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018-05-14钱闻明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师资队伍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包含五个要素,即职业精神与行业情结、质量文化与标准意识、专业实践与教学能力、人文素养与情绪智商、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在当前全面启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针对队伍核心竞争力锻造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五大建设要点:强化师德和职业行业认同、形成质量文化和问题导向、狠抓动手实践能力提升、注重赏识能力与人本意识培养、实施创新驱动与国际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作者简介]钱闻明(1963- ),男,安徽和县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4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2016/03/2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7-0079-05

步入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双百”(百所国家示范、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基础上再出发,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有力地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标志,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为突破口,国家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正日臻完善。如何使顶层设计“落地生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提出明确路径——开展“优质校”建设,即“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创新促发展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要想取得预期成效,一项关键的衡量指标就是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名师出高徒,高徒需名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就一所高职院校而言,其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至少包含五个要素。

(一)职业精神与行业情结

职业精神与行业情结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一种高层次要求,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处于探索构建,“学历本位”观念仍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胸怀职教报国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使每一个学生增值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而且要具备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献身行业职业教育的情结,增强对行业(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认同。

(二)质量文化与标准意识

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核心就是要以一流的质量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征服世界,形成强大的发展动能。着眼产业需求侧,培养实施质量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亟待人才培养供给侧发力,完成从“教得好”到“学得好”的转变,关注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实施,关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业成果、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都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以高质量工作成就与产出为引领,将标准意识始终贯穿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循“工匠”之道,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三)专业实践与教学能力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以培养未来大国工匠为主要职责的教师首先应成为合格的“工匠”,成为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能承担“教、学、做”一体化工作任务的“双师型”教师。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无论是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还是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专业理论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态势。这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前提条件。二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对于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来讲,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必不可少;而对实习实训教师来讲,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是看家本领。三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应该知道怎么教,而且应该知晓如何有效地去教。

(四)人文素養与情绪智商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品性、言语、行为等都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文化基础、自控能力等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高职院校教师要想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具备较好的文化修养、人文情怀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具有一定的文学、史学、哲学等知识储备;能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有较强的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关注与追求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等精神世界,坚持以人为本,善于了解自身情绪,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能尊重同事、学生,确立人人平等的原则;具有开放的形象思维,具备挫折承受力与调节力。

(五)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

在高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创新正在成为每个组织、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背景下,对外教育服务影响力逐步扩大,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着眼于支撑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挺立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潮头的人才培养需求,确立国际化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掌握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善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创业知识与能力。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建设存在的短板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建设却成效不足。作为条件保障要素之一的师资队伍,由于其自身成长的周期性与特殊性,呈现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综合实力,应先聚力解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短板。

(一)职业认同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在不断彰显,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也有所改善,但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认为进入职业院校工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表现为敬业精神和工作动力不足,投入教书育人的精力和时间不多。

(二)质量文化尚未有效形成

目前,专业教学标准、实习实训工作规范等陆续出台,教育教学质量的外部他律体系已在逐步探索与建立过程中,但质量文化尚未有效形成。对于以学生学习成效与学业成就为关键、强调质量生成的质量文化,其形成离不开教师对于课堂教案、课外应用巩固训练任务、社会实践项目的精心设计和跟踪指导,离不开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反思、研究,离不开教师淡泊名利、潜心教学的高尚情操和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态度以及额外的时间、精力的投入。

(三)实践能力相对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实操能力与教学能力不如人意,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由于教师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培训时间很少,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培训很难得到保障;同时,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技能培训难以对口等问题比较普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有限,不能及时互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和培训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二是高职院校难以引进有企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高职教师队伍。由于当前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地位不高,加上学校人事制度不完善,目前高职院校难以引进有企业背景的优秀人才,新进教师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不仅教学能力相对薄弱,而且行业企业背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经验都严重不足。

(四)人文情怀养成与关注不足

在碎片化、“拇指一族”“低头族”的信息时代,一个屏幕就能解决人们的各种衣食住行问题,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电子产品在帮助大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学生现实的交往互动,消解了大学生系统思考的时间,延缓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毫无疑问,这些人文情怀养成不足的大学生毕业后跨入高职院校大门,尚不能较好地承担育人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正处于着力探索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尚未形成长效机制。教师如何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如何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以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入脑入心等问题,亟待积极探索。

(五)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水平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学历、职称层次整体偏低的现象,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高,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不多,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弱,在创新推进“教学做”一體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专业课综合改革以及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优质高职院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站位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视角,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化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但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整体不高,如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人数不多,教师出国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不多,国际合作项目比较少等。

三、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师德和职业行业认同

第一,强化师德。高职院校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影响和熏陶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从学习、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教师能够做到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二,强化职业认同。引导教师从全球视角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正确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在和未来,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契合度、贡献度来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从公民自身就业、发展的角度客观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增强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真正自觉产生和逐步增强职业认同,将职业教育当作事业来做,在平时的工作中寻找并享受职业幸福感。

第三,厚植行业情结。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帮助和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支持他们加入行业协会组织,使教师在交往和合作中增加对所属行业和企业的了解与认同,建立职业归属感,培养行业情结,为增强学校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二)形成质量文化和问题导向

第一,建立一流的质量文化。要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尤其要健全并不断完善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先导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使教师人人熟知、遵守、贯彻、维护质量制度、流程和标准,形成并巩固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同时,以创新文化为前提,以校企合作文化为重点,以职业价值文化为核心,以学习文化为保障,在质量实践中加强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文化建设,使高职院校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进一步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二,确立反思意识和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内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应建立反思工作模式并将其制度化,组织教师紧紧围绕学校职能履行与目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短板,多方协同,上下联动,对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进行再检视,对可能影响因素和利益相关方进行分析,调整现有资源供给方式、发展模式、人员思想观念与素质能力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优化工作规范、标准或配套制度安排。

(三)狠抓实践动手能力提升

从人才引进上,突出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什么样的人才是引进的重点?除了专业博士外,最重要的人才是那些接受过本科或者研究生教育后,在企业摸爬滚打数年,在专业技术上崭露头角并已取得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了解行业企业,既接受过较为系统的高等专业理论教育,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才是职业院校最佳的教师人选,是学校人才引进的重点。

从制度安排上,完善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自觉拓展“双师素质”,要对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的课酬标准进行适当上浮,对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嘉奖;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试行职业院校教师年度培训学分制度,建立教师与企业联动制度,使教师及时了解一线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流程。

从开发路径上,重点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要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教师进行培养;加强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合作,选送新进校的年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参加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学习,帮助他们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四)注重赏识能力与人本意识培养

第一,加强教师赏识教育能力的培养,赋予教师从事“爱的教育”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大力选树富有教育智慧与成就的典型,对扎根一线、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荣誉表彰,关切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使教师具有归属感、成就感和存在价值感;引导和帮助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规划执行效果好的教师予以表彰,赋予教师成长自信与活力,着力将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关爱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并由教师迁移到学生;帮助教师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认同“人人皆可成才”理念,树立赏识意识,练就将“泥土烧成砖瓦、铁铸造成钢材”的本领,提升“发现美”的能力,造就胜任职业教育的“人师”。

第二,加强教师人文教育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人文教育能力专题培训,促进教师学习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牢固确立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并重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人文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完善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度和质量度纳入指标体系;完善崗位聘任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人文教育水平高的教师,确立鲜明政策导向。

(五)实施创新驱动与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一,实施教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培训,注重教师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和创新性人格的培养,引导教师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构建或改革有利于教师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创新的基金制度,在教学评估制度中增加创新性教学举措与成效的权重,支持教师自主开展教学、科研创新项目研究,鼓励教师带着项目、成果在职或离岗创业;组织开展教师跨专业、跨院系、跨行业、跨地区产学研合作,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创新能力,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第二,实施教师队伍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教师队伍发展国际化规划,建立配套规章制度体系,顺势而为,抢占发展先机,确保规划能得到坚决落实与执行;以国际化语言能力提升培训为基础,以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和办学项目为重要平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方整合资源,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做高级访问学者,引进国外专家学者进校任教和进行讲学交流,塑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国际化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和服务保障力度,设立国际化发展基金,对能指导学生取得国际通用职业资格的教师予以嘉奖,支持教师参加海外学术会议和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对能够在大会发言的教师以及取得国际合作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05.

[2]邹松建.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4]汤晓艳.浅谈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构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猜你喜欢

核心竞争力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卓越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探析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