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前人文化,创新开疆拓土
2018-05-14李正云
[摘 要] 分析苗族银饰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民族绝技,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多方面着力创新苗族银饰的设计理念、运营模式,使之符合时代的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
[关 键 词] 苗族银饰;传统特色;创新发展
银饰锻制技艺,是西南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之一,均通过手工打造而成。苗族银饰设计精美,工序繁杂,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对技艺师的造型能力、审美素养均有很高的要求。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国家、社会对苗族银饰品的重视、认可与保护。
控拜村隶属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控拜村以精湛的银饰锻造技艺闻名于世,是苗族银饰制作的中心之一。通过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现已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发挥着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苗族银饰文化概况
(一)历史传承
苗族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著于《史记》中黄帝时期的“九黎”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其中,大众熟知的蚩尤便是上古苗族领袖。苗族自古以来有自己的语音,却没有文字,这使得民族发展史变得模糊不可靠,所以苗族银饰具体起源于何时,难以定论。毫无疑问的是,银饰早已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历史上,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所以古人常常把所持有的白银货币熔化,打造成首饰,随身佩戴。另外,银饰还有功能性作用。苗族人认为银饰可以避邪、去毒、防止瘟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银饰文化。
(二)文化价值
苗族银饰最突出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为一种“原始平等性”。在汉民族的等级体系中,服装配饰具有重要意义,以服饰区分等级,不可僭越。
而苗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则与此不同,古代的苗族人也有等级之分,但是在银饰的佩戴上与服饰方面却没有区分。只要在一个部族生活,经济实力允许,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的原始平等精神。
(三)制作工艺
苗族银饰的制作,主要包括拉丝、搓丝、填丝、焊接、珐琅烧制、锻打、压片、錾花等,经过五十多道手工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其中,填丝是花丝工艺制作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填丝不均匀、形状不统一,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焊接和作品成型。而錾刻工艺则是银器制作的中心环节,最难把握,一定要做到心手合一,才能錾刻出一件精美的银器作品。
二、苗族银饰的当下境遇
笔者认为,传统银饰工艺在如今社会受到了内外两方面不利因素的挑战,内因是自身题材、形式;外因是社会审美、市场形式。
(一)传统银饰的形式、题材及局限性
传统苗族银饰讲求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以精为美,所以在纹饰上精雕细琢,不厌其精,体积庞大甚至显得笨重,题材以传统纹样为主。
多数人受大众传媒内容的影响,认为银饰是苗族女子的必备之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代服饰早已渗透到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的苗族女子并不佩戴繁复多样的银饰,服饰已经与常人相同,只有在中大型节日、婚嫁等特定场合才会身着盛装,佩戴一整套银饰,包括硕大精美的头饰银凤冠、银花帽。
选材方面,传统银饰主要选取古代巫术信仰、苗族图腾崇拜等纹样加以表现,是银饰的重要造型。其中,受中原文明的影响,龙也是苗族崇拜的图腾,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
(二)不利的外部环境
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给苗族银饰手工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最直观的体现是收徒困难,传承受阻。银饰锻制技艺工序多,制作时间长,极其消耗体力、视力,而且需要很高的技巧,熟练掌握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很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制银。其次,苗族银饰的商品化程度低,很多作品是专门定制,而非服务于一般市场,所以多采取小作坊生产形式,利润有限。最后,苗人世代居住在深山,偏安于大西南,银饰锻制技艺虽然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但是知名度依然不高,外地人对苗族银饰更多的是单纯的欣赏,难以转化为实际购买行动。开拓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苗族银饰的创新发展之路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自身多年的银饰设计制作经验,为实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创新型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银饰形象创新
传统银饰体积硕大,纹样传统,显然不适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品味。鉴于此,很有必要进行以下尝试,既要突出体现民族文化,又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1.时尚化
随着人们个性化审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民族风。作为民族技艺的传承人,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改变产品样式,以民族元素为载体,设计出符合现代人个性的装饰图案。
银饰制作要关注年轻一代消费人群,以时尚化的设计风格,搭配传统文化底蕴,在传承中创新,与时俱进。
2.轻便化
传统银饰体积巨大,成套生产,费时费力,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作为一般商品销售。作为传承人,我们既要完整地传承先辈的文化财富,又要开动脑筋,让古老的银饰技艺“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制作传统大型银饰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小件轻便银饰上,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多方面宣传,扩大销路,作为日常业务,让小件苗族银饰成为人们的日常首饰,成为T台上的流行装扮。
(二)运营模式创新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定点型银匠在家承接业务,按订单加工,游走型银匠在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都有自己的专门路线。这两种银匠都以家庭作坊为生产场地,规模小,分部分散,利润空间小,这种原始的运营模式很有必要创新改变,笔者提出以下两点设想:
1.企业化运作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企业化不等于机械化,苗族银饰的工艺流程无法用机器取代人工,手工制作也是在當今机械化社会苗族银饰最可贵、最独特的价值。
企业化运作,是指通过政府招商,招募专门的经营团队,并组织一批银匠艺人集中工作。可采取专业化管理模式,解决原料、订单问题,经过规划统筹后,交由银匠打造,再通过专业化的营销团队,统一解决销路问题。最后,银匠传承人以自己设计生产产品销售情况为依照,与企业分红,分配利润比例,做到双赢,这样既可以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又可以增加工匠收入,发展地方经济。
2.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企业化运作的同时,传统银饰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增加销路。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祛病消灾、辟邪祈福的寓意;在西方文化中,银也有神圣庄严的象征。银器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认同感,苗族银饰可以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走出大西南,走向世界。
采取多媒体宣传的方式,扩大苗族银饰的知名度,通过品牌塑造,打造苗族银饰“民族风,时尚感”的全新商品定位。在此同时,努力做大实业,为市场的开拓提供经济实力。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水平极高的传统手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既要继承传统,不负先人重望,又要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潮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扬帆启航,越走越远,取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游建西.控拜村苗族银饰与苗族白银文化引发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0 (7) :45-50.
[2]潘梅.古老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苗族银饰艺术[J].上海工艺美术,2008 (3) :112-115。
[3]田爱华,湘西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研究[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李正云,1971年5月生,男,苗族,贵州省雷山县控拜村人,银匠世家,是祖传手工艺第九代传承人。现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贵州省省级传承人,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编辑: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