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花货美的表现方式
2018-05-14姚志源
姚志源
紫砂陶艺本是从日常实用器中诞生出来的陶瓷造型艺术,最初时,人们需要的仅仅是它的实用性,但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外的表现已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变好,最终诞生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紫砂陶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诞生的紫砂花货,可以说代表了人们最初对于生活中朴素的美的追求,在这种传统而朴素美的背后是一种独特且契合时代的表现美的方式方法。其影响一直残留至今,从源头上左右着紫砂花货造型艺术的发展。
紫砂花货同紫砂光货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其最初的造型源于自然生态与动态的感性折射。为什么是感性而非理性呢?这是由于任何一个时代的紫砂花货创作者都仅仅是以自然为指导,用自然的情趣来服务于紫砂器而非是为了完完整整地在紫砂器上重现自然,这一方面在紫砂器诞生之初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也同紫砂器的内在表现方式密切相关,例如我们所常见的花货紫砂壶,无论它的外形是什么样子,其最本源的联系仍然在于壶跟茶,而非壶外在显露的轮廓,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点,在紫砂花货上任何外在的自然形象表现,都是服务于紫砂本身的结构,而非外在的自然形象本身。
紫砂花货的美是一种集約的美,是糅合了多种元素后所产生的凝聚效果,例如我们所常见的“岁寒三友”壶,将松、竹、梅带入茶壶的造型或是装饰之中,我们既需要“松、竹、梅”的自然形象,又不能舍弃茶壶本身的结构,这两者从根源上说是矛盾的,但艺术的表现方式是为了体现出其中之美,所以就需要对造型轮廓乃至是细节本身做出一定的取舍。在我们常见的“岁寒三友”壶上,茶壶本身的结构可以说是不变的,其造型之所以不同,多在于比例上的变化,造成结构位置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这种改变是有限的,是在紫砂壶本身形态的框架内的改变,所以我们在真正进行创作的时候,只能舍弃自然事物形态中对于艺术表现没有帮助的部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化的加工。
说到“艺术化的加工”很多人都能联想到对某种事物的夸张表现,但仅仅如此并不是对于美的表现方式,不过在我们人类的视觉看来,在同一范围内对事物的某些元素进行进一步的表现例如“夸张”的运用,实际便是对视觉所忽略的部分进行的舍弃。所以当我们先不管紫砂花货造型的细节,而将其简化来看,实际就是一种加加减减的表现方式。
在了解了紫砂花货的表现力本质以后,创作者就会发现,在实际创作的时候,是需要用自然界不存在的形象去表现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形象。这乍一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在艺术表现领域并不矛盾,因为艺术感受是一种基于感性而非理性的感受,将艺术品制作的更加真实固然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一个方向,但究其根本仍然是对美的表现,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表现出足够的“美”,可以允许艺术作品“不够真实”,如经典的“博浪锤”“却月”等,这在传统的紫砂花货表现上可以说屡见不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紫砂花货为了表现美需要反自然、反真实地来进行表现,恰恰相反,自然和真实是紫砂花货美的基础,创作者所做的加加减减,更多地是为了形成一种平衡。即结构上的平衡和视觉审美上的平衡。所以对于刚刚接触紫砂花货的创作者来说,难点在于如何增加自己作品的“内容”,而当创作的水平更进一步以后,就需要开始考虑该如何减少作品上的“内容”。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言之有物”,拥有引人探究、欣赏的深度。简单来说,就是如何用更少的工艺手法表现出更多的形态以及装饰内容。
紫砂花货伴随着紫砂艺术的不断发展,它是自然的折射,同时也是我们人类心灵的倒影,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情感的升华。而紫砂花货创作便是紧扣这一点,用视觉感受、用意蕴内涵来使其放大。清代的繁缛、近代的衍生、当代的创新,无不是由此而来。因为人的感受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想要创作出契合当下环境的作品,首先便要融入其中。净化心灵,美化生活,以健康而阳光的姿态去寻求生活中不同的美,这才是表达美最好的方式。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