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3”学生文化适应现状、特征及促进策略研究

2018-05-14闫玉峰

中国西部 2018年5期
关键词:藏区同伴环境

闫玉峰

〔摘要〕 本文从生活环境适应、习俗适应、同伴交往及求助倾向等方面着眼,采用Likert五点计分量表收集数据,探讨认识四川省藏区“9+3”学生在内地学校学习、生活期间的适应状况,并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藏区“9+3”学生更好适应新文化环境的具体策略,即:入学前提高藏区“9+3”学生的文化理解;入学后营造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氛围;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9+3”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同伴交往能力;实施文化关怀;开展文化适应训练等。

〔关键词〕 “9+3”学生 文化 适应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5—0110—07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3月,四川省率先启动以促进四川藏族地区青少年学业和就业的“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即9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组织藏区学子至内地重点职业学校完成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一方面夯实藏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提升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促进藏区青年的就业和再就业,帮助藏区群众更好更快的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改善藏区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更好地团结和凝聚藏区同胞,确保藏区的长治久安。但这一过程中,藏区学生从以藏文化为主的文化环境迅速进入以汉文化为主的文化环境后,面临着由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文化適应”是一个多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心理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等都对此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尤其是跨文化民族教育过程中,适应是否良好直接影响民族学生的学业生活。学校是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最主要的场所,无论是何阶段的教育,还是何形式的学校,都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校园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是文化适应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藏区“9+3”学生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相对还较为薄弱,大多从心理健康、学校管理、同伴交往和文化适应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但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本文选取生活环境适应、习俗适应、同伴交往、救助倾向四个维度探讨藏区“9+3”学生的文化适应。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2014年3月,于四川省广元市一职业学校选取在读“9+3”学生325人,进行现场测验,共发出量表325份,回收324份,回收率99.7%,324份均为有效量表。被试人中一年级146人,占总体被试的45.1%;二年级178人,占整体被试的54.9%。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分别通过人口学变量、生活环境适应、文化环境适应、同伴交往、求助倾向五个维度探讨“9+3”学生在内地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状况。其中,人口学变量7个项目,环境适应17个项目,习俗适应8个项目,同伴交往7个项目,求助倾向7个项目。

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环境适应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和效度分别是0.883、0.873;习俗适应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和效度分别是0.876、0.888;前两个维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同伴交往和求助倾向有效性,同伴交往和求助倾向维度由于涉及较多的开放式问题,因此不做信效度分析。

三、实证分析及讨论

1.生活环境适应

对一年级和二年级生活环境适应状况做平均值和方差比较,可见一年级生活适应平均数高于二年级,但一年级生活环境适应的个体差异也大于二年级,相反,二年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小,适应水平总体略低于一年级(详见表1)。

2.习俗适应

问卷反映,二年级的“9+3”学生文化适应水平略高于一年级,一年级的平均数为15.80,二年级为16.29,但在分布上二年级较之一年级稍显分散,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详见表2)。

对新环境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与个体在其中生活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二年级“9+3”学生对生活一年多新环境中的各项显性和隐性要求大多基本掌握,更重要的是内地学校的学习经历提高了其汉语交流能力,为理解内地新环境的各种文化习俗、文化现象及个体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沟通途径,提高了其更好的按照新环境的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可能性,但是个体是否会依据新环境文化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依据其文化自觉意识和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

3.同伴交往

已有研究表明,初来到新环境的藏区“9+3”同学,“社交圈主要还是局限在同胞及老乡之间,和汉族学生的交往则非常有限,只有在课堂笔记没记完或者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才会主动与汉族学生接触。”另外,“在内地学校就读的藏区学生远离亲人,属于少数群体,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内部团结”,也促使“9+3”同学更多的选择和自己同民族同地区的同伴交往。

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你的好朋友主要是少数民族成员还是内地成员?”时,73%的藏区“9+3”同学认为是来自同一地区或邻近县区的少数民族朋友多,仅有6%认为内地同学多;进一步问到“关系最要好的朋友为”哪种对象时,83%的藏区“9+3”同学认为是与他们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朋友,只有其中8.3%的人认为是汉族朋友最要好;问及到与汉族同学交往有无障碍时,其中65%的被试者认为和内地同学交往沟通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进一步问到具体是什么障碍时,50%的回答认为是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38.7的被试认为主要障碍为风俗不同,只有5%认为是宗教信仰。

4.求助倾向

已有研究发现,为藏区“9+3”同学提供支持的主要是家庭成员、本民族同学和内地同学。内地同学的帮助具有较高的确切性和实用性,面临具体困境,他们也更倾向于寻求内地同学的帮助,这将促进其更好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当在新学校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易于向家庭成员和本民族同学倾诉,以寻求内心新的平衡和安宁,进一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本次调查发现遇到具体生活问题时,19%的受试者倾向于自己解决,26%倾向于选择依靠“汉族朋友”获得帮助,37.6%的被试选择依靠藏区朋友获得帮助,而有4.5%的被试选择了依靠家人解决问题,另外13.1%的被试选择了从其他方式获得帮助。而当文化课程学习遭遇困难,其中21%会求助于藏区同学,8%的被试选择汉族同学,向教师请教者达到65%;委屈孤单时,17%的被试不会主动寻求倾诉,16%向家庭成员倾诉,55%的受试者向本民族朋友倾诉,仅有5%的被试选择的倾诉对象为内地朋友,选择采用其他方式者占总调查人数8%。

四、“9+3”学生文化适应特点

教育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适应是教育者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高水平的文化适应一般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及学业成就等息息相关。通过对四川省广元市某职校324名藏区“9+3”学生的研究发现,一年级个体与二年级个体在生活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同伴交往和求助倾向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点。

1.生活环境适应

“9+3”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内地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为什么从年级维度看一年级“9+3”学生的生活环境适应水平略高于二年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一年级新生刚来到内地学校不久,对新的生活环境有好奇心,对新环境的生活存有期待,想积极融入到新环境中,此阶段正处于奥伯格文化适应四阶段划分的“蜜月期”,导致了其适应水平高于二年级。其次,二年级学生已经在内地学校生活一年多,对学校的生活环境及各项要求都比较熟悉,其内部形成了各种以地缘、人缘等为基础的非正式小团体,这种团体成为其社会支持網络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9+3”学生的交往范围,反而降低了其适应水平。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也能看到,一年级的“9+3”学生对教师比较恭敬,也能够积极配合班级活动和上课的安排,但是到了二年级,逐渐地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一部分“9+3”学生逐渐出类拔萃,担任班干部或学生干部,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而也有一部分“9+3”学生出现叛逆现象,如上课玩手机、迟到、与教师顶嘴等也常有发生。

2.习俗适应

对新环境文化习俗的了解程度与个体在其中生活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二年级“9+3”学生对生活一年多的新环境中各项显性和隐性要求大多基本掌握,更重要的是内地学校的学习经历提高了其汉语交流能力,为理解内地新环境的各种文化习俗、文化现象及个体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沟通途径,提高了其更好的按照新环境的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可能性,但是个体是否会依据新环境文化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还要依据其文化自觉意识和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

3.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藏区“9+3”学生在内地学习期间校园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且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交往的范围仅限于“9+3”学生内部,则在某种程度了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毕竟内部群体文化的同质性更高,而高频率的内部交往,会使得“9+3”学生更加容易形成边缘化小团体,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不利于“9+3”学生汉语语言、交流水平的提高,某种程度上也会限制其毕业以后的就业空间。本研究发现,“9+3”学生同内地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求助倾向

通过本次调查数据发现,求助倾向方面,“9+3”学生遇到问题更倾向于向本民族本地区的朋友求助,但在遇到学业问题时,则首选考虑向教师请教;同伴交往方面,“9+3”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以地缘或人缘为基础的非正式团体,且这种团体成为其交往的主要范围。

五、“9+3”学生文化适应促进策略

藏区“9+3”学生的文化适应是多维度、跨时空的,就主体而言:已有文化背景、成长经历、自我意识与主体自觉等个体自身因素都对其文化适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环境而言:学校的物理和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亦是影响因素。涉及“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更好促进藏区“9+3”学生的文化适应。

1.入学前提高藏区“9+3”学生的文化理解

自2009年以来,藏区“9+3”学生的入学选拔工作每年都在有序的进行,通过选拔的藏区学子在当年9月份离开家乡,来到内地的职业学校开始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初到内地后他们面临着各种危机,特别是文化理解方面,由于藏汉文化的差异,同学之间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而发生误会,甚至会造成伤害性后果。如在课间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发生肢体的摩擦碰触或者目光的无意接触,因为双方文化对彼此的理解不同,某些时刻会理解为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引发校园事件。如果能够在藏区“9+3”同学入学前集中开展有关的文化差异培训,告知其藏汉文化在生活习俗、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促使其内心对新文化环境产生预期,培养文化的差异意识,对新文化环境的警惕性降低,接纳性提高,确立一个在新环境中人际交往的目标,如在一学期内交往若干个内地朋友,并形成友好的态度,将对其在新文化环境中生活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也可避免与汉族学生之间不必要的一些矛盾。

2.营造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氛围

藏区同学来到新的学校环境,周围的建筑与文化标识,都与自己的家乡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差异感,从而使其在比较中权衡两种文化的差异。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增进汉藏同学间的交往交流,逐步减轻他们的思乡情节,促进对新环境、新学校新同学的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文化环境,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互相了解和汲取对方文化的优点,更容易达成文化适应和彼此友好。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内地同学了解藏文化的优秀成分,可以促进其对藏区和藏族的认识,减少和消除因地域及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减少及消除相互误解和偏见,提高藏汉同学共处的满意度和愉悦感,将对藏区“9+3”学生的文化适应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本文调查的学校就积极开展过藏历年、周末举行篝火晚会、跳藏族舞蹈、唱藏族歌曲、举行迎接“9+3”新同学的迎新晚会等丰富的特色活动,在各类活动中新老同学、汉藏同学同台献艺,促进彼此的认识,增进友谊。这样的文化氛围既促进了汉藏同学彼此的认识,同时也为藏族同学带来文化自信心,减少他们在内地生活期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自卑感。另外,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可倡导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鼓励互相交流与沟通,在宿舍分配,活动安排等具体的实施中体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等。

3.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个体在新文化环境中,及时高效的社会支持,将为其亲近和融入新文化带来直接的动力,更易于向新的文化价值观念靠拢,接受来自于新文化环境中个体的善意帮助,从而建立起文化之间的吸引和个体之间的友谊。

藏区“9+3”学生在遇到生活问题时,主要的求助对象仍然是藏区朋友,如果能在前期进行“9+3”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将藏区“9+3”同学来到新环境后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就能有效提高对藏区“9+3”同学可能面临危机的预判性和预防性,有的放矢,将有利于藏区“9+3”同学更好的融入新环境,也有利于提高涉藏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主动性。一般而言,涉及“9+3”教育的学校一般都有来自藏区的老师,帮助和协助“9+3”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为“9+3”学生提供了原文化的支持,而当遇到一些学习,人际等具体问题的时候,更应鼓励“9+3”学生与内地的学生、老师交流,寻求帮助与支持,以更好的融入新的文化环境。涉及“9+3”教育的学校也应积极主动的为其服务,从而增加社会支持和亲和力,更好的促进藏区“9+3”学生的文化适应。

4.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提高汉语水平和同伴交往能力

藏区“9+3”同学来到新环境之后,由于语言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變,一部分同学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尤其是部分藏区“9+3”同学汉语水平比较低,不但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学习、更影响了其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有的藏区“9+3”同学因为语言理解障碍,基本不和汉族同学说话,只与藏区“9+3”同学用藏语交流,上课老师交流提问都存在一定问题。

开展趣味性的语言活动,如文字接龙,歌词比赛等,将汉语学习与藏区习俗、藏文化相结合,在活动中给予藏区“9+3”同学充分的肯定,鼓励其多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极大调动藏区“9+3”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其汉语水平和同伴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更好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其学业的成功及之后更好的就业。

5.实施文化关怀

藏区“9+3”学生来到内地学校后,生活环境与原有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涉及“9+3”教育的学校可以营造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等,促进“9+3”学生的文化融入,如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校园舞台剧,就是受到广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方式;另外在校园消费,饮食方面开设具有民族风格的物品和饮食、以及建立内地学生与藏区“9+3”学生一对一的联系,互相介绍各自的文化习俗和民族风情,促进彼此积极友好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跨文化、跨地域的友谊与联系,对藏区“9+3”学生的文化适应亦有促进作用。

6.开展文化适应训练

文化适应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跨越藏区“9+3”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以达到更好适应新文化的目的。在“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起初的环节,接受藏区“9+3”学生的教学单位应积极根据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适应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远程网络培训、文字资料阅读、模拟情境反应、或者请往届优秀的藏区“9+3”学生对“9+3”新生进行适当帮助和指导,传授经验等方式。

猜你喜欢

藏区同伴环境
环境清洁工
寻找失散的同伴
漫观环境
落地
甘孜藏族自治州派出所遭冲击 警察开枪自卫
冲击派出所扰乱藏区不得人心
本期导读
论环境雕塑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