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课程∶让学生遇见最美的自己
2018-05-14
编者按: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坚持“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积极探索为每一名学生定制最适合的课程,并在课程实施中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充分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遇见最美的自己”。自2015年以来,学校开始围绕体育与健康定制课程的适应性、补偿性、发展性等方面,积极推进定制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实效。其中,绘本作为定制课程的重要内容,以其图画直观形象、文字简洁明了、内容生动有趣等特点和优势,赢得了学生的喜爱。通过绘本实施教学,学生学练兴趣浓厚,乐于参与活动,学会了动作技能,形成了规则意识,懂得与同伴友好合作,并不断挑战自我、发展自我。本刊本期就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开展体育与健康定制课程的实践与绘本教学实施进行呈现,供广大一线教师交流学习。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的品质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品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离不开优质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要素构成。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学校成为美好的童年记忆”,基于学校精神“以贤为范,超越自我”以及学校“定制课程”核心理念——“让孩子遇见最美的自己”,学校体育组从体育与健康定制课程的适应性、补偿性和发展性3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趣境”定制:适应学生快乐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适应性,即必然是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天性,在小学阶段,则必然是洋溢着游戏精神,应定制有“趣”有“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适应学生的需求,让每名学生快乐成长。
1.体育艺术化课程——绘本·游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在有故事的游戏中强健体魄、生命拔节、绽放美丽。为了丰富低年级体育课堂,创设适合学生身体活动的情境。根据水平一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活泼好动等特点,学校体育组创编了水平一体育教学绘本:《小熊请客》——不同姿势的走;《青蛙带我去旅行》——双脚连续跳;《小鸡快跑》——合作跑;《兔小贝的梦想》——合作单脚跳;《智斗灰太狼》——持轻物掷准;《智趣花历险记》——障碍跑;《来玩篮球吧》——不同方式的拍球;《翻滚吧,圆宝》——前滚翻;《汪汪大本营》——合作跳短绳……一本绘本一节体育课,前言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知识、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学习目标;学习过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画面,引导学生愉快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使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发展;黄、红色挑战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如,《小熊请客》——不同姿势的走,其黄色挑战卡的内容为:能做出自然走、前脚掌走、倒着走等走的动作;能模仿做出3种动物走的姿势;能和同伴完成一种合作走的练习。红色挑战卡在黄色挑战卡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些体育绘本既是读本,又是教材;既可以配合教师教学,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阅读绘本的同时学会技术动作、明确规则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2.室内体育课课程——足球·篮球
学校地处长江下游,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每年阴雨(雾霾)天气占1/5左右。基于学校场馆设施的现实条件,同轨班级较多,根本无法满足阴雨(雾霾)天气在室内体育馆(风雨操场)进行教学的需要,教室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第2操场。为了更好地普及校园足(篮)球运动,让学生懂得足(篮)球的知识技能、比赛规则、文化礼仪等,学校体育组编制了室内体育课程,分为理论篇(足球、篮球文化等)、活动篇(室内球操、身体素质练习)、游戏篇(室内球类游戏)、观赏篇(足球、篮球赛事等)4个篇章,既丰富了室内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足球、篮球的兴趣。对学生熟悉规则、提高技能、学会战术、增强体质、提高心理意志品质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帮助。如,吴海燕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足球基本规则》一课中,学生们围坐在迷你足球场(在教室中间空地上用即时贴贴成的小型足球场)四周,通过认一认、贴一贴了解足球比赛场地的4条线(边线、端线、中线、球门线)、3个区(罚球区、球门区、角球区);通过视频和教师的讲解学习足球的基本规则。此外,学生还来到迷你足球场进行实地比赛演示,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该班的学生有一定的足球基础,但是他们的足球理论知识比较薄弱,通过课堂学习后,学生踢球时更加守规则,教师裁判工作更加轻松,这样的一节室内课既培养了学生的足球兴趣,又对丰富学生的足球知识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个性”定制:补偿学生个体需求
“以儿童为中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定制,必然是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差异,充分考虑学习需求的多样。因此,学校努力建构“积极生长”的体育与健康定制课程。
1.健身俱乐部内容设置课程——收获·健康
“每一个都是重要的”,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景,2017年9月学校启动了健身俱乐部。学校体育组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因为父母工作忙,放学后往往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接走,因为他们的“溺爱”——吃得多、动得少,导致“小胖墩儿”增多,当然,也有体弱不爱运动的学生。體育组教师邀请这些“小胖墩儿”、体弱学生加入“悦动健身俱乐部”,为其私人定制运动处方,通过科学合理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受到了家长广泛好评和积极支持。如,三年级(2)班的张曦越自从加入“悦动健身俱乐部”活动,能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趣味体育活动,还每天坚持在家练习平板支撑,体重渐减,运动能力增强;三年级(1)班的张舒航之前并不喜欢体育运动,认为自己运动能力较弱,在进行前滚翻等练习时,有畏难情绪,通过参加“悦动健身俱乐部”变得越来越自信,也敢于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
2.课外体育活动课程——锻炼·习惯
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能,仅仅依靠体育课堂上的练习较难实现,家庭作业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就成为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
每周,体育教师会通过“乐教乐学”平台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将一周的家庭作业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完成最低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练习项目和练习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并由家长根据学生的练习表现写好评价反馈,并通过“乐教乐学”平台返回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练习情况,这样通过家校互动,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此外,学校还针对寒、暑假给水平一的学生布置了“1+X”体育作业,其中“1”是跳短绳,是每名学生的必选项目,“X”则是自选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选择锻炼项目;给水平二、水平三的学生布置了“2+X”体育作业,其中“2”是跳短绳、仰卧起坐,是每名学生的必选项目,“X”也是自选项目。家长每天通过照片或视频与体育教师互动交流,对于坚持锻炼的学生或进步较大的学生,教师颁发“美丽坚持奖”奖章,更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热情。
三、“文化”定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创新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素养提升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课程与教学的整体发展、全面性提升,更是学校体育与健康定制课程的中心思想。
1.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课程——趣味·实效
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从2007年至今已坚持11年,在这11年中不断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融合学校“范贤”文化精神——以贤为范、超越自我,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前学校只是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一项活动,如今把其变成课程,使活动课程化。
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主要体现了“全”“趣”“实”“毅”的4个方面。“全”即不仅仅是指身体正常学生的全员参与,还包括特殊体质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参与,不仅仅是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参与,还包括全体任课教师的参与。“趣”即把“校园足球(篮球)”“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啦啦操、街舞”及“游戏”等学生喜爱的项目引入“大课间”,以“自选动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平台,增加“大课间”活动课程的趣味性。“实”即注重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实际效果,将立卧撑、開合跳等一些身体素质练习项目作为大课间的“规定动作”,每名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必须达到一定的负荷,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毅”是学校百年校训“端、勤、毅”其中之一,不仅有在“阳光大课间”活动课程中对学生坚强毅力的培养,更有学校十数年如一日坚持常态“大课间”开展而呈现出的坚毅气质。
2.体育节项目设置课程——文化·创意
学校对体育节的每一项活动都用课程的思维去设计,让这些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服务,为学校体育定制课程服务。体育节内容以往以竞技体育为主的竞赛活动为群众性体育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且班班有特色;以运动趣味为主题,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项目和活动,增加活动吸引力,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将运动与文化相结合,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育修养;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能动性,让每名学生通过各项比赛,汲取知识、获得自信,舒展肢体,勇敢坚毅、团队合作,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如,学校2016年的“阳光体育节”开展了首届足球节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文化融入其中,学生教师全员参与,家长志愿积极配合,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校园足球特色凸显,运动传递生命气息,梦想点亮最美童心。一是球类知识窗——了解各种球类文化、比赛规则、人物故事等,感受足球文化的魅力;二是综合大舞台——掌握足球运动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规则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是球队展风采——班班成立足球队,制作队旗、队歌等,在班级联赛中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培养团队精神;四是亲子互动秀——与父母合作,学会2项足球游戏,在游戏中懂得理解、包容,体悟爱的温暖;五是挑战不可能——为每名学生搭建挑战平台,展示足球技能,培养挑战精神,体验成功乐趣。
体育与健康定制课程的实践建构,只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课程的定制者、实施者——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定制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教师参与度越高,越能形成共识,越能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因此,学校组建“范贤名师工作室”,通过典型示范、专题培训、“苏格拉底广场”对话、头脑风暴等活动,提升教师对定制课程的统整能力,促进教师聚焦核心素养,变革“学”与“教”的方式,促进体育与健康定制课程真正活化成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