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蜡像创作要点探析

2018-05-14周雪蓉

天工 2018年4期
关键词:蜡像创作艺术

[摘 要] 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以及蜡像艺术化的提炼,不断拓展蜡像艺术标准的内在涵义和外在边界。随着今天图像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蜡像艺术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尤其是近年来以名人蜡像馆为代表的流行视觉文化的兴盛,蜡像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视觉盛宴,成为现在年轻人文化消费的主要载体之一。

[关 键 词] 蜡像;造型;题材;匠人精神

蜡像作为一门超写实的雕塑延伸艺术形式,其审美价值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层面是审美的普适性,蜡像以其超逼真的视觉体验,几乎无需观众的任何审美成本,因此,蜡像审美的传播范围与途径相当广泛。例如,蜡像作品《 沈梦辰 》(图1),一位婉约动人的女子,在带给观众近距离的视觉体验上,蜡像与沈梦辰本人完全一致,这种大众型的审美,不仅能够为观众带来劲爆的视觉体验,而且带来心灵上对美的享受。第二层面是在精神价值层面上,文化与思想传播的有效性,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言传身教,传统语言、文字、绘画、音乐、雕塑与器物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尽管现代电影影像时代能够给大众带来视听的震撼体验,但在超虚拟的写实艺术体验中,蜡像的视觉感受,有电影影像无法替代的优势,实现一种情景化的真假难辨的身心体验,达到最直接言传身教的价值传递效果。例如,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蜡像(图2),中国的航天第一人,新时代的民族英雄,蜡像在震撼的情景体验中,传播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新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蜡像艺术广受大众的欢迎与喜爱,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蜡像产品。如何实现专业、高水平的蜡像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制作方法与技术语言上,亦有严格的创作标准。

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一尊优秀的蜡像作品,不仅需要在视觉体验的质感上惟妙惟肖,外形与创作原型几无差别,而且在技术层面上,需要严谨细密与繁杂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讲究传神写照,赋予作品灵魂性,对人物内在气质与思想的呈现,需实现人物的形神皆备,观众通过蜡像作品能感受到情感与温度,是一尊杰出的蜡像作品的最高境界。

根据笔者近二十年的经验,创作一尊优秀的蜡像作品,需要掌握以下几大要点:

1.匠人精神

蜡像创作流程包括选取素材、确定造型动态、量身收集数据、泥稿雕塑、成模、倒模、上色、植发、植眉、植须、身躯创作、眼睛安装、牙齿安装、发型处理、服装选配、配饰搭配、定妆等10余道工序,所有工序只能纯手工制作,创作一尊蜡像需要数十人历时6~8个月时间方可完成。

纯手工制作的工艺流程,对创作团队的匠心精神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可以说,没有匠心精神,不可能完成一尊优秀的蜡像作品。以植发为例,一个正常人的头发约10萬根,这10万根头发需要植发师一根一根地植入到蜡像头上,10万根头发的植入需要一个熟练的植发师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不光是数量上的要求,发质与发色的选择,头发不同部位的疏密,发际线的定位与曲线,都有不同的讲究。作品《在路上》(图3),在将创作原型的头发剪下来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创作对象的头发,在剪发前,植发师精心将创作原型的头发编成数十组,每剪下来一组,都要进行整理,划定区域,最后在蜡像上也是“长”在同样的区域,有了如此匠心,作品才能精彩,才能够打动观众。

2.创作题材的重要性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蜡像创作的题材选择,对于蜡像艺术而言,是极其重要的,题材的选择对于蜡像艺术最终呈现出来的气场有着紧密的关联。

蜡像不仅是一种公共艺术创作的实现方式,而且属于一种社会性非常强的视觉传播载体,代表了创作者希望传递的情感以及内在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艺术创作一样,每一尊蜡像的创作都反映创作者心灵的自我认识。因此,蜡像创作题材的选择,不仅需要符合创作者的审美与价值诉求,而且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能够给人正能量的示范,创作对象不仅需要在所属的领域获得杰出的成就,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品质出众,热心公益,没有负面的事迹,传递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这样,蜡像艺术才能带给社会积极和健康的影响。例如,以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与文化名人为原型,能够通过这些题材的蜡像作品,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

在题材的选择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某一个特定的群体或个体,他们或者是经典的形象,或者是非常普通的形象,由于他们个体的特殊性,能够给人带来某种特殊的视觉冲击或是文化传承。例如,作品《孙悟空》(吴越版),蜡像展示的是孙悟空经典的形象态势,通过蜡像作品可以传承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以乐于接受的方式为文学的传承与演绎提供新的途径。另外,还有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创作的作品,作品《睡觉的保安》(图4),创作人受到生活中保安经常加夜班,结果在工作岗位上睡着的启发而创作的作品,作品出来后,装置于门口,由于其十分生活化的角色,引得观者惊叫连连,觉得不可思议,又捧腹大笑,在欢快的气氛中,增添了几分对保安岗位人员经常默默加班加点工作付出的敬意。

3.人物造型是关键

人物造型包括前期的泥稿创作,中期的人物塑形、动势与后期的场景设定,这是既需要独立制作又需要协作统筹的一个整合体。

蜡像造型是创作者对创作原型的理解与把握,反映在蜡像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构、动态表情与动势上。在蜡像的创作过程中,造型上对人物原型的形神把握,需要通过“看得见的形”,去表达“看不见的形”。这个“看得见的形”,就是结构、动态、特征等外在的视觉特点;而“看不见的形”,就是人物背后的精气神与审美趋向。

在创作过程中,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局限在局部的关系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沉迷于局部的形态、质感的准确,而丢掉了整体的关系。因此,往往最终总是发现哪里不对劲,却又找不出原因。在人物造型的方法上,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在空间里理解各种形态的关系,在节奏中把握人物的动态。

在审美的法则里,艺术需要先有理念,然后才有实体,实体是对理念的实践。蜡像艺术的造型法则也不例外,蜡像创作的目的,在于对创作对象典型的瞬间,理解定格为永恒的形象,是蜡像原型典型形象所呈现的实体,而赋予蜡像的仪式感。在作品《王宝强》(图5)的造型中,则应考虑一位娱乐明星和喜剧演员的特点,将其时尚、搞怪、表情夸张的动态与其形象完全融为一体,形成最终的艺术形象实体。

蜡像造型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物所呈现出来的节奏动势,动势是创作对象特征的最佳表现要素。人在静止的状态,无法表现出其与生俱来的特征,在创作中,只有敏锐地抓住了“生命运动的典型性动势”,才能显现出其最大的特征,这是常见的艺术表达手法之一。例如,《三国演义》对张飞的描述,光是长板桥上一声吼,读者似乎能从文字中听到洪亮的声音,看到威武的形象。蜡像也是一样,通过动势的捕捉,才能将创作对象的特征表现在作品里面。例如,作品《郎朗》(图6),完全陶醉在音乐韵律之中的人物动势,被定格为永恒的真实情景,无数观者似乎能够感受到其音乐的力量和美好。

理解蜡像造型节奏动势的标准包括:(1)符合创作原型的身份、地位、工作性质。例如,国家领袖等政治人物的动态,需要端庄、大方、得体的节奏动势,而娱乐明星的动态更多的是潮流、夸张的节奏动势;(2)理解蜡像造型节奏动势符合创作理念的诉求。例如,作品《姜昆》(图7),创作理念的诉求是希望表达姜昆的舞台形象,作品动势就应该呈现出姜昆在舞台上说相声的情景;(3)理解蜡像造型节奏动势有助于捕捉创作对象的特征。如作品《本焕大师》(图8),本焕大师是一位受人尊重、受众广泛的大德高僧,慈悲亲切,满是智慧。在形态的把握中,结构动势就应该充分捕捉高僧趋向于平静、慈祥的节奏特征,作品使其弟子见到后,纷纷情不自禁地跪拜叩头。

4.创作素材越细越多越好

蜡像创作过程中,需要大量收集创作对象的素材数据,这些数据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只有在创作者收集了解了更多的材料数据后,才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形成自己对创作对象的解读,形成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蜡像创作的素材数据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身体数据,身体数据包括身高、三围等各项数据,及发色、肤色、瞳孔色彩、牙齿等等,蜡像创作开始前,如果条件允许,创作团队需要对创作对象进行量身,全面收集各项身体数据。例如,“台球皇帝”亨得利蜡像创作前,创作团队为亨得利量身(图9),获得了亨得利的全面身体数据;第二种是生活素材,蜡像创作人需要对创作对象的生活与工作有所了解,了解越多越好,平时着衣的风格,有什么习惯性的动作与表情,这些素材有利于通过服装、配饰等细节来表现创作对象;第三种是性格素材,性格素材是无形的,也是最难以把握的,并非通过实物获得,需要通过对创作对象的生平、成长、作品去解读创作对象的内心世界,真正神形兼备的杰出作品,是创作者对创作对象性格素材掌握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体现。

5.蠟像的艺术灵魂性

审美的最高法则,就是艺术的灵魂性,对于蜡像创作来说,一方面是蜡像艺术本身的技术规律研究与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人类已经形成的共通的审美秩序,在学术与思想层面上的系统化研究与思考。

而落实到具体的视觉呈现层面上,蜡像艺术与传统艺术审美价值一样,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层次:基础的作品聚焦于外在的形似;优秀的作品能够在形似的基础上,做到神形兼备;而杰出的作品,却会给本是无情之物的蜡像赋予灵魂与温度。

要创作出一尊杰出的蜡像作品,需要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形成自己对创作对象独特的理解与体会,其作品首先感动了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观众。例如,作品《老外婆》的原型为我的亲外婆,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的造型把握,处处用心而非肉眼,去触摸形体在空间里的凹凸起伏,用带着一种体温的触感,把握人物每一个细节的起点和终点,通过作品,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了一种体温,感受到老外婆的慈祥与爱意。

另外,为了创作故事的更加完整与严谨,在创作中需要尽最大的努力获得最满意的视觉效果,精准还原是蜡像艺术的本质。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创作对象大量真实的素材运用,将蜡像原型的DNA材料(比如头发)植入到蜡像创作之中,赋予蜡像另外一种生命的方式。

一尊杰出蜡像作品,不仅可以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怀和审美追求,同时为观众带来具有价值的审美享受,为社会带来健康的精神文明食粮。而如何掌握好蜡像创作的核心要点,是对蜡像创作者的一种挑战与考验。

[作者简介]

周雪蓉,女,1974年生于四川简阳,自2000年始一直专注于蜡像艺术研究工作。大象东方蜡像艺术创始人,帷幕开啦蜡像馆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内最早从事蜡像创作和蜡像文化推广的社会人士之一。

[作者单位]

中山市大象东方蜡像艺术有限公司

(编辑:李艳韬)

猜你喜欢

蜡像创作艺术
Jazz
人体可笑堂
纸的艺术
蜡 像
蜡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