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廓清荀子人性论的千年迷雾

2018-05-14梁涛

雷锋 2018年1期
关键词:善者礼义人性论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部“孔子文化奖”推选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孟学史”首席专家。出版过多部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50余篇文章。

说到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学术界最流行的说法是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但这种看法实际是有问题的。

孟子认为,人性之中至少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是“ 味、 色、 声、 嗅 ”等生理欲望,一方面是“仁、义、礼、智”的道德禀赋,孟子主张应将后者看作真正的性。正是基于此,我将孟子性善论称为“以善为性论”。孟子性善论的核心不在于“人性为什么是善的”,而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为什么要将善性看作是真正的性、以善为性对于我们生命的成长以及发展有何积极的意义。将孟子的性善论理解为“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汉代以后才形成的,并不符合孟子的思想。《孟子》一书只讲“道性善”“言性善”,“道”和“言”是动词,是指宣传、言说关于性善的一种学说和道理,而这种学说和道理是不能用“人性是善的”这样一个命题来概括的,而至少需要三个命题 :人有善性 ;人应当以此善性为性 ;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实现他真正的性。

通 过 孟 子 的 性 善 论,我们发现,一个完整的人性论至少应当包括两方面的 内 容 :一 是 事 实 判 断,即人性包含什么内容?二是价值判断,人应该追求和选择什么?中国人讨论人性问题是要给人生指明一个方向,借人性问题解决人生问题。所以,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内容,才可以称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性论。我们想一下,如果荀子主张“性恶”,那么它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性论吗?显然不是。“性恶”只是对人性做了个事实判断,认为人性中有恶。“性恶论”并不是完整的人性论,把荀子的人性论概括为“性恶”是不准确的。

(一)荀子“性恶论”误读原因

为 什 么 会 有 荀 子 主张“性恶论”的说法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荀子》三十二篇中,有一篇就叫《性恶》,人们由此认为荀子的人性论就是“性恶论”。然而我们都知道,《荀子》的篇名往往只有两个字,用两个字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肯定是不全面的。《性恶》篇开篇第一句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是荀子对于人性一个基本的判断,在全篇中反复出现,共有八次。荀子没有一次是说“人之性恶”,相反都是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关于人性的主张实际有二 :一是说“性恶”,一是说“善伪”或“伪善”。一方面说恶来自性,另一方面又说善来自“伪”,解释人为何有善,这才是荀子对于人性的完整表达,或者说是他完整的思想。

所以,仅仅用性恶概括《性恶》篇的主旨是不全面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可是由于篇名的原因,人们往往只注意前半句、忽略了后半句,这就造成对荀子人性论的误读。

另 一 个 误 读 的 原 因是,“其善者伪”比较费解,曾有学者注意到,荀子不仅谈性恶,也谈善伪,但善伪是什么意思呢?还是不清楚。“伪”的字面意思是虚伪、不真实,若按照字面理解,则“其善者伪”就是善是虚伪的。当然很少有人这样去理解,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蜀学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就是这样理解的,他说按照荀子的说法,桀、纣是本性、性情的流露,而尧、舜反而是虚伪的,所以荀子的看法是不对的。

民国学者中也有人这样理解,但大部分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将“伪”等同于“虚伪”。一般人们是将“伪”理解成“为”,即作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说,人的恶来自于本性,善则是作为的结果。这种解释初看好像说得通,矛盾似乎消除了,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有问题。人的作为有各种形式,最多算是中性的,怎么能必然导致善呢?因此,作为并不能导致善。相反,作为以什么为动机反而决定了作为的结果,出于善的动机可能导致善,出于恶的动机则可能导致恶。所以说用作为来解释善,是说不通的。其实稍稍追问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

但是,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一旦约定俗成,人云亦云,就会以讹传讹,影响后人的理解。

(二)“人之性恶,其善者偽也”

我们来看看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之性,“顺是”就会产生争夺、残贼、淫 乱, 导 致 辞 让、 忠 信、礼义的消亡。这是荀子对人性的基本判断,也是其对性恶的基本理解。关于这点,分歧较少,暂不讨论。我们主要来看“其善者伪也”。关于“伪”,杨倞注 :“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按杨倞的理解,伪就是为,是一种作为,但不是一般的作为,而是圣人、先王教化民众的行为,具体说就是圣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的行为。所以我们的善是来自师长、圣王的教导,这种教导就是伪。这种解释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它是日常经验的,而不是哲学的。从日常经验看,我们的善当然最早都是父母、师长教导的,但如果追问一下,父母、师长的善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就推到了圣人、先王,再推下去就产生了荀学研究中所谓第一个圣王是如何出现的难题。如果说圣人与常人不一样,圣人性善,有独特的禀赋,可以教化大众,引导大众,这样当然可以讲得通。但荀子恰恰不是这样主张的,在荀子看来,圣人与常人的性是一样的,“圣人之同于常人者,性也 ;圣人之异于常人者,伪也”。所以,圣人不是特殊的人,他们在本性上与常人是没有差别的,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伪。这个伪当然不是被动接受教化,而是“起礼义”“制法度”的创造活动。但是圣人为何又能“起礼义”“制法度”呢?按荀子的说法,这就是因为伪。所以伪不仅仅是矫或者教化,还是道德创造活动,是与人的道德主体联系在一起的。

1998 年,我国公布了一批竹简,这就是著名的“郭店竹简”。在竹简当中有一个字 :伪。它是个会意字,或者说会意形声字。庞朴先生较早注意到这个字,他说“‘伪字原作上为下心,它表示一种心态,为的心态或心态的为,它 不 是 行 为 而 是 心 为 ”。也就是说它不只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心态的为。值得注意的是,郭店竹简中也多次出现“为”,但没有心旁。这点裘锡圭先生已经注意到了,他说在郭店竹简中,表示一般“作为”义的“为”字极常见,都不加“心”旁。“伪”显然不是用来表示一般“作为”之义的。

郭店竹简公布后,庞朴先生有个天才的猜测,他说《荀子·正名》篇“‘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句中的‘伪字,本来大概写作‘伪,至少也是理解如‘伪,即心中的有以为……只是由于后来字消失了,抄书者不识‘伪为何物,遂以‘伪代之”。庞朴先生的这个看法非常重要,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字,但却是打开荀子人性论之谜的一把钥匙。荀子“其善者伪”的“伪”确实应当从“伪”去理解。首先,荀子明确将“伪”定义为“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这个伪当然不是一般的作为,而是心的思虑活动及其行为,是心为而不是行为。其次,在《荀子》一书中,“伪”用作“诈伪”,是负面的,需要禁绝的,与荀子正面主张的伪是根本对立的。所以荀子不可能用同一个字去表达两个相反的概念,既表示虚伪、诈伪,又表示“其善者伪”。合理的解释是,两个概念是用不同的字来表示的,用“伪”表示虚伪、诈伪,用“ ”表示心经过思虑后做出的选择、行为。这不仅于文字有据,也符合荀子“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的定义。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理解为 :人的性是恶的,善则来自心的思虑及行为。简而言之,荀子的人性论便可称为“性恶、心善”说。

(三)荀子 “性恶、心善”说

荀子的心首先是道德直觉心,在荀子看来,心好治恶乱,好善恶恶,具有道德判断力,这是心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荀子对于心的一个重要规定。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凭借着这种心,人类才走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而导致的“偏险悖乱”,走向由礼义法度之“正理平治”。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在哪里?荀子说“辨”也,即辨别是非善恶,也就是辨“礼义、辞让、忠信”之是,辨“污漫、争夺、贪利”之非,这显然是心的作用和能力。这种“辨”是人的族类规定性,是“人之所为人为者”,所以应该是与生俱来的。

大 家 可 能 会 有 疑 问,孟子的心和荀子的心有区别吗?

当然是有区别的,孟子的心是有具体内容的,具有善端,所以是四端之心,可以由内而外表现出善的行为,故我称为“实心”。荀子的心虽然有道德 判 断 和 直 觉, 但 没 有内容,我称之为“虚心”。荀子所谓人有辨,更像是语言的能力,人生而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但并不意 味 人 一 生 下 来 就 会 说话,人真正掌握语言,具有表达能力,还需要经历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虽然从根源上讲,语言是人的创造,是心的产物,但语言并不是从心“扩而充之”的,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创造发明的,经过千千万万的人的共同努力,是千千万万个心灵探索、尝试的結果,是自生、自发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结果。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杰出人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规定了以后语言的发展方向,但归根结底,语言的产生是由于人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还需在后天的实践中得以实现而已。对于荀子的“辨”也应当这样去理解。明白了这一点,荀子研究中所谓的“第一个圣人如何制作礼义”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如果说荀子通过“性恶”揭示了人性中的一股逆 流 的 话, 那 么 又 通 过“心”发现了人生的一座灯塔,引领人生的航船逆流而上,抵达善之彼岸。

所以荀子的“性恶、心善”说实际揭示了人生中的两种力量,一种是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堕失的力量,一种则是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由于荀子主张性恶、心善,一方面性有 恶 端 可 以 为 恶, 另 一方 面 心 好 善、 知 善、 为善,二者形成一种张力关系。因此当人们“从人之性,顺人之情”滑向恶时,由于心好治恶乱、好善恶恶开始发挥作用,“欲为善”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荀子提出“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这就好比,学生都是希望有好的成绩,当考试失误,成绩不理想时,必然会促使其发愤为学 ;相反,当成绩较为优异时,反而会有所满足,不思进取。

猜你喜欢

善者礼义人性论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 第11章 良知未泯
麟溪水长流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论语》节选
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