类别,具体分析如下(表1)。
2.“运动条件”与课时技能教学的关系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课时技能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单元技能目标,即,通过每节课技能目标的达成完成单元技能目标。而课时技能目标的预设一般是围绕“在什么情境中”“学习什么内容”“达成什么目标”进行思考和展开。“在什么情境中”就是指运动条件,如,课时技能目标预设为:“通过在摆放不同高度的小垫子上的立定跳远练习,能够做出腾空收腿与摆臂结合的动作”,而“摆放不同高度的小垫子”就是“运动条件”,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境中达成技能目标。另外,运动条件越是细化其表述越具体,通常在课时计划的具体环节中表现出运动条件的特征更明显,一般在教学设计中的某个技能学习环节的“要求”中表述。如,通过在1层或2层高的小垫子上进行立定跳远练习,能够体验到不同高度对起跳角度的影响变化。由此可见,应用“运动条件”可以有效地预设课时技能目标。
在课时教学中,为了达成技能目标可以变化不同的运动条件、设计相应的环节练习。如,通过在不同高度的小垫子上进行立定跳远练习,能够做出腾空收腿与摆臂结合的动作。第1次练习可跳过2层小垫子,第2次练习可跳过摆放的“∧形状”小垫子,等等。可以看出这些应用的“运动条件”都是课时中为达成技能目标而选择练习手段的方法。
二、应用“运动条件”有效预设课时技能目标
在预设课时技能目标时,必须厘清目标与内容的关系,目标是内容的具体化要求,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2]。因此,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内容的具体化要求。
1.优化“运动条件”预设课时技能目标
运用“运动条件”优化课时技能目标的设计,针对立定跳远的课时技能目标,预设如下:通过在小垫子上的各种跳跃练习,能够感知身体在腾空时身体的变化,有意识地调整和改进起跳、摆臂、收腿的协调动作。
2.应用“运动条件”预设课时各个环节的技能目标
课时环节的技能目标越具体,越容易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利于下一课时的教学预设。课时环节中为达成技能课时目标一个经常性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做出相关的动作”或“选用哪些练习能让学生体验技术动作”等。就此应用运动条件可以设计具体的练习并制订环节目标,如,为了解决快速摆臂这一问题时,可预设为,每名学生双手各持2个沙包,在塑胶跑道上进行由低向高处的练习,3分钟内每名学生练习6~8次;4名学生1组,进行讨论学练。其环节中的技能目标预设为:“通过小组合作,在平地上向前跳的练习中,快速做出向后摆臂的动作,并将沙包向身后扔出。”
三、应用“运动条件”达成课时技能目标的方法
1.抓住“运动条件”中的主要要素组合有效设计练习
在教学中,每所学校的条件不一,如,场地有塑胶、水泥、沙土、草坪等,天气也会出现晴天、刮风、下雨、下雪等,这些运动条件是常规出现的,但器材、规则、时间、空间等要素是教师可以随机设计的。如,根据学生的能力摆放多个易拉罐,要求学生在摆放的易拉罐上方进行立定跳远练习,在跳跃时不能碰到易拉罐,在5分钟内至少跳20次立定跳远。
2.改变“运动条件”中的器材与规则有效设计练习
在教学时所使用的器材,应注重多物一用。如,在立定跳远练习时,将呼啦圈紧靠并摆放于地面,可进行连续跳入圈内的练习,也可将2个呼啦圈中间留有一定的空隙,进行由圈内向圈外跳的练习,还可将呼啦圈摆放成不同的形状进行双脚起跳分腿落地等练习。
在学生练习时,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改变规则。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时,可将规则设计为脚尖不超线、脚踩线、脚跟不踩线等;还可设计为在落地时,跳进指定区域、超过标志线、跳上指定高度的平台等。
3.扩展“运动条件”中的空间有效设计练习
在空间的扩展中从“前后左右”等基本方向,高低、远近等组合及扩展练习内容。如,在地平面上、从高处向低处、从低处向高处的立定跳远,等等。
参考文献:
[1]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