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
2018-05-14李伟穆志明赵旭峰
李伟 穆志明 赵旭峰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传统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归属的现实写照,如何更好地以适应时代的创新方式去保护和传承是非遗人的历史使命,而非遗的开放性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 键 词] 非遗;文化;技艺
非遗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文化来源,也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更有可能是未来国计民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上显露出的几个层面的问题,制约着未来的发展。
首先,传承人的思维比较守旧。认为“手艺”是自己的,凭什么传出去,砸了自己饭碗怎么办?这样一来,一旦涉及收徒传承会非常纠结,有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到合适的徒弟,这门“手艺”也就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失了。其次,传承人很难为徒弟将技艺做职业转化。学艺是很苦的,需要相当的时间和金钱,徒弟发现学了半天甚至遇到了身份危机和生存危机。那对于这项技艺,也就没有再从事下去的必要,慢慢的也就失传了。再次,传承人将技艺很难做商品转化。做出的产品与市场格格不入,与这个时代精神需求大相径庭,好一些的还可以依靠微薄的政府贴补度日,支撑不下去的,也只有离开这个行业另谋出路。
上述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也是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现状,对于文化资源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当下,这是很危险的。要想解决非遗保护和传承上的尴尬局面,作为一线传承人,做出了如下思考。
一、非遗技艺品牌化
谈到品牌化,首先就是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产品标准。这种转化,同样是将传承人的守旧思维击碎的过程。而这种击碎会伴随认知再生,新格局的放大。这一切的实现,首先,需要提升传承人的教育背景,这是一件长线工作;其次,要通过机制将非遗技艺的个人私有制升级为社会公有制,由众人价值取代个人价值。再就是将品牌分级化,让同一技艺在不同的品牌下服务不同的客群,因为品牌是当下人与人区分个性化群落的主要标识,这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至今的一个自然产物。
二、非遗技艺市场化
非遗技艺只是实现某种产品的一种手段,而传统的思维使这种手段多展现在技法上,而非表现在审美上。作为一件产品,想要被市场认可和追捧,必须要体现这个时代当下的精神需求要素,即实用性和审美性。实用性的突破,解决了非遗技艺的基础价值;审美性的考量,解决了非遗技艺的需求价值。而在两者综合创造和提升的同时,恰恰是对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任何技艺都是不断升级的,这样才不会被人们所遗弃,才有保护和传承下去的内驱力和原动力。
三、非遗技艺产业化
非遗技艺的贡献,在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是国家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能上升为13亿人口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非遗产业化发展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必经之路,也是民众享受非遗成果的重要方法。想要产业化发展就必须解决模式创新。首先,在人员参与和参與机制上可以采用公共服务平台+创客自由集散模式;其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上与商业运营上可以采用工艺师养成系统+文化经纪系统;再次,在产品实现上和订单化生产上可以采用整体文创+IP运营+创客联盟模式。这三种体系的系统嫁接,可以相对完整的多元化解决产业化方面存在的社会资源参与度不够、生产人员上升空间不畅和创新性不足的诸多问题,确保非遗产业化发展科学、有序、持久。
以上的思考是晋明堂团队长期实践于平定紫砂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希望能为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曲彦斌,张涛.“非遗”资源的商品化传承与保护[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伟,山西平定人,平定紫砂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山西晋明堂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辑: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