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视阈下的领导核心建设研究
2018-05-14吴小雪
吴小雪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核心地位正式写入党章总纲,用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了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些重大政治决定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郑重选择,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5年来执政业绩的充分肯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领导能力和领袖魅力的充分认可,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深入研究领导核心形成的学理支撑和实践土壤,探讨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重大意义和现实路径无疑应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视阈下“领导核心”的丰富内涵
“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最早认识到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加强对工人运动和工人群众组织的领导。“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指出:“本协会设立的目的,是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全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马克思特别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统一。他指出:“同盟的统一,特别是中央委员会的统一,是党的利益所在,应该高于一切,绝不应破坏、而只应想方设法去维护它。”恩格斯进一步提出在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必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问题。他强调:“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在其著名的《论权威》一文中,恩格斯论述了“权威”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他说:“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他从个体孤立活动被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社会发展趋势出发,举例论证了权威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最能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机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在长期的建党活动和领导执政党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领导核心的思想。首先,列宁高度重视革命团体和革命领袖的作用。在领导俄国革命初期,列宁从革命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俄国普通群众觉悟程度不高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他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领导职务而称之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他还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他主张:“要组建和依靠职业革命家组织,形成一个有修养、有才干、有经验和经过考验的固定的领导核心,以保证党‘高度的团结、巩固、稳定。”在此基础上,列宁还特别强调了革命领袖的不可替代性。他说:“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其次,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他强调:只有按照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党才是一个“真正钢铁般的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不可战胜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与此同时,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过程中,特别是成为执政党后,列宁还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注重维护党的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和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注重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并在晚年更加关心党的监督制度,主张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职权,以便有效地监督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第三,列宁高度重视党中央的权威,强调党的政治行动必须一致。他指出:“共产党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近似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成为拥有广泛的权力、得到党员普遍信任的权威性机构,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他坚决反对派别活动。强调“必须使一切觉悟的工人都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派别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因为即令个别集团的代表人物满心想要保持党的统一,派别活动事实上也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使混进执政党内来的敌人不断加紧活动来加深党的分裂,并利用这种分裂来达到反革命的目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集大成者,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继续丰富了领导核心理论的内涵。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总结抗战以来经验教训提出“四个服从”的鲜明要求。为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确立了正确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建国以后,他多次强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邓小平结合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自身经历,对领导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一是“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二是全党都要注意树立和维护领导集体和集体中的核心。“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他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三是关键在领导核心。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他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四是中央要有权威。1988年,邓小平在谈到如何做好改革工作时强调:“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對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这话讲了几年了。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
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视阈下,领导核心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梳理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领导核心的丰富内涵。
一是层次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领导核心的论述中,至少包含了层层递进的三个层次。首先从党内与党外互动关系看,共产党在所有团体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其次从党内看,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经选举产生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即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党中央,是全党的核心,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行使着党和国家最重大事务的决策权;最后在一些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在应对重大时代考验、完成重大时代命题的过程中,党还会推选出在党内具有灵魂性作用的核心人物,将其确定为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比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
二是权威性。权威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统治,威慑;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共产党发端于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种专政即政治上的统治和威慑,共产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并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取得原初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后这种权威性逐渐转向靠不断提高执政绩效来维持。在共产党内部,民主选举出的党的最高领导层,即我们通常广义上所说的领导核心处于党和国家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因此具有不容置疑的法理型权威(或制度型权威)。与此同时,通过对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领导核心人物的个体考察,可以发现作为领导核心的政党领袖还有着鲜明的人格魅力权威。“伟大革命导师”“伟大领袖毛主席”“小平您好”,这些称谓或口号传递的是人民群众对领袖的尊敬和爱戴,也是支撑其领导核心地位的民心民意基础。共产党领导核心的权威特别是成为执政党后,更多来自于其科学领导的先进性权威。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合理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这种不断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科学领导支撑了中国共产党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地位。
三是引领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和最积极的”部分,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先锋队一成立就冲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前面,引领着他们的斗争。这种引领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思想的引领性。共产党人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体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以此指导制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二是方向的引领性。选择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关系到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命运。正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选择并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近代中国才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邓小平评价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正是因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人民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因为之后的每一代共产党人牢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中国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阔步前行,行稳致远。三是目标的引领性。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就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即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共产党总是能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绘就发展蓝图,并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接力把目标变为现实。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视阈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语境和历史传统中,领导核心具有广义和狭义,抑或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广义的视角看,共产党及其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组织原则,具有普遍性。从狭义上看,政党领袖的核心地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只有那些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带领党和国家实现重大历史跨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的卓越领袖才称核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领袖核心也成为研究中国政治特别是政党政治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确立是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97年的发展历程中,党的领袖人物的造就和产生,从来都是历史的选择、事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深厚的实践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五年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中国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党和人民又一次选择和跟随了习近平这个全党核心。
(一)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孕育催生伟大人物
自古以来,世界大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领袖人物辈出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多极化趋势全面深入推进,大国关系重组空前复杂,国际矛盾斗争空前尖锐,国际秩序重构推陈出新。与此同时全世界经济面临危机,并陷入持續低迷。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危机、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网络信息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凸起。为摆脱危机,世界主要战略力量都在努力调整内外政策,瞄准未来多极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积极抢占先机和累积优势。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和平与发展长期作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新一轮的世界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较量的传统竞争,而是各个国家执政党领导能力和治理能力的博弈,是各国领袖人物政治智慧、战略格局和历史担当的较量。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然成为不争的大国,这个大块头每走一步、每动一下都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在世界格局新一轮变革调整中,中国是被动卷入还是主动参与,如何参与都需要一位拥有非凡政治勇气、丰富政治智慧、高超政治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来运筹谋划。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阶段新特点新任务呼唤伟大领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探索人类崭新社会发展道路的一场伟大实践。这条道路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探索性、创造性、独特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接力奋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40年高速发展,在创造辉煌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使得以速度为指挥棒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进入了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急剧增大;在政治发展方面,民众政治意识普遍增强,对发展民主法治的呼声愈加强烈;在文化建设方面,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渗透很广,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信仰缺失、精神迷失成为我们摆脱物质贫困后,面临的新的“精神贫困”;在社会建设方面,巨大的贫富差距,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和渲染下,不断挑动着国人的敏感神经,销蚀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普遍性物质红利。不断增加的群体性事件,不断曝光的不同阶层群体间矛盾纠纷,严重撕裂着社会情绪,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叩问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对自然界的过往胜利,正在不断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党的建设方面,信仰信念缺失、党内风气不正、腐败现象蔓延、党员脱离群众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应对这些矛盾、风险、挑战,迫切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迫切需要一位聪明睿智的伟大统帅。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积聚了深厚的民心民意基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判断执政合法性的试金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抓住民心民意民愿这个党执政的根基和血脉,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党奋斗目标,并以此为圆心,不断拓展施政半径,画出了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最大同心圆。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这种历史性变革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国防、外交等方方面面,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作为这种历史性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每一个中国人都深刻地感知着这种变化,5年来,人民看到了党中央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猛药去疴、重拳治腐的自我革新;看到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精心打造“一带一路”发展新引擎的理念创新;看到了精准扶贫脱贫、狠抓生态治理、攻克民生领域难啃硬骨头的政绩出新。在对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发展变化切身感知中,在对中外治乱之状的鲜明对比中,在对中国国际地位今昔巨变的历史感慨中,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涌动着绵绵的历史情愫,激荡着深深的民族自豪,洋溢着满满的发展自信。这种自豪与自信集中体现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和自觉追随。一声声“习大大”的亲切呼唤,传递的正是普通群众对党的最高领袖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认可,这源源不竭的民意溪流汇成了托举中国共产党执政方舟,托举主宰沉浮之时代舵手的广阔海洋。
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领导核心地位的路径思考
“今天的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全面向前推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将进入最重要的攻坚期。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迫切需要一个坚强有力、开拓进取、务实担当的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拥护和维护这个核心,同心同德、共襄伟业。
(一)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领导核心地位的根本前提是毫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权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真心认同是行动上自觉跟随的前提。中国共产党97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党的权威、党中央的权威、党的领导核心的权威首要的就体现在对中国发展方向、道路、战略问题的正确思考和科学谋划上,体现在党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指导思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高度概括了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核心地位,首要的就体现在不折不扣地学习领会这一科学指导思想的精神要义、思想精髓和实践要求上,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对这一思想权威的政治拥护、理论认同和行动跟随。一是要开展广泛深入、形式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筑牢广大党员干部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根基,真正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要求转化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行为规范。二是要切实抓好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三是要完善学习考核激勵机制,强化述学、评学、考学措施,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衡量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四是要推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要求,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具体实践,特别要注重考核干部在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补短板、强弱项重点任务方面的作为和效果。
(二)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领导核心地位,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维护权威、令行禁止的体制机制
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影响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全党最大的政治规矩立起来,确保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政治权威,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领导核心的职位权威,我们已经用党的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核心地位,全党必须无条件地自觉地维护这一职位权威,对任何妄图挑战或损害这一权威的言行必须给予坚决反击;二是要建立一个团结统一高效的中央政治局。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责任,但首先是中央领导层的政治责任。就像一颗洋葱,只有中心一层抱得紧紧的,外围才能一层一层聚拢起来。因此,中央政治局必须带头树立“四个意识”,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要求开展工作,以上率下,形成示范;三是要科学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地方和部门的权威来自于党中央权威,地方和部门的工作都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在地方和部门工作的同志都是党派去工作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自成一体的权力。党的地方委员会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的要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组织决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任何地方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党的基层组织必须突出政治功能,建设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畅通党的政策和主张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四是要强化监督和问责制度,传导压力促进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特别要用好巡视利剑,聚焦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问题发力,重点检查贯彻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情况,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情况,强化问责、追责,形成持续震慑,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的干部“四个意识”;五是要不断完善党内民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拓宽党内重大问题征求意见的范围和渠道,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要深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总之就是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自下而上地拓展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民意基础。
(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领导核心地位,要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还必须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方方面面的实践行动上。一是要培育崇高政治理想、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二是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党员干部尊崇党章,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遵守政治纪律开列的必须为的“责任清单”和不可为的“负面清单”,牢记“五个必须”,严防“七个有之”,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三是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尤其要着力增强党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着眼于增强“四个意识”,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坚决防止和克服忽视政治、淡化政治、削弱政治的倾向。四是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一手抓坚定不移反腐败,清除污染源,特别要注意清除政治问题与腐败问题相互交织的政治隐患。一手抓改革,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五是要培育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充分发扬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格的纪律、高度的团结等在97年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特政党政治文化,坚决抵制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不良政治文化,形成全党一致遵守的政治价值观。六是要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引导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定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加强政治历练,不断提高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总之就是要通过系统性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立起广大党员干部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的充分信赖、政治上的坚决拥护、组织上的自觉服从、情感上的深刻认同、行动上的坚定跟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刘淑滨liushubi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