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建构
2018-05-14王永明徐继存
王永明 徐继存
摘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引发未来教育的重大变革,而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发展是其中的核心变革之一。如何建构合理的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呢?该文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初步的探讨。基于相关文献和实践以及对未来的预测,我们以系统论方法论为指导,建构起一个初步的在线课程教学系统架构模型。我们以为这一系统的环境是一种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其中的学习系统是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系统,系统本身的结构则包含TMOOC资源库、课程云层、智能化课程选择系统、SPOC教学系统、智能化监测系统、人性化动机激发系统及个体学习行为等几个有机关联的子系统。这一系统使个体与广大的网络教育世界合理地对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爪l}生全面发展,促进网络教育世界的进化和社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智能化;系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或结果,是一个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教育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是在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规律指导下,新的教育关系、教育空间、教育资源、教育方式、组织机体等不断生成的过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可能会引发未来教育的重大变革,甚至重塑整个教育,未来围绕此变革的一个长久而核心的问题是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建设问题。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们可以将“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理解为有大量教育者和学习者参与的在线课程教学网络,围绕特定的发展目标,生成非常多样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形式,产生极为丰富的主体互动和知识交互,并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进化产生适应性,适应更多个体以及更大社会的发展需要。该如何合理建构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呢?根据研究和分析,我们做出三个推测:第一,未来将逐步发展起一种网络教育生态环境,这是外部的在线教育环境;第二,将建立在这个环境当中的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这是内在的在学习机制;第三,将建立起适宜于个人学习的在线课程教学系统,这是外在的在线课程教学支持体系。三者由内而外形成一个生态圈,最外层是网络生态教育环境,中间层是在线课程教学系统,核心层是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本文的逻辑是,根据生态性网络教育环境和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去设计和建构未来的课程教学系统,它们构成内在的统一性整体。这样的系统将有助于解决碎片化学习的随意性和低效率问题、在线学习的动力不足问题、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不足问题,等等。
一、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环境
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环境就是“互联网+”教育所不断塑造的网络教育大环境,它是一个先进的技术环境,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是生态计划”。其中,网络技术是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元素,技术的关联构成技术群,技术群的联合形成技术域,技术域界定技术空间,技术创造新的教育组织,开拓新的教育空间,生成和塑造网络教育生态环境。这样的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固然有一般网络技术环境的特殊性,但同时又必然也必须带有“教育”及其参与者的特殊性,也必须根据教育的特殊性去建构。我们认为未来逐渐生成的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应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应是有加有减的
这是从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发展的动力机制上说的,这样的环境应该是有加有减的,如同有正必有负,有阴必有阳。“加”至少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新的教育资源在教育的网络生态环境当中的断增添内容和优化结构;二是新的教育技术的不断开发、创新和推广应用;三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人、组织、实体、设备等连接。“减”也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新的教育通用网络技术协议的探索与达成;二是新的教育综合平台的建设与使用;三是教育的智能化。一般协议促进复杂多样的教育技术之间的更广泛的融通与转换,减少技术阻隔,提高技术自由度;平台提供更便捷而全面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减少主体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提升活动效率;智能化促进技术与主体之间更为合理的互动,减少教育活动的盲目性,提高主体的适应性。“加”是增加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丰富性,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大的教育空间。“减”是减少信息流通的障碍,提高信息流通的自由度,减少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提高主体的适应性和自由性。“加”是不断生成,不断关联,体系不断庞大。“减”是不断消解,不断融通,体系不断一体化,成为越来越大的自由空间。“加”与“减”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张力的创造性关系,既激发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活力,又保持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应是人性为本的
这是从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价值上说,以人性为本的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必然是基于人性、适宜人性、激发人性、发展人性,而不应是压抑人性、污染人性、替代人性、物化人性、撕裂人性的。工商業经济活动是用网络信息数据去发现和挖掘更多更大的市场需要,攫取更多更大的经济利益,教育则是要利用网络信息数据去挖掘人性中更多的真善美慧,并创造相应的网络教育环境去激发、引导、发展和实现人性中更多的真善美慧。这要求网络教育生态环境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本身就是追求真知的、是充满善意的、是体现美感的,在这里不是人性的压抑和泯灭,而是人性的舒展与熏陶。在环境和环境内部各种成分和内容的设计、开发、建设、运行、操作、呈现等方面都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
首先,网络教育环境应是基于人性的,是基于人性而开发和设计的网络资源和环境,其出发点是人而不是技术、利益、权力或其他什么。其次,网络教育环境应是适宜人性的,是适应于人性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便于人去感知、操作和互动的环境,是适宜人们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再次,网络教育环境应是激发人性的,能够广泛地激发人的多方面能力和潜能,使得人性在此能够得到全面充分展现。最后,网络教育环境应是发展人性的,能够支持和促进人性中的德性和能力、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此外,网络教育环境的人性化,还意味着,它具有过滤和净化能力,能够去除极其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的有害信息。
(三)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应是结构完备的
这是从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整体结构上说,其结构的完备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其作为一个系统,内部构成的完备性;二是其作为更大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的完备性。两个层次之间独立而又统一,交互作用,内外融通。就第一层含义而言,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中众多的学习主体(个体或群体)、众多的教育主体(个体、组织或群体)、丰富的社会互动、大量的教育资源、多样的教育方式、多维的活动空间、多彩的教育情景、多元的运行机制以及创造性的技术支持等等,构成一个复杂的完整的教育生态系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学习环境的生态性体现在其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的丰富的“给养”关系,“给养”的概念包涵了很强的生态学含义。
就第二层含义而言,网络教育环境是与人、社会和世界相适应、相对应、相统一的。这种对应性和统一性体现了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完备性、开放性、动态性,使其能够与个体、社会和世界产生多方面甚至全面的互动,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信息支持、资源支持、技术支持、空间支持、关系支持、活动支持,等等,从而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推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自身的发展进化。网络生态环境结构的完备性将很大地影响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当前的网络教育的结构是不完备的,零散缺乏关联,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价值和功能不健全甚至冲突和扭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结构的完备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满的状态。变化的普遍存在导致环境结构之内外的差异、错位、缺口等,使得环境的结构不断生成,不断更新,也不断趋向完备,这是一个自组织的更新与发展的过程。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结构完备性是不断生成的完备性,不断与人和社会实现更大的统一性,这是其本质内涵。
(四)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应是良性平衡的
这是从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内部关系和动态变化上说,体现为环境结构或内部生态关系的和谐性与平衡性。良性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体现为环境系统的非平衡性与平衡性之间不断的动态转换,而这个转换的过程是自然和谐的变换过程。当网络教育环境无法满足教育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社会)的需要的时候,它处于非平衡态,而通过自身的学习、重构与生成等,产生新的平衡态以满足教育主体的需要,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地生成与发展。也就是说,动态平衡性既是在线教育环境自身的功能特征,同时又是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系统内各相关因素处于动态平衡态势时才能形成网络结构,或者说,网络结构是系统内各相关因素相互作用至彼此容纳的结果。”
在线教育环境具有这种动态的良性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内部要素或结点之间是普遍关联、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宏大的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有序性、自组织性等,这使它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从目前来看,在线教育生态环境系统的所在的更大的网络环境系统已见雏形,但在线教育生态环境系统尚未初步形成,但发展非常迅速,随着其不断的生成和完善,它将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体现出其生态智能,而其发展和运行有赖于众多教育主体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同时它也能满足教育主体多样的教育需要。在线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一是靠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创造,二是系统自身自组织性的结果,也就是说其良性平衡并非是完全自组织的结果,教育主体的合理合法地参与非常重要。人并不是在线教育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人是生存和生活在环境中的主体。
在线课程与教学所在的这样的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总体目的是为了更加适合和支持个体的教育与学习,更加适宜于个体的多方面发展甚至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也秉持了“五大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渗透并体现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每一个特点中,创造和发展出适合于所有教育主体生存于其中、创造于其中、在其中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它是一个教育生态信息圈,个体与这样—个广大而动态的教育生态信息圈展开更加全面而自由的信息连接、交流、互動、转换、融合等,实现自我的信息、知识、能力、智慧的更新和发展。
“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而要合理地引导和利用这种广泛存在的教育性,就需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网络教育生态环境无疑是另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并且是一种极为便捷极为广泛的沟通,具有更加普遍的教育性。因而我们就更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建设,使其适宜于每个身在其中的个体并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使每个个体都能在其中获得最适合于他/她的教育与学习的环境、资源、方式、途径,这就需要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中建构一种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系统。
二、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学习系统
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学习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系统,这也是与在线教育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形式,其符号标识可以以表示。可以说,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建立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系统。这样的学习系统是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中、利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建构起来的,而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也是可以支持这样的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的,二者是协调一致的,是统一的。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最基本的命题,是它直接与个体发生交互。系统与个体交互的直接性,体现出其个性化;系统与个体交互的适宜性,体现出其智能化;系统的个人化是其智能化的基础,系统的智能化是其个人化的升级。
(一)在线学习系统是个人化的学习系统
在线学习系统是个人化的学习系统,它非常符合个体的个性和学习特点,乃至于可能达到这种学习系统与个体的全面融合,能够完全自动地感知、调节、适应、建构和促进个体的学习活动,个体可以自主且自由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这种个人化学习系统是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基于对个体学习数据的全面准确的分析和计算,从而全面地把握个体学习的状况和学习的需要,剖析个体的不足,发展个体的优势,挖掘个体的潜能,最优化地搜集、选择、组织和利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和空间,形成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体系。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体系,不是仅仅以满足个体需要和兴趣为目的的,而是为了促进个体知识的、技能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人格的等多方面的合理发展而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资源和技术支持。“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按他的自然禀赋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时(或对他所属的整体有贡献的事情),社会就能稳固地组织起来;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现一个人的禀赋,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应用于社会。”而信息技术提供了实现这一教育任务的强大工具。个人化也是在线学习系统的重要优势所在,在线学习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必然是围绕个人化展开的,围绕个体学习者展开的,但个人化的在线学习系统绝不是个人中心的,而是建立在更大的教育背景、技术背景、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是为了帮助个体在其中自我实现的。
(二)在线学习系统是社会化的学习系统
在线学习必然是网络化的学习,这使得个体的学习超越了个人的有限性,而走向更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学习系统中,在多样的、广泛的、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甚至创造与创新。彭特兰(Alex Pentland)等人的研究证明,社会互动和多样化而又独特的社会学习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创新、习惯甚至人性的重要塑造与改变作用。因而,我们上面所说的个人学习系统是个性化的社会性学习系统,体现在丰富的网络学习群体、大规模的社会学习数据、便捷而丰富的交互、多层多维多面的融合等。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为个体结识更多的学友,建立更为广泛的学习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无限可能性。如果我们在学习一本书或一种教材,我们通过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相关的读者群,组成学习共同体,与小伙伴们一起学习、讨论、共享,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如此类推到某一门课程的学习,某一个主题的学习、探讨与探究,某一项活动的共同开展与相互合作等等。由此,网络空间中将生成和呈现数量庞大的多种多样的学习群,个体在网络中开展学习和探索中,会逐渐与不同的学习群建立联系,逐渐形成与个体自我发展相关的独特的学习群体系,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社会性学习和自我实现。个体在学习群体系中是作为接受者、学习者、分享者、合作者、建构者等多种学习角色存在的。
个人化的在线学习系统能够在网络教育环境和在线课程教学系统中为个体建构起个人化和社会性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空间“支持学习者开放获取资源、自由参与活动和反思交流的学习环境,具有个性化、开放性、联通性、交互性、伸缩性等关键特征”,而更关键的核心特征是智能化,有了智能化,这样的学习系统和学习空间就如同有了“脑”与“魂”,如同有了类似于人的“智力”与“精神”。
(三)在线学习系统是智能化的学习系统
在线学习系统是通过智能化实现的,也必须通过智能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在线的教育和课程教学系统正在实现着能够使个体随时随处学习任何感兴趣的内容的可能性,而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则是要研究计算机和网络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刻以什么内容、什么方法使^、学习和发展得更好,这不仅仅涉及到计算机的科学与技术,更要依据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在线学习系统要实现智能化,就必须不断地与人、知识、技术、应用程序、平台、站点、教室(物理教育场所或空间)等更多的节点(结点)建立更多的关联,保持联通的状态,再通过系统的自组织和涌现等,产生出系统的教育智能。因而,教育系统智能化的发展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和课程教学系统的智能化;二是个人化学习系统的智能化;三是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和课程教学系统与个人化学习系统之间联通的智能化。
要实现环境或系统的智能化,基础是个体与数字之间建立更为密切、广泛、深入的关联,它包括个体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个体化。个体的数字化是个体个性化的相关信息转化为可计算、可利用的数字或数据并与更大的数据信息对接关联的过程,而数字的个体化的过程是所有相关数字或数据经过计算和分析后形成的针对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案,这两个过程正是智能化之体现与实现。由此,智能化学习系统的基本结构就包括三个方面,即数据、技术和交互界面,数据是智能化的信息源,技术是对数据的计算和处理,以实现系统的智能化,交互界面则实现着人与电脑、数据、网络之间的联通与转换。网络教育环境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以及个体在其中不断活动,将产生海量的教育数据,即教育“大数据”。关键是如何在这海量且不断膨胀的教育大数据中,找到对个体有用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建构有效的教育模式,形成所谓的“大数据、小模式”。这就需要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虚拟技术、学习分析技术、量化自我技术、云技术、人工智能等对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又能以教育学的规律和方法加以科学化地组织和利用,最后形成适应于个体的学习、思考和创造的具体环境和系统。
网络教育生态环境智能化提供智慧化的大教育环境,在线课程教学系统智能化保证个体学习的系统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等,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系统则更进一步,在不断地为个体生成与塑造着最适宜个体学习和发展的、具有电脑智慧的“具身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作为开放互联环境的一种典型形态,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为师生提供开放学习环境和个性化服务,以促进学习者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和任意步调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应该能够适应个体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习者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建立教育关系、建构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活动等,提供具有个性化、整体性、长远性和有效性的建议和规划,并密切监督、评价和反馈学习过程和结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动态调整,保证学习目的的达成及学习者持续而有效地发展进步。
但是,我们始终都应该明确,人是主体,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主体,是数据的主体,是技术的主体。我們所追求的智能化系统绝对不是要以技术和数据替代甚至压抑个体的经验、思维、智慧、观察力、洞察力,而是在智能化系统中、通过智能化系统,使个体与外部社会世界建立更多样更广泛的接触和关联,并形成适合个体的教育目标、内容、情境、方法、路径、资源等,促进个体学习者多方面的发展,并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学习和教育,促进其独特潜质的充分发展,使其成为自我、环境和技术的主体。而随着教育目标的达成——促进人的发展,智能化系统将退隐或消失,同时也将生成新的目标机制,促进人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的魅力看上去减少到‘无时,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它的方法了。”也就是说,智能化学习系统是持续不断地为学习者的学习、教育和发展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类似于“支架”的功能)和帮助的智慧系统,并且这样的学习系统不仅是支持个体学习的系统,还是一个支持个体创造的系统。
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系统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创造的主体,而不是替代学习者记忆、思维、思考等,为此,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是代表了在线教育系统,作为“教育对话者”。“智能化”是在个体与网络世界的对话中实现的,智能化即“对话”——人的智慧与电脑的智能之间的对话。数据和技术展现了电脑的智能,交互界面使电脑智能和人的智慧展开对话。智能化是人机双边的智慧开发和智慧实现,在人体现为智慧(大脑的、精神的、身体的)开发,在机器体现为智能进化,而这是在“对话”中实现的。个体学习者与这个智能的“教育对话者”的对话越多,这个智能的“教育对话者”就越了解个体学习者,也就越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全面的教育支持、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对话越多”意味着个体学习者与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与在线教育网络环境和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建立的联系、产生的交互和达成的“协议”越多且有效,基于此而建立起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及教育空间。
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系统是个性化的、具体的,也是社会化的、开放的,它紧密联系个体,服务于个体,又与整个在线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网络世界联通,发挥其强大的智能化教育支持能力,促进个体个性全面发展。基于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建构的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不仅能够适应个体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关系,而且也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和社会的创造性发展,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能够成为个体与社会合理发展的有效机制。
三、在线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模型
在线课程教学系统是介于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和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之间的中介系统,它在广大无边的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与特殊有界的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层层转化与沟通,最终实现个体的智能化学习或智慧学习,促进个体的个性全面发展。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与个体之间本来是直接交互的,但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个体的有限性,使个体的教育和学习出现随意性、零散性、浅表化、碎片化等问题,因而必须有系统化的在线课程教学体系提供连续而有序的教育,又要为更加紧密地契合于个体的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提供更具体(或用一个时髦的词“具身”)的指导、协助与支持。
未来的在线课程教学系统,一方面向网络教育环境普遍开放,另一方面与个体的学习具体对接,向学习者开放。开放意味着它能接纳来自两方的所有相关信息,并能有效地处理和转化、创造性地组织和利用所有相关信息,建构起适合于个体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因此,未来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必然带有其所在环境和所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如开放性、丰富性、复杂性、生成性、自组织性、智能化、人性化,等等。这样的在线课程教学体系将实现智能化的课程开发、管理、组织、整合、实施、评价与反馈,构成一个智能化课程教学整体系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循环系统。
基于对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与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创建的预测和教育技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可能,我们尝试建构未来的在线课程教学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第一,MOOC资源库。MOOC采用其最基本的概念含義,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不断生成的在线开放课程组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巨大而庞杂的课程资源库,这样一个MOOC资源库并不会以某一种或两种或几种固定课程模式作为主导,其内容和模式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同时又是有组织和结构类别的,其参与开发、创造和实施的主体是众多的,这些都反映出MOOC资源库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复杂性和有序性。在巨大而庞杂的课程资源库中,如何确认和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呢?这将会以在线教育系统的竞争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作为内在动力机制,通过自然筛选过程,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序列,促进课程资源开发质量的提升。
第二,课程云层。“云层”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是云技术在网络教育系统中运用展现出来的功能,作为分析、计算、转换、协调、集成、共享、贯通的平台和机制,实现资源集成、互联网络、按需服务。多种多样的即有课程集聚于“云层”,大量的在线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技术的课程化生成、组织、开发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云课程”。“云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这个概念可以较好地概括诸如视频共享课、网络课程、电子教材、虚拟课堂、远程同步教学、学科资源中心、数字化学校等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程与教学的形式变化。”“云课程”可以实现社会与个体、固定与随机、集中与分散、基础与拓展等的共存。“云课程”是从在线课程的形态或形式上而言的,MOOC则是从在线课程的内容上而言的。
第三,智能化课程选择系统。它可以对庞大的MOOC资源库进行智能化的选择与组合,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要,形成适合于个体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智能化的课程选择机制介于教育生态环境、MOOC资源库和学习者之间,一方面对环境和资源库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的捕捉、编辑、存储、管理等,另一方面对学习者个体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整合、提炼等,并对两方面的信息进行匹配与组合,实现课程的智能化、个性化选择。智能化课程选择机制可能会涉及到人机交互(或者我们称之为“人机对话”)和机器学习。
第四,SPOC课程教学系统。SPOC采用其最初级的概念含义,即针对性个体在线课程教学活动(Special Personal Online Courses),它具有更为紧密的组织关系和密切、及时、丰富的互动,能够提供更加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活动。SPOC可以是教师组织的,也可以是学习者自己组织的,还可以是其他人组织学习者参与的,可以是有中心的,也可以是无中心的,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更可以有多种形式。
第五,智能化监测系统。它是对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有的状况、状态、行为、表现、结果等的记录,是关于个体学习的所有数据的全面记录和监测。智能化监测系统产生出属于每个个体的“小数据”,是个体自我在教育中的数据化呈现,是“量化的自我”或“数字化自我”,这是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运作的数据基础和信息依据。智能化监测系统获得的数据经过授权后进入云层并上传到更大的数据库中,与“大数据”对接,被更大的课程系统处理和使用,一方面,以利于大课程教学系统合理地开发、组织、管理和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个体课程教学体系恰当准确地选择、组织、实施及评价等。简单地说,智能化监测系统提供了个体学习及在线课程与教学的数据基础。
第六,人性化动机激发系统。它能够根据人性特点和心理规律,创建多种路径和方法,激发人的学习动机,推动人坚持不断地学习。人性化动机激发系统更深层次的发展,是它能够发现、激发和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个体对自我的深度理解与合理定位,促进个体的优势和特长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并且,人性化激发系统能针对个体的缺点和不足,提供相应的弥补对策,提醒和帮助主体逐渐克服、消除、纠正个体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第七,个体学习行为。它是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中和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中展开的个性化的、更加自由的、更加自主的、更加高效的、更加系统的个体学习活动。经过一层层的网络智能平台和机制的支持,最后形成每个个体的课程、教学和学习计划,个体按照自己的课程教学计划,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和在线课程教学系统中展开学习,获得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个体学习行为是个体与在线教育系统及环境的交互行为,而这是产生个体数据、保证系统运行、提升系统智能、促进系统发展的源泉。
以上七个方面构成不同的子系统和层空间,它们之间有复杂多样的交互,包括从外到内的递进、从内到外的生成、临近层空间的交互、不同层空间的跨界交互等。大量的、多样的、有序的“交互”是在线课程教学系统智能化和复杂性的机制保障,交互使得信息得以流动、组合、生成,使得学习的网络得以不断建立,课程教学体系得以发展更新。交互的过程也是对话的过程,是在线课程教学系统智能进化的过程,是学习者智慧发展和成为主体的过程。
这一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核心是建立有助于网络教育生态环境发展并适应个体学习者的智能化个人在线课程教学系统,该系统的七个子系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这样的系统模型在一些大型在线课程系统中已经有部分体现,例如Coursera,而就目前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MOOC资源库已有所发展,但依然不够丰富多样;“云课程”尚处于非常初步的发展阶段;智能化课程选择系统已有所体现,但其智能化依然不足;SPOC教学系统也已有初步发展;智能化监测系统和人性化动机激发系统的发展则十分欠缺;个体学习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更为欠缺的是,以上这些部分尚未能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目前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有很多能够支持智能化个人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建构与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引入与应用到在线教育系统中,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智能化个人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有机化发展”的策略。即从某一门在线课程的建构与开发开始,须包括基于本课程的学习者分析机制的研发、学习主体动机激发机制的研发、智能监测机制的研发、SPOC教学机制的研发、课程选择机制的研发等,尤其注意本课程与个体学习者及更大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深入广泛地关联与交互的可能性,这些部分的合理研发与组合,使该课程本身就成为一个智能教育有机体,并且其结构与宏观在线课程教学系统是同构的,从而使其能够对接和参与建构宏观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如此引发更多在线课程的开发建构与组织衍生,每一門课程自身都是在线课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完整的智能有机细胞或组织,进而促进智能化个人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及其环境的持续生成,每一门课程不断丰富和对接宏观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宏观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则不断重组和统整所有在线课程,并为建构属于特殊学习者个体的更加合理的个性化在线课程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提供强大的系统智能支持,这是一个有机化、自组织发展的过程。
从主体的视角上说,这样的课程教学系统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教育系统建构。一个个的个体及其学习系统和学习活动与课程教学系统、与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之间有广泛而深入的互动,个体之间有多样化的群集和互动。实际上,这是在更大范围的、社会学意义上进行的,是新的教育关系和教育系统的建构或重构。教育关系的重建是要在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中使每个个体既是一个高效的学习者,也是一个活跃的教育者,而在一个个个体的交互与关联中激活和开发群体教育智能,形成一种分布式的群体教育,在这样的关系中,既有个体之间的智能交互融合,又有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智能交互融合,促进个体的快速发展与成长,促进群体的不断更新与生成。其结构可能如图2所示。
概括而言,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分析是在线教育系统宏观基本特征的分析,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的探讨是在线教育系统的目的聚焦,在线课程教学体系的预想是具体的课程教学系统的建设思考,它应符合网络教育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应能实现智能化个人学习系统的目标。在理论上,我们要研究和理解个人学习的规律和机制,在实践上,我们要建构在线教育生态环境和在线课程教学系统,环境和系统围绕个人学习系统展开建构,以支持和实现智能化的个人学习活动,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谁来建设这些环境和系统?我们以为,一方面需要发挥教育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公共性,这需要国家的支持、投资和引导。发挥教育市场的作用,可以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加入,使系统的发展建构更具活力,也更有社会适应力;坚持教育的公共性,可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