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2018-05-14马龙涛
马龙涛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新的全面部署,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从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视角,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意义重大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指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战略任务和铸基工程,如何使这一工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和时代命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立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华精髓,深入挖掘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强大支撑;更要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有利于提振学生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傳承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素养内化于道德修养的精神上、外化于教育教学的行动中,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对于传承文化基因和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原有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思维方式受到冲击侵蚀,中小学教师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素养制约、职前教育内容缺失、职后培训力度薄弱、中小学校缺乏文化建设理念等问题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亟待破解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更加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血液、铸入灵魂,从而铸就学生精神高地,使广大师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践行者、弘扬者、阐释者。
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培育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支点。中小学教师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助推社会发展、传播文明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建议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激活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扎根于心中。
全面提升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设中小学教师学习型工作室。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小学教师崇德修身的重要依据。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系,牢固树立以学习促发展的理念,从落实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终身追求。创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工作室,以学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开展以语言文字、书法、文化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习,如创建德育工作室、语文学科工作室、历史学科工作室、美术学科工作室、音乐学科工作室、体育学科工作室等,深入挖掘学科内容,结合学科特点重点阐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既要有理论研究又要有专业素养研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序推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二是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体系。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以中小学教师书法、国画、诵读经典古诗文、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采取“送出去、请回来、网上学”的培训策略。“送出去”,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能力;“请回来”,聘请省内外知名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网上学”,利用“互联网+”等方式组织教师线上线下学习。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与课程,纳入培训学分考核标准,健康、有效、持续地推动教师成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骨干队伍。遴选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训者培训,以期培训者队伍尽快掌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传统教育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三是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科教研,整合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内容。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教学相关内容;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协调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编撰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增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多元支撑。一是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激活中小学教师最深层的学习热情,尊重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的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审视和鉴赏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通过校园宣传板、板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资源共享的宣传教育体系,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拓展中小学教师学习实践活动形式。举办高雅艺术、书法、国画、诗词等一系列推广活动,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书画名家进学校”“体育明星进校园”等工作,聘请书法、国画、文学、体育等名家进校园,搭建起文化名人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使广大教师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使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增强专业素养,服务于广大在校学生。三是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督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提升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管理和监督,把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列为教学常规视导、督导评估、特色学校创建等重要评估指标。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师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促进教师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学习活动,保证全体教师均能以“知行合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学生作表率,成为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影响学生,使教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基因的弘扬者、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