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中国特色公共外交
2018-05-14高辉
高辉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及其国内非政府行为体,针对国外公众(包括政府成员)展开的信息、价值及文化的交流活动,以期提升本国形象、维护本国利益、增进国家间关系。当前,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外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亟待提高,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以及国际舆论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公共外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地位更加凸显。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在参与主体和公共外交理念上都实现了重大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公共外交道路。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参与主体的创新
十八大以来,立足新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积极总结过往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参与主体和渠道上,形成了官方主导、多元行为体共同参与的公共外交新布局。同时,在官方及非官方多元公共外交主体协同推进公共外交创新的同时,非官方公共外交重要性更加凸显。
1.官方公共外交的创新
官方公共外交在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全局中居于主导地位,主要涵盖政府公共外交、首脑公共外交以及政党公共外交。十八大以来,在政府公共外交继续发挥其作为公共外交“总指挥部”作用的同时,政党公共外交和首脑公共外交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创新。
政府公共外交的创新。外交部、文化部、教育部以及国务院侨务办、新闻办等中央政府部门开展的公共外交在中国公共外交全局中最具权威性和先导性。外交部是各国政府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主要责任人”。
近年来,外交部一方面不断创新公共外交的体制机制,相继在外交部内部成立了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和公共外交办公室,为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开展公共外交提供科学规划和统一领导;另一方面,外交部积极打造公共外交新渠道、新品牌,不断推出“外交小灵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蓝厅论坛等新品牌,同时推动驻外使领馆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政策宣介活动,增进国外公众对中国的了解。此外,教育部和文化部等中央部委近年来也积极参与中国公共外交创新。首先,进一步发展孔子学院,使之成为中外文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吸引力的重要平台。十八大以来,孔子学院数量和影响力同步提升,据国家汉办统计,至2017年底,全球146个国家
(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其次,国务院侨务办联合有关部门大力拓展侨务公共外交。近年来,国务院侨务办等部门积极健全各类侨团的联系和服务网络,鼓励海外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广大侨胞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宣传者和代言人。
首脑公共外交的创新。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访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在同往访国首脑及政府进行战略高层对话的同时,也面向当地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等社会组织及普通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在往访国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是习近平主席进行首脑公共外交的重要创新之一。自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署名文章以来,至今已累计发表数十篇海外署名文章。这些署名文章在夯实双边关系、为出访“定
调”的同时,也积极借鉴和引用往访国的历史、文化来诠释中国合作、友好的对外政策及民族文化,使往访国公众对新时代中国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其次,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时还积极参加各类人文交流活动,与国外公众尤其是青年人面对面交流,并促成了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的机制化、常态化,如非洲人才计划、中韩人文交流委员会机制等,这类机制项目加深了双边、多边的人文交流。此外,习近平主席还通过访问往访国的孔子学院、企业、接受媒体采访等活动,展现了重感情、讲道义、有担当的大国领导人风范,以个人魅力提升新时代的中国形象,释放出首脑公共外交的多维积极效应,为中国公共外交实践树立了典范。
政党公共外交的创新。政党外交的半官半民的性質,使其自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是政党外交的主要负责部门。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对外工作重要思想指导下,中联部确立了“抓政党”“抓人脉”“抓形象”的工作指向,助力国家公共外交全局。在“抓政党”方面,目前中共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关系,并通过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政党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欧政党高层论坛、中拉政党论坛等活动,积极打造形式多样、层次立体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夯实公共外交的政党关系基础。在“抓人脉” 上,在继续领导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民间机构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同时,中联部策划了“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
盟 、“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等活动机制,全面发展与各国的政党、智库、媒体、民间组织的交往工作,做到高层交往与民间外交并重,扩大知华友华的“朋友圈”。在“抓形象”方面,十八大以来,中联部经中央特批建立“党的重大事项对外传播常态化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向驻华外交官、媒体、外资企业负责人以及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与民间组织,全面深入解读和传播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理念,提升了党和国家的国际形象。
2.非官方公共外交的创新
智库公共外交的创新。智库凭借自身非官方的身份以及其与官方决策的特殊关系,在当代公共外交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强调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近年来,国内智库通过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开展公共外交研究以及与国外智库密切交流等方式,有力推动了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一方面,一系列公共外交专业智库建立并走向成熟。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察哈尔学会、三亚公共外交研究等20多家国内公共外交智库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和对外交流的重镇。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智库打造出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政策和外交交流论坛,如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软实力与公共外交系列研讨会、一带一路与公共外交2015高端论坛、2016中美公共外交论坛、2016年中日韩公共外交论坛等,在国际政策界和舆论界产生了积极影响,发出了新时代中国强音。
企业公共外交的创新。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众多企业,作为当代最为活跃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之一,是影响母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和当代公共外交的重要行为体;同时跨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受制于母国的国际形象及声誉,因此,企业公共外交对国家软硬实力的提升和企业自身发展均具有深刻意义。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和国内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展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层次迈上新的高度;同时,在促进
“民心相通”理念指导下,企业公共外交进一步创新发展。首先,中国企业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日益成为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基础性工程。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央企业海外分支机构38万多名员工中85%是当地员工;2013年至2017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21万个。其次,践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赢得当地民心和支持的重要举措。中国海外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解决当地公众的实际困难,如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修建蒙内铁路期间,为肯尼亚当地居民义务打了100多口深水井,赢得当地居民普遍称赞。最后,近年来中国企业尤其是以中交建、中石化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积极主动传递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合作理念及中华文化,通过循序渐进的影响有力提升了中国及中国企业的形象。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内容及理念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和国内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为世界贡献新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不断更新中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和内容,有利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国家形象及国际舆论环境。
1.讲好中国故事,增信释疑,提升国家形象
近年来中国加速和平崛起,但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国际公众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之间的鸿沟仍旧很大。虽然“中国崩溃论”不攻自破,但“中國威胁论”“中国统治论”“中国阴谋论”仍甚嚣尘上。
针对上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基本任务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针对讲好怎样的中国故事做了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点讲好中国故事的五大特色,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将中国阐释为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社会主义大国、发展中大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国家。具体来讲,一是讲好文化多元、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民族自信心;二是讲好近代以来从落后挨打到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故事,阐明中国对和平环境的珍视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三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及高效的国家治理模式;四是讲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故事,展现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世界贡献,说明中国仍肩负着巨大的国内发展重任;五是讲好不断深化改革的中国故事,说明中国不仅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了与时俱进,而且还将继续通过改革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机遇。此外,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同样也构成了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习近平主席在多次演讲及海外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梦和其他国家人民追求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梦是息息相通的,中国梦不仅要造福中国,更将惠及世界。因此,“中国梦” 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以“中国梦” 为切入点,中国公共外交正建构起自己独立而又能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共享的话语体系和价值理念。
2.贡献中国方案,凝聚共识,提升国际话语权
积极贡献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中国方案,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中国贡献的一系列中国方案和公共产品体现着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承担国际责任三者的统一,有力促进了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良性发展。首先,中国提出了关于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一系列中国方案本身所内含的中国特色和底蕴,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有力注解。中国从儒家传统文化与外交传统出发,提出“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亲诚惠容”“包容互鉴”“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发展对外关系的新理念,这些理念在取得外交关系发展实效的同时,理念本身也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名片。其次,中国通过广泛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一系列中国方案,有力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及国际公众的对华认知,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反过来又增强了开展国家公共外交的能力。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发展成为世界性愿景,“共
商共建共享”也成了普遍认同的全球治理新理念,二者均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国际法意义上的中国方案,这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同时,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将助推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从而为中国公共外交注入持久动力。最后,十八大以来,着眼于全球发展、安全难题,中国积极承担一系列国际责任,也赢得了国际公众的普遍认可,间接提升了国家形象。在世界经济治理领域,中国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起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为有关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发展援助,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新型全球化,推动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在安全领域,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积极参与联合国护航行动,在朝核、伊核、叙利亚等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协助非洲国家应对传染病等。通过不断贡献中国方案和行动,努力承担国际责任,中国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前景展望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发展迅速,开展公共外交的自信心、科学性、技术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公共外交的中国模式。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步入了新时代。立足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我们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公共外交指明了方向。
展望未来,中国公共外交面临新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不稳固,国际多边机制受到挑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政策更趋内顾,“逆
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国内,中国迎来了从十九大到二十大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软实力、国家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全面阐释中国发展理念及对外政策,引导国际社会形成客观公正的中国观;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外交还应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多元公共外交渠道及资源,将丰富的公共外交资源合理配置到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助推中国文明崛起;最后,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完善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布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关系行为体不断推陈出新,国际公民社会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成为世界公共外交领域重要变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各类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最大公约数,是面向世界范围内政党、工商界团体、非政府组织、大众传媒、智库、大学甚至普通民众开展立体化公共外交的理念和价值基础。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公共外交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导,积极构建友华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人脉关系网络,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