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田玉的利用与设计制作
2018-05-14关中福
[摘 要] 和田玉是中国特有的优质玉石资源,和田玉雕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多年的和田玉设计制作经验,浅谈对和田玉设计制作的一些心得。
[关 键 词] 和田玉;利用;设计
我国开发利用和田玉的历史,据考证已有8000余年。在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装饰品到实用品、从礼器到祭祀用品、从王公贵族到寻常百姓,和田玉经历了种种变迁。作为我国四大名玉之首,和田玉不可谓不贵重,它是我国玉石文化的瑰宝、玉雕界的宠儿、收藏界的典范代表。
历史上,因长期的开采挖掘,和田玉资源正在枯竭。如何有效保护、利用和田玉成为每个玉雕从业者的自觉意识,让和田玉文化世代流传、造福子孙、持续发展也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
笔者从事和田玉设计制作多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直注重因材造势、因料施工,最大程度减少浪费,保留玉料的原汁原味。在和田玉的利用和设计制作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精巧构思
唐代诗人韦应物说:“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一朝真情伤。”就是说,玉是个“精物”,越是自然就越宝贵,不应雕琢成任何“文章”,一旦雕成玉器,就失去了纯洁的天性。
所以,我在设计构思中,最大程度地保留整玉天然浑朴的外形原貌和特点。因玉料体积不一、质量不同,材料外形各异,故而必须因材施艺、遮瑕扬瑜、变色为趣。巧妙利用天然的丰富多色制作成不同的事物,并且符合自然规律,既有巧夺天工之妙,又注意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和田玉材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创制。一件好的作品,如果加入精巧构思,稍加雕琢,就是一件上佳的作品。只有善于选材,善于用材,精于构思,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于布局
和田玉玉料珍贵,一定要发挥原材料的独特个性、颜色、走势,所谓“依势造型”,可以体现一个创作者的胸怀意象。造型上,既要多样变化,又要整体统一。多样变化是为了达到丰富耐看的效果,整体统一是为了获得平衡和谐的目的。同时,还应注意具体形象塑造是否准确逼真,以形传神。如和田玉作品《畅游》,利用一块边角余料,随型就理设计了一个鱼型把件。白色的胸腹,红色向桔红渐变的背部和尾鳍,以及充满神秘感的褐色眼睛,上唇、腹部都统一在似豚鱼的流线造型之中,共同构成一幅和谐富贵、整洁洒脱的优美画面。
三、精心雕琢
一件和田玉原石,本身就是价值极大的艺术品,如何在方寸之间体现大情怀、大意趣,雕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玉不琢不成器,雕琢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一件玉器作品优劣的重要依据。现在,工具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广泛运用在整个玉雕行业,但是无论工具如何犀利,都要求雕琢者加入自己的匠心、精心和诚心。一件优秀的和田玉雕件,本身会说话,会向人传递一种独有的人文物语,这才是能让冰冷的石头活起来的最大秘密。
一个好的玉雕师,需要掌握各种雕琢技法,力求作品线条流畅优美,透视感强,形象逼真传神,这样才能体现技艺技法之精湛。而精湛的技法,则必须要在勤学苦练中得来。所谓勤学,指的不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见贤思学,更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学习是一生的事情,艺术的创造之路不可因为满足而停滞不前。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时时学,处处学,向人人学,博采众长,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只是学,还不足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在学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苦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来的理论和经验,如果不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进行练习,就没法融会贯通,进而转变成自己的东西。练的过程,就是将学来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抓好这一过程,是成为一个好的玉雕师的必经之路。
一个优秀的和田玉制作者,往往可以依色赋形、因材施艺、依料造势、量料取材。根据不同的玉料,使其形色相依、主题分明、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使作品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例如作品《天下一统》,依色赋形、量料取材,设计雕琢秦始皇嬴政之形象,洁白朦胧的背景前,秦王嬴政着帝服挎长剑,极目寰宇,身旁巨龙相伴不怒自威,脚下长城蜿蜒而起,消失在茫茫天际之间。作品整体气势恢宏,主题突出,虚实得当,主体人物造型及服饰严格遵守文献记载,秦汉尚黑,现代世俗尚红,黑红之间尽显王者风范和富贵之气。正如李白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和田玉在我国玉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参与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作为和田玉的制作者,我们应当积极传承我国玉雕人的优良传统,深入发掘和田玉的独特内涵,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理论创新、技艺创新,合理开发和田玉,善于利用和田玉,珍惜和田玉天赋资源,为保护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品牌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瑾.宋代于阗和田玉的利用对当今的几点启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3):15.
[2] 王爱华.新疆和田玉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15.
[3] 李岩.和田玉造型艺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
[4] 李岩.当代和田玉作品设计的创新CAZ.2011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11):22.
[作者简介]
关中福,男,汉族,1974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1992年毕业于镇平县工艺美术中等职业学校玉雕专业。1993年至2002年师从王超麟大师学习设计与创作。2002年成立德福珠宝玉雕工作室,主要从事和田玉(把件、挂件等)设计制作。2015年创立洛阳匠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玉雕文化实体和“互联网+”有机结合,符合时代气息,紧跟时代步伐,旨在借助互联网将我国玉文化更广泛地推广出去。
在从艺的经历和玉雕实践中,立足传统,继承中求发展,传递正能量。把美术理论和民族审美观紧密结合,传承中华工匠精神,秉承着“大美精雕”的创作理念,展现和田玉本质美、材质美为出发点,创作了大量作品,深受业内人士好评!
现为首届中国玉雕工匠,中华玉雕艺术大师,德福珠宝总设计师,洛阳匠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匠坊玉雕工作室总设计师,河南省宝玉石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渔获》《携子上朝》《龙马精神》《貔貅大王》《一统天下》《牛气冲天》《寿上加寿》《富贵有余》《正义凌然》等。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