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呼唤的哲学回响

2018-05-14刘林

奋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哲学

刘林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出的理论阐释使我们能够深切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永恒魅力在于指明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超越前人的理论气质和理论品格。

一、透视思想中的时代性

按照青年马克思的说法,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马克思在1842年《莱茵报》时期批判哲学和现实割裂开来错误观点时所作出的著名论断。早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就已经主张哲学和世界的相互作用。这一论断更加强调了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创造历史的人民,并且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哲学为什么要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引领时代的批判性力量。这无疑昭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开端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原因在于能够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通过再生产、再实践去创造自身发展历史,去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换而言之,哲学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并不是各种各样的“实例的总和”,而是面向人民生活的“时代”和构成人民生活意义的“时代精神”,由于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由此构成了哲学不同内涵形式的时代性表述。毫无疑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理论硬核是基于客观“现实”对厚重“时代”深刻反映与把握,基于对我国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在理论上把握时代精神、在道路上透视时代精神、在制度上规范时代精神、在文化上引导时代精神,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理论自觉。

二、把握实践中的变革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中“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以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区别的两个不同方面,以往哲学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它脱离实践,轻视实践,单纯囿于对现存世界的理解和说明,使得人作为“类”的存在丧失主体性和能动性。而马克思则以资本主义时代统治和支配一切的“资本”为批判对象,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逻辑”的关系,实现了哲学划时代的革命,赋予旧唯物主义以实践的使命和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变革的。因而马克思确认,新哲学的使命和功能不是解释世界而是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地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变革性的灵魂和本质,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40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挑战无往而不胜,一方面关键在于不断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当代中国这些丰富的实践蕴含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关键在于彻底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品格,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仅改变中国,而且影响世界,甚至在悄然地改变世界。

三、遵循发展中的规律性

社会发展问题是任何一种经典理论都需要面对和探索的主题。进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了系统完备的经典论述。随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依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最重要的经济要素,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和资本逻辑运动的规律;列宁对于马克思理论上的重大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资本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无与伦比的典范”,从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可以说,马克思一方面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现实生活体系的唯物辩证把握和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进程的具体历史理解;另一方面从人民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经验事实证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尤其在《序言》中阐述的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同时在《共产党宣言》中预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依据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建构中的基础地位,特别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的意义维度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揭示和定位,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动力找到了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实践,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觉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面对和把握当代生产方式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光辉典范。

四、植根理想中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本质在于马克思毕生把人民关切的时代性问题作为自己的哲学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类的自由、解放为最终归宿。一方面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的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这段关于共产主义的经典表述,本质上批判的是西方资本主义通过“资本逻辑”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人民生活操控和剥削,强调的是共产主义即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使人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这里深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共产主义和“世界历史”的相互关联,共产主义不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这表明,共产主义最终只有在“世界历史中生成”,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恒久追求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所以,共产主义不是某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是世界历史性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换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当代实践,其中所包含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路一带”倡议的提出,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切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人民性的可贵品格,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隋安辉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马克思哲学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