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018-05-14王艳蓉
王艳蓉
[摘 要] 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从教师层面分析、探讨如何培养中职生自我效能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关 键 词] 自我效能感;中职生;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258-01
中职生由于入学要求比较低,普遍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数学学习中,多种原因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缺乏兴趣。这样的学习状况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不断地研究创新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更加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二、中职生自我效能感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经常性的失败
中职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加上基础较差,听课经常处于听不懂、不想听的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上课时偷着玩手机或者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课后作业也是拖拖拉拉、不能按时、独立地完成,学习上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就像天阴拖稻草越拖越重,成绩越来越差,学习的挫败感越来越强,自我效能感也越来越低。
(二)替代性经验的影响
替代性经验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对自己从事同样行为结果的预期。当中职生观察到同伴能够获得成功时,就会主观地认为自己一样可以获得成功,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自我效能感则会降低。
教师在课上回答问题、板演通常都是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完成,当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自己和他们不是一个层次,没有可比性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降低。
(三)自我认识不足
成绩差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低,对自己的潜能认识不足。总是认为中职生就应该是学习不好的,他们从内心里认为自己就是“差生”,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比较笨,学习能力比较差,而不是自己不努力,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会很消极,听之任之,觉得自己没法完成,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
(四)外在环境的影响
中职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学习,甚至惧怕学习,加上社会上有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偏见,认为上职校没有用处。因此,不少中职生受到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学习动力,觉得自己在职业学校读书没有前途,认为自己不会有多大的出息,这些都容易导致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师的评价与鼓励存在问题
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巨大喜悦,还能收获到学生的尊重,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则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在教學中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和教师高高在上的师生交往的方式,不但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形成了紧张的课堂气氛,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和焦虑,使学生害怕教师的提问,更不敢轻易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进行教学互动,教学效率低下。长此以往,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与学生互动,课上教师可以面带微笑,及时的目光交流,点头的肯定,语言的鼓励、赞扬,以及对话、讨论等多种方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
(二)创设多种机会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1)捕捉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验成功;(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建立以过程为主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中职生由于入学门槛低,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要区别对待,不能仅仅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教学各个环节的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重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结合平时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复习、作业情况等。
中职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成绩、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评价标准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刘凤华.略论激发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J].现代交际,2016(5).
[2]胡兰英.试论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因素[J].中国成人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