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尽其材 砚尽其用
2018-05-14刘平栾
刘平栾
[摘 要] 徐公石因其产于沂南县徐公店方圆几十里的范围,故名徐公石。因其具有一石一形的特点,故在砚林中独树一帜。《临沂县志》云:“徐公店县城西北七十华里,产石可为砚,其形方圆不等,边生细碎石乳,不假人工,天趣盎然,纯朴雅观。”
[关 键 词] 因材施艺;天人合一;设计理念
蕴藏于沂蒙山区的山涧沟壑中的徐公石,历经亿年的风雕雨琢,形成了天然的自然形态和丰富多彩的石理,由于长年的地下水的浸润,其质地温润可人。
据传徐公砚始于唐,盛于宋。但均未见于文献记载,更未见其名砚问世。其真正发展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与其他兄弟砚种一样(如端、歙等)为出口换汇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在当时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在各地组织了专业人员,从事挖掘、整理、开发、研究。
临沂地区工艺美术研究所老所长王维祥先生根据《临沂县志》所提供的线索,派出杜洪祥、刘克唐到徐公店寻找矿源,先后在芦山西头的山坡和村北砚台沟寻找了石材样本。经试制,发现石质温润,用墨研磨,与墨相亲,果然非他石可与之比肩者。
徐公石有形奇、色美、质润、石温四大特色。所谓形奇,即是每石一形,绝无重复。色美,即指气色沉厚,有蟹壳青、鳝鱼黄、茶叶末等诸色。质润,即指其石石质细嫩如玉,发墨有光。石温,指该石温润,寒而不冰。刘海粟先生所题:严骨静质,其形正体,得道心安,其寿莫纪,即是对徐公砚的赞誉。诗人书法家马千里先生的长诗《赞鲁砚》中所说:“因思人世有显晦,石亦埋名垂千载,砚史砚笺徒浩博,遗此殊质可深慨。”更是对徐公石的感慨和惊叹。笔者师从刘克唐老师二十余年,通过对姜书璞老师和张玉杰等名家作品的观摩,并根据徐公石其本身的特点,简略论述徐公石制砚的基本规律和体会,现分述如下:
一、因材施艺
徐公石自然纹饰是其特色,如何巧用之,我们在设计制作时,要审石度石,以其形色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多设计几个方案,优中选优,选择出最佳方案,可以结合制作者的学识、审美来进行设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脑子少动手,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天人合一”的提出者是宋代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本意是天道,人道是一致的。“天道”指自然之美,人道指艺术之美。能将两者有机的、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形成一方成功的砚作。这就是所说的“天人合一”。例如徐公石《泰山砚》,该砚为我师傅刘克唐先生所制。先生以其石形,仅在石之上方凹处刻一南天门,并将其刻得极小,显得山体尤其大。南天门右侧刻泰山“唯吾独尊”等摩崖石刻。作者并没有依照现实的地理位置刻成地图模式,而是将其符号化,左下角刻几株松树,使整方砚台显得生动活泼。另外姜书璞先生的《井字砚》,巧借砚石之上的黄褐色石线形成井字,作者并没有以更多的笔墨(刀凿)而使人观之简洁明达,是作者“天人合一”成功的砚例。鲁砚之中常用“巧借天工”的理念。“天工”指砚材本身的自然形态及石头纹理,可借而不可夺。鲁砚中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姜书璞、刘克唐,他们在实践中也践行着这一理念。
二、形美者借之,形差者修之
天然的徐公石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美中不足,我们在设计制作中就要适当地有所取舍。著名电影演员陈道明的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就是告诉我们在制砚艺术中,懂得取舍,其中“舍”是为了突出“得”。有舍才有得,这是鲁砚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如徐公石《群峰砚》,该砚形状本身并不十分完美,其形本身没有一个供砚材稳定的底线。故在制作中,反复思考,将下部多余的砚材磨去,使之平衡和稳定。随着山体走势刻一砚堂,砚虽小,但使人观之却感觉其大。但是曾有制砚人将徐公石的四周的自然边饰全部舍弃,刻成规格形的长方砚,这是对“天工”的极端不尊重,是走向极端的路子,不足以取。
三、加强砚外之功,厚其文化底蕴
徐公石制以为砚,看似容易,实为不易。所谓容易,徐公石的自然边饰略加处理,就非常漂亮。但是正是这种自然的边饰,造成了设计制作的局限,我们徐公砚的砚人们要在其局限的范围里作文章,其非常困难,所以徐公砚的作者们平时多喜读书,对书、畫、诗、文一般都有所涉猎。砚外之功就显得尤为重要,仅仅会雕刻是远远不够的,诗、书、画、印都要加强训练,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融中华五千年文化于其中。返璞归真,巧取天工之造化,是徐公砚有别于其它兄弟砚种的特色。往往一方砚台,仅仅有砚池、砚堂,而其他多余的雕饰一概舍弃,只在砚额点题式的刻上几个字,就能引人遐想。所以说徐公砚的文人砚之路走得既艰辛又自豪。
我们坚信根植于王羲之、诸葛亮故里的徐公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必将在中华文明、中华砚文化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
临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
(编辑: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