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精神实质 重抓细节落实
2018-05-14肖建忠王世勋
肖建忠 王世勋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版课程标准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基础上的完善、升华和创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对新时代深化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全面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广东省在加强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实质的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着力推进实施层面的落实。
一、通过培训深刻领会《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实质
广东省通过整体要求的“省—市”2级以及部分地市的“省—市—县、区”3级培训,全方位多角度帮助体育教师理解《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实质,内化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
(一)突出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标准(2017年版)》育人目标更明晰,直接回答了学科对学生哪方面的素养起作用,凸显学科的重要价值,明确了学科地位,回答了学校体育是“育体育人”,还是通过体育“育人”的问题。为此,要求各学校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要更加突出3个方面作用。
1.更加注重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实现“鱼”与“渔”能力的全面提高。
2.更加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突出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内化与迁移,培养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
3.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情感、品格、精神、价值观等,突出合作与竞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
《课程標准(2017年版)》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表1)。它们是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但是它们之间又有侧重,共同组成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这就要求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进行设计和实践。通过3年的教与学,所有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都得到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二、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着力推动实施层面的具体落实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否能够全面落实,关键在于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广东省除了努力做好省级层面的项层设计,有序推进的同时,将重点抓好学校管理以及具体教学层面等问题的关键,努力将《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到实处,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从学校管理着手,提供落实提供保障
1.科学规划,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各学校在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主管领导牵头组织分管领导、体育教师及相关教学人员一起参加专题工作会议,学习《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根据学校和学生状况,合理选择项目,制订长期发展规划。
2.开足开齐课程,严守教学关。学校要根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严格每周2节体育与健康课,不允许提前或集中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并要求制订出学校课程方案、模块计划、课时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教学。地方特色体育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可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做好条件保障,为选项教学做好准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实行选项教学,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条件保障。各地、各校必须着力解决长期困扰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师资不足,场地设施、器材、信息管理系统等问题。特别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学生选课、学生管理、计分评价管理信息等成为目前要解决的迫切问题。2003年,《课标(实验)》实施以来,由于许多学校没有信息管理系统,高中体育选项教学难以真正落实。各学校在新学年必须着力解决这一问题,确保《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贯彻实施。
(二)以《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为“魂”,抓好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
1.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从小学到高中没学好一种运动技能的状况。
(1)正确运用情境教学。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在复杂、变化、真实的情境中磨砺,这里的情境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小学情境教学的情境。所设情境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如,在课堂可以多进行对抗练习、教学比赛、展示活动等这些情境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所学、感受同伴的力量、品尝胜负的滋味,身心得到磨炼,帮助其健康成长。
(2)课内外联动发展。技能、特长、性格、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每周2节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校以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进行练习和强化,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联动。利用体育社团、学生会、团委等校内组织举办班赛、级赛、校际比赛、特色项目运动会、各种展示活动等,形成多元立体的体育锻炼环境,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竞赛活动,体验运动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对运动的喜爱,展现体育的精神,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做到体魄强健、身心健康。
2.多途径发展体能,改变学生体能连续下降的局面。
学生体质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须要将发展体能作为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多种设施、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1)发挥《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每节课安排10分钟专门体能练习的作用。体育教学中要将体能练习和所学专项有机结合,并且能够营造各种情境,进行团队比赛、对抗,布置不同任务,不断变化方式,让学生感觉有乐趣、有意义、有效果,提高体能教学效果。
要注意的是,体能与技能不能割裂,体能、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2个“显性”目标,体育品质、立德树人是充满其中的空气,是“隐性”目标。体育教育要寓立德树人于体能、技能教与学之中,实现体能、技能与树人目标的统一。
(2)重视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体能。发展学生体能,仅靠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将课外活动作为补充。充分利用社团举办各种体育“类吉尼斯”比赛(单个项目),如,2分钟跳绳、篮球传球比赛、排球垫球比赛、校园定向比赛、“谁是大力士”“谁是小精灵”、俯卧撑、引体向上等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能。当然,比赛只是手段,关键的是体能与技能的练习过程,其核心是如何营造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体能。
(3)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觉发展体能。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健身房、智慧体育小屋等,在各个可利用的空间安放运动设施设备,让运动就在“身边”成为现实,并充分利用电子智能设备,能及时了解自己的状态和取得成果,科学锻炼的同时,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培养自觉锻炼的行为习惯。
3.借鉴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5个具体的学习领域目标,到3个核心素养目标的升华。为适应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内涵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借鉴和创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到实处。目前,很多创新教学模式,如,运动教育模式、“体适能”模式、动作分析模式、责任模式、理解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都为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现以运动教育模式的改造创新为例,为教学模式的借鉴和创新提供借鉴。
运动教育模式是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单元,教师有计划地逐渐将教学主导权下放给学生,并以异质分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练习间穿插小规模比赛的实施,最后运动季中由循环比赛与颁奖或庆功的仪式创造教学的欢愉气氛,所有的学习档案、练习和成绩均做成记录,以回应个人或团体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作为学生的学习记录。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小组比赛是学生“自治”模式的比赛,比赛模拟正式的赛事,学生参与比赛的全过程,因而在较大程度上符合《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為以及体育品德的要求。
为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借鉴参照运动教育模式,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可创新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运动教育模式的单元教学延长到学期或学年,并分成准备期、比赛季、季后赛、总决赛几个学习阶段;学生充当领队、教练、队员、裁判、计时员、统计员、宣传员、后勤、保健员等角色进行模拟比赛。比赛可根据需要拉长时间、添加角色、扩大规模,让比赛或展示活动变得更加有趣、充满挑战。在比赛中每名学生都有团队、都有角色,队员之间可以交换、担任的角色可以转换,学生们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比赛或展示活动的规程规则、各类细则及其调整,由学生们通过集体讨论决定。通过这种学生“自治式”的比赛和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核心素养,实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以评价为引导,强化学校核心素养的养成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不断强化的过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质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科学评价引导、强化学生提高自己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在教学评价时,除了要考查每名学生的体育成绩、成长记录外,还要考查个人在团队里的学习状况,从技战术运用、体能练习、比赛成绩及合作行为、意志品质、遵守规则、拼搏精神等方面考查每个成员为团队(教学班)所作的贡献,并作出相应评价。直至学期结束,将个人1个学期(学年)在团队的平均分以及个人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个人学习成绩。这样,就可将个人和集体紧紧地“捆”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交流合作、团结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达成三大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只有深刻领会《课程标准(2017年版)》精神,才能内化为教学思想、理念,并指导教学行为;同时要抓好《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具体实施,才能将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2):3-20.
[3]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5,5(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