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涌龙江

2018-05-14周文菁常征

奋斗 2018年23期
关键词:北安黑河龙江

周文菁 常征

龙江一湾

火热盛夏,本刊特派记者参加了黑龙江省委党刊《奋斗》杂志组织的“2018全国地方党刊改革开放走龙江活动”。

滚滚龙江,沉淀着悠久的文化,荡涤着近代的沧桑。从漠河到哈尔滨,1000多公里的路程,采访组领略了大美龙江的多姿多彩:神秘莫测的“北极”漠河、美丽的边境小城呼玛、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中俄双子城”黑河、“国宝”云集的“鹤乡”齐齐哈尔、充满红色力量的“塞北延安”北安……来到这里,你才更能体会家国天下的情怀,更能领略一代代龙江儿女为国戍边、不懈奋斗的豪迈,无论他们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凶残的敌人,或是东北振兴的光荣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无数的上海知青,也把青春和热血融入了这片黑土地,和龙江儿女一起谱写着龙江故事,结下了不渝的情谊。

从城市到林场,从国企到博物馆,采访团在这片热土上感受到激荡人心的力量:面对历史,龙江人展现着新作为;面向未来,龙江人正在书写新篇章。正如《奋斗》杂志总编辑彭大林所言:“期待这次采访给大家一个新的龙江印象,一个奉献的龙江,一个奋斗的龙江,一个为祖国繁荣做出贡献的龙江,一个为祖国安宁继续戍边的龙江。龙江儿女永远和祖国同步!”

新时代奋力前行的上海,同样需要这样的精气神!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龙江,一股股激荡人心的红色力量广泛传递。

在祖国最北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市北极村,一处“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红色标语牌像一座丰碑,吸引着蜂拥而至的游客。这里,还有一座精致、明亮的小木屋——流动党员驿站,党的印记让身处祖国边陲的党员感到“心的召唤”。

在国之“北极”,这样的红色印记还有很多。隶属于西林吉林业局的漠河前哨林场,因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型,建成40多年来以“站在排头不让,扛着红旗不放”的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其党组织先后四次受中共中央及中组部表彰——

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5·6”大火,前哨林场党组织以“烈火攻不破的战斗堡垒”的精神内核,首次获得中组部表彰;

1989年,在木材生产的黄金时期,党组织以“党员先膛路、带领群众富”的示范精神,再获中组部表彰;

2001年,在历经“两危”考验的艰难时期,党组织以党员“岗上奉献单位、岗下服务社会”的首创经验,第三次获中组部表彰;2016年,在木材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后,林场全力打造“党建+会务经济”“党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了一些山林产品的新品种,打造了林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党组织以“林区转型示范场、生态建设排头兵”的先进风采,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層党组织”荣誉称号。

在黑龙江省北部,还有一座历史荣光照亮梦想的城市——北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军队第一所工兵学校、新中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新中国最大的枪厂、第一张黑龙江党报曾在这里诞生……

在这座北方小城,革命的火种被广泛播撒,红色的基因被一路传承——

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决定派大批干部和军队挺进东北,建立人民政权,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北安等五大中心为主的北满根据地,为夺取东北及全国革命的胜利构建巩固的后方基地。延安干部团播撒的革命火种,很快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使黑龙江的革命形势和工作局面焕然一新。“他们是红色的种子,植入黑土地生根发芽;他们是燎原的火种,点燃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他们是航标灯塔,照亮曙光前漫漫黑夜,指示前进的方向;他们是延安精神弘扬者,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伟大的延安精神深深根植北安,转化为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推动北安不断发生巨变。”北安市委书记黄士伟在《学习时报》上刊文,这样形容延安干部团给北安带来的影响力。由此,北安与延安,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相隔数千公里的两地因共同的红色基因建立起了密切联系,

北安也因此被誉为“塞北延安”。

不老国企重绽光芒

在龙江,一篇篇恢弘的改革文章浓墨重彩。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位于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黑龙江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市。它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一五”期问国家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一重就肩负起了振兴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历史使命。在建厂初期,中国一重成功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1150mm方坯粗轧机和第一台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给新中国没有制造过成套重型机械设备的历史划上了句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重一度经历痛苦的转轨阶段,订货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紧张、人才流失……面对困境,一重人自强不息,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低谷。

近年来,中国一重持续深化改革,坚持以自主化、国产化为己任,争当国企改革排头兵,成为我国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我国最大的核岛装备供应商和领导者、当今世界炼油用加氢反应器的最大供货商、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供应商和国防装备供应商。

60余载,几经起伏。中国一重的发展壮大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地见效的生动展示:从放权让利到剥离办社会职能,从改制分流到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国一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新,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实现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中共黑龙江省委诞生地和办公旧址

中国一重车间里的焊工

劳模王国峰在介绍“中国一重”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接受采访团一行的采访时,中国一重集团重型装备事业部党委书记葛树义介绍说:“这些年来,技术人员和劳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比如,通过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劳模发挥作用,“现在国家提倡工匠精神,对我们公司、我们行业尤为重要,我们在这项工作上确确实实看到了他们作用的发挥,也尝到了甜头,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生产经营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紧紧抓住核心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这样的标语在中国一重的生产车问随处可见。在抓好生产建设的同时,中国一重以强化党建为保证,为企业发展筑牢“根”和“魂”。中国一重集团重型装备事业部重型装备制造厂党总支书记张红光在接受采访时称,作为生产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他们一直致力于把党建工作具体化,通过建立党建重点课题,有效促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同时,在具体的生产经营中,党组织鼓励党员亮出身份。考察党员,主要看“能不能上关键岗、能不能做关键活,在别人不能承担的工作中发挥党员作用”。

在北安,也有一家颇具历史渊源的军工老国企——原“六二六”兵工厂的历史遗存。现在,坐落于北安市的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枪械为主题建设的博物馆,馆内保留了原“六二六”兵工厂的历史文物,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兵工人艰苦创业的历程。

北安庆华军工厂(即原“六二六”兵工厂)始建于1921年,为东北军阀张作霖在奉天兴办的“东三省兵工厂”,后几经易名,1950年抗美援朝时,国家将总厂中的枪所从沈阳迁到北安市区,命名为“北安冲锋枪厂”,第二厂名为“国营庆华工具厂”,代号“六二六”。建厂以来,庆华厂共生产9006116支轻武器,在抗美援朝、中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安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

在黑河口岸等待过境的俄罗斯人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枪”为主题的军工遗址类博物馆,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于2012年9月建成,陈展主题为“共和国枪械的摇篮”,共陳列展出各类文物5000余件,还有各类枪械、机床展出,重现了东北最大枪械企业曾经的辉煌,也记录了共和国成立初期许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走过这些展区,犹如与那群不能被遗忘的“老军工人”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重温了那些激情燃烧岁月。如今,老牌国企以博物馆的形式“重生”,也算一种最好的纪念形式了。

对外开放展翅腾飞

上世纪80年代,一个知名的“西瓜外交”故事,曾发生在黑龙江省北部的边境之城黑河。黑河市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相望,距离最近处不过500米。

1987年,黑河市用208吨地产西瓜换回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市360吨化肥的一场“西瓜外交”,释放了黑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从那一年开始,黑河的边贸骤然升温。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两地政府确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中苏(俄)经贸洽谈会”。1988年黑河对俄开通“一日游”,中俄边贸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国家因势利导,1992年把黑河列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的对俄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前进是时代之音。如今,黑河的对外开放已经不仅止于对俄贸易,正在向更深更广的对俄合作领域迈进。近几年,黑河主动融入国家总体开放布局,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支点,加快构建对俄合作新体系。2011年,黑河与俄罗斯阿穆尔州达成共识,联手打造“两国一城”,不断推动各领域对俄合作走向深入,实现产业互补,促进共同繁荣。

好消息在不断传来。目前,筹划了28年的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问的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正在紧张建设中,计划于2019年10月建成通车。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被视为黑河对俄合作实现转型升级的“大动脉”。

依托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项目,中俄两国地方政府同步规划在桥头建设新的特殊经济区,以产城新区、产城一体化为总体功能定位,打造集口岸物流、产城融合、进出口加工于一体的区域发展示范区。

对俄合作的新业态也在不断出现。比如黑河银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即将建成的该中心将成为面向俄罗斯的外贸、电商、生产加工企业的综合服务型平台;3年前,黑河建成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引进了多家跨境电商,其中全国最大的俄商品020跨境电商平台“俄品多”在黑河投入运营。

知青博物馆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远东开发的大背景下,黑河市通过推进与俄布市的深度合作,增进彼此友谊,携手走出一条沿边地区先行先试的兴边富民发展新路。黑河,这座被誉为“中俄双子城”的沿边城市,将沿着“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航道,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知青岁月激情燃烧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上海知青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一路向北,奉献了青春,承担了历史责任,把黑土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位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塔河县,曾云集了近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其中,以塔河县二十二站林场最具代表性。那时候的二十二站林场叫“卫东林场”,当时共接受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63名。这些知青基本都为在校的初、高中学生,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仅15岁,他们于1970年、1971年前后分两批次来到卫东林场。来到天寒地冻的高寒禁区,艰难困苦不言而喻。一批尚未成年的孩子,在这里开始了摸爬滚打,投入了社会的大熔炉:劳动时,他们用弯把锯采伐,门牙被磕掉、锁骨骨折、从跳板上摔下来等流血受伤的事经常发生;生活上,知青们冬季采伐住的是帐篷,主食也多为小米、高粱米加少量的副食冻白菜和土豆……生活艰苦,但知青们都出色地完成了林场各项生产任务。1973年,有10对知青结婚成家,从此扎根边疆。

1979年开始,根据政策,知青们相继返城。一直到2007年5月,在二十二站林场的上海知青依次都返回了上海。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成为社会的骨干力量。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异国他乡,知青们始终眷恋着第二故乡。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他们刻骨铭心,同时也成为时代抹不去的记忆。如今,许多知青通过组团等形式,不远千里回到第二故乡。今年5月,在春风和煦的艳阳天中,二十二站林场迎来了上海知青的组团式重返。为期3天的重返时光中,老知青们精神抖擞、欢声笑语,大巴车中红歌嘹亮……他们在这片挥洒了青春岁月的热土上,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青春无悔的年代”。在林场,知青文化园重现当年青春记忆,操场上的木板做的篮球架、拖拉机、帐篷等还原了知青当年的生活场景。其中知识文化展厅展出了知青当年生产生活的照片,还有使用过的皮箱、棉袄、水壶、胶鞋等老物件。林场仿佛把大家带回那段峥嵘岁月,体验知青当年的衣食住行,通过“时空之旅”,感受到知青为国家、林场在那个时代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黑河地区也接纳了数万名全国各地的知青,他们与当地的农场职工、农民一道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这一片黑土地曾培育了金训华、陈健等知青楷模,也出过聂卫平、肖复兴、梁晓声、姜昆、濮存昕等知青名人。为了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重要历史,弘扬北大荒精神,从2005年起,黑河市在爱辉镇开始筹建知青博物馆。

知青博物馆2009年开馆,布展面积近一万平方米,分为“廣阔天地”“谱写闪光青春”“浴火凤凰”“苦涩的记忆”“返城之路”“改革开放的中坚”“两地情”等不同的主题。馆内以真人真事为主,所采用的资料皆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字材料,且大多是知青们撰写的回忆录。

这里,有广大知青与祖国边疆农村干部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奋斗故事:上海无线电商店营业员杨永青,辞去工作,拒绝父母让其移居香港的愿望,带着“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的血书,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总场;上海解放后第一个三胞胎姐妹,一同用血书要求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知青钱捍,拿着炉算子和砍柴刀,本着“去烧饭”的意图,由奶奶送行去边疆;上海知青毛佩令、苏红杰、徐玲、周志坚等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排演芭蕾舞剧《白毛女》,被称为“北大荒一枝绚丽的芭蕾之花”;上海知青陆红珠为了进行花生与大豆的杂交试验,在试验田里搭窝棚日夜守候,被称为“浮在秧禾上的露珠”……这里,也有在广阔天地通过拼搏奋斗开始二次创业,成为新中国栋梁的励志故事:上海知青花似虎16岁下乡到黑龙江省爱辉县,从大队“赤脚医生”做起,后因刻苦钻研业务被推荐到黑龙江中医学院学习,因成绩第一留校任教;下乡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0团的张持坚,是从“北大荒踏上新闻路的”,他曾任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副社长、《上海证券报》总编辑,也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上海知青崔天凯,曾插队到黑龙江省爱辉县小三家子生产队,一干就是六年,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国驻美大使;上海知青周励,曾在黑龙江兵团5师54团下乡当内科医生,返城后赴美留学,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享誉中外……

在这里看到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旧物、每一个场景,都有强烈的“带入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了那个特殊岁月发生的一个个真实而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艰苦闭塞的农村与边疆,与当地人民一起战胜酷热洪水,战胜严寒冰雪,变“大荒”为“粮仓”,建起工厂,勘探开矿,办起学校,传播文化,屯垦戍边,成为新中国的一代创业者。

多少年来,龙江人也从来没有忘记。他们感恩感怀,收集资料和旧物件,打造多种多样的“知青博物馆”,书写那段如歌岁月;他们敞开怀抱,拥抱前来寻找青春记忆的一代人,让知青在“第二故乡”为情怀找到了新的寄托。

原载《上海支部生活》第9期

二十二站林场一连部分上海知青当年的合影

猜你喜欢

北安黑河龙江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到张掖看黑河
黑河来到了张掖
红色文化的“北安现象”
“塞北延安”红色文化建设掠影
九月,我在黑河水边
图读龙江经济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