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

2018-05-14黄森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8年14期
关键词:转移城镇化农村

黄森

摘 要:传统城镇化与当今经济发展的情况格格不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城镇化与人口转移互补关系等因素,决定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当前大量农村劳动力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这种转移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面临户籍制度限制和自身水平不高等困境。本文借鉴国外二元经济模型的相关理论的分析,进而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做出一定的解释,从转移途径角度,合理调整农村劳动力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劳动力可以解释为工作在城市,户籍为农村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选择发展沿海地区,以先富带动后富,大量被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寻找工作,也就是经常所说的农民工。有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是中国最为壮观的人口迁徙,尤其是每逢春节期间的春运,往返于城市和乡村的劳动力数量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这样规模的劳动力流动,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为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城市的快速发展让农村劳动力可以拥有生存和致富的机遇,农村劳动力群体也一直在用辛勤的劳动和艰苦的奋斗来对社会做出回馈,促进经济的发展。

1.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大型城市的人口在不断增加,这对城市的稳定会造成潜在的威胁,并且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进而造成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对城镇化质量的发展进行重视,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对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进行进一步的推进,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很好地融入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当中。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的总人口数的增长率是在下降,但是总人口数依然在不断地增加,而乡村的人口数和所占的比重是在逐渐下降的。考虑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非常庞大,以及劳动力流动的持续性和主动性,每年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情况,能够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进行一定的说明。

从2005到2016年,城镇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乡村的人口比重在不断降低,表明有源源不断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镇,在未来依然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样庞大的劳动力可以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如此多的劳动力对城市化也是巨大的负担,我们要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乡发展平衡的城镇化。

2.农民工和新世纪农民工数量扩大

由于现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增长速度,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很难在城市取得属于自己的户籍。从20世纪 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了 27747 万人,其中16884万人是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农民工从业仍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而且农村劳动力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从事制造业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困境分析

发展经济学理论能够对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进行流动的动力问题做出解释,但不能解释我国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化出现矛盾的本源问题。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劳动力生产率和收入的差距,会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做出一定的引导,一旦这样的差距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市民的变迁产生一定的阻碍。站在农村劳动力并且是以纯粹的理性经济学人的视角,对农村劳动力从城乡之间的流动,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生产变迁的过程,对他们成为城市市民的社会成本的能力与意愿做出相应的分析,进而能对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化的矛盾做出客观判断。在中国实际经济结构中,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来自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主要是流向沿海和中部的发达城市,作为经济中的劳动力生产要素要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投入,因此,城乡之间的差距、区域之间的差距、生产要素收益的差距进行相互叠加,产生叠加的影响,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和“劳动力”两种身份之间的受益和损失处于并存状态。

1.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在扩大

根据国家发布的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3.82亿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其中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了3/4,占据了绝对的比重。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和企业建設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并且增加了对劳动力的吸收,但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大量的土地和耕地被占用,并且由于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在逐渐提高,不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在田间工作。这些因素导致单位面积所需劳动力的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并流向城市。

可以说农业劳动者之所以选择进入城市,主要是由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影响,但是这样的情况也反映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人均国民收入接近农村居民纯收入的3倍,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加,显示出国民收入严重倾斜到城镇。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很难承担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比如房价的爆发性增长构成了农村劳动力留在城市的最大成本,还有外来人口子女的户籍问题所带来的入学问题。现实的情况与城镇的居民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难以追赶城市发展节奏,他们与城市化的矛盾也就日益凸显。

2.区域不平衡

中西部和沿海地区、乡村和大型城市之间的区域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不稳定流动,不能够做到充分融入城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是要就业,追求的是大城市存在的大量就业机会和对未来高工资的憧憬,以及想要有能力留在大型城市居住,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经济实力强的城市推行的城镇化是进行大量的投资来发展城市经济,开展大规模的建设,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很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来到大型城镇寻找工作,导致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大部分的外出农村劳动力选择到沿海和中西部一线城市寻找工作,后果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根据相关数据,全国外出农村劳动力在逐年的增加,显示出有源源不断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乡村到城镇务工。在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东部地区的外出农村劳动力选择跨省流动较少,中部和西部地区选择跨省流动的较多,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有接近50%的农村的劳动力选择了去省外工作,西部也有超过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流向省外,可以看出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劳动力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会选择来到东部沿海的一线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3.户籍制度限制

政策中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化的门槛,我国城市的福利水平和公共服务是受到城市户籍制度的限制的,并且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的资金投入,导致城乡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以及公共服务项目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即使,最近的几年,我国已有超过20 个省份实施城乡统一登记的居民户口制度,可是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并未出现根本上的改变。

三、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农村劳动力融合

1.缩小城乡差距

大型城市对农村劳动力来说具有天然吸引力, 但是大型城市也有自己的人口负担极限,所以新型城镇化应该着重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以及乡村,吸引本地农村劳动力选择在家乡工作或者选择在离家乡近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工作,这样就会使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减小,而且可以为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城市化和发展做出贡献,并且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改善区域不平衡

当前我国中西部之间,以及沿海和内陆之间的差距十分大,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去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寻找工作,因为那些大型城市,有许多的公司,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城市之间的差距大,新型城镇化要做到的就是着力拉动中西部中小型城镇的发展,进而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和均衡的流动,为一些缺少劳动力的城市注入能量。

3.消除户籍带来的不平等

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然后与城市和城市化进行融合,在不同层级和不同区域的政府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成本与收益结构,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融合面临着不相容的现实困境,所以当下,一是对于农民工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进行不断提高。二是对户籍制度推进改革,维护人民的权益,对于户籍制度中存在的二元制度要进行合理改革,大型城市可以對农村劳动力在一些领域与市民进行同等权力推动,中型城市要积极响应和放开,小型城市、县城等更应该做到完全放开。三是对于任何不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教育制度、福利制度进行合理地修改,逐步对农村劳动力与新型城市化融合的宏观制度环境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贾康,刘 薇.以“一元化”公共财政支持“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国财政,2013(10).

2.邓智团,但涛波.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中国农村经济,2005(8).

3.王道勇.质量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制度创新.中国国情国力,2013(8).

4.笱丰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科技经济市场,2013(5).

(责任编辑:兰卡)

猜你喜欢

转移城镇化农村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