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差异化课酬”制度实施的利与弊

2018-05-14叶剑梅

科技风 2018年9期

摘要:“差异化课酬”制度是一种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能和价值的管理方式,本文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建筑类专业差异化课酬方案”为例来探讨差异化课酬实施的利与弊,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差异化课酬;二类课程;三类课程

差异化管理,就是说在HR过程中,管理者不要过分地一味强调对员工"一视同仁",而要因人而异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在高校具体的差异化管理可以体现在差异化课酬上,它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能和价值的管理方式。积极性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也就是主动自觉、认真负责、创造性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为办成一所像样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管理者而言,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对教职工积极性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和保持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建筑类专业核心课程(不含毕业设计、顶岗实习)、重要课程优质师资的建设,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于2014年开始实行了“建筑类专业差异化课酬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课程类别课程性质相应课酬课程比例

一类课程基础课、拓展课学校标准课酬

二类课程核心课、较难课、重点建设课标准课酬上浮10元<=总课时的50%

三类课程二类课程中的优质课标准课酬上浮20元<=二类课的30%

一、实施的必要性

(1)自差异化课酬实施以来,根据课程分类原则,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后直接列入三类课程,这一原则能够有效提高了课程内容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2)做课程建设离不开课程组团队建设,所以课程分类原则能够让课程组成员一起努力,能够有效的促进课程组的建设。

(3)提高老师们的竞争意识,课程分类需要对教师们的教学效果进行排名,从数据上体现出学生、同行、督导三方对老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能够让教师们保持自我认识。

二、存在的问题

(1)任何一门课程上过了几次后对老师来说难易度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核心课就难上的说法。

(2)差异化课酬实施制度实际上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公平,在课程上把老师分为三六九等,这是对老师劳动的一种不平等,理由如下:

①一门课程对老师来说,没有什么难与不难,核心不核心,他们都要课前认真备课,课中要努力上课,课后要耐心的解答学生的问题。一类课程比二类三类课程老师不会花的时间少,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②一般的二类课会集中在某个教研室和某几个老师身上,就会有某几个老师每个学期都是二类、三类课的现象,别的老师根本没有机会上,只要你是这个教研室的老師,或者是这个课程组的老师,不管你有没有上过这门课,会不会上这门课,你的课酬每节课都会比别人多10或者20元,这是不合理的。

③目前差异化课酬是在二类课程的基础上实施,三类课程是在二类课的基础上选出来的,如果老师上的课程不是二类课,就没法享受二类课或三类课的差异化课酬津贴,所以不能全面体现教师之间教学水平的差异,亦达不到差异化课酬实施的真正目的。

④老师们都争相上高课酬的课程,影响老师们之间的同事感情;上一类课的老师不管教学效果如何,课酬都低,因此存在不平衡的心理,使得老师们的上课积极性降低。

⑤目前课程类别是按照核心课、非核心课来分,这不合理。应该把所有的课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基础课也很重要的,而且学生基础课养好习惯的话对其三年的学习都有帮助。

三、改进的方法

(1)建议改变目前直接按人才培养方案定二类课的方法,可以在多人(例如3人以上)任教的同一门课,取1位教学效果好的老师给予差异化课酬。另外,教学效果的评分应取消同行评价,因为目前有些教研室同行评价分数都很高,这不不客观。这会导致有些教研室的优秀老师由于其所在教研室同行评价分数整体不高在学院里排名靠后。

(2)可以依据每年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排名来确定二类课和三类课的差异化课酬津贴。

(3)课程对学生来说有难易之分,核心与非核心之分,在这个问题上学院可以增加核心课的课时量,让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而不是把课酬差异化,这样既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大部分老师的积极性。

(4)建议将三类课程的优秀教师的课程打造成常态化的教学公开示范课,强制性要求同课程组的教师参加公开课的听课活动,并由课程组组织听课后的交流活动,鼓励大家一起反思和对比教学差异,鼓励教师们据此改进和提高个人教学效果。

四、小结

综合利弊,建议继续执行“差异化课酬”制度,因为该制度经过多年实行,效果不错,激励了部分老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比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方面实行大班理论授课小班实践讨论教学模式改革,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因“差异化课酬”造成学校增加的支出并未明显增加,因为目前差异化课酬制度只在专业核心课程,也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只有教学效果排名前1015名的教职工才能享有此殊荣。所以有继续实施的必要性,我们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课程建设更上一台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使得教职工与专业共成长。

作者简介:叶剑梅(1981),女,汉族,广东省韶关人,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