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进口贸易财务管理价值
2018-05-14王丹毓
王丹毓
摘 要:国际贸易被认为是门槛低而高风险的行业。对于出口商来说,有因贸易对象信用或财务问题,导致发货后收不到货款的风险;对于进口商来说,有付款的风险、贸易对象及自身资金链危机的风险。管控风险一直是贸易企业特别重视的问题。财务管理侧重于运用数据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辅助贸易企业准确定性风险以及采取有效风险管理对策的重要一环,因此,本研究对中小贸易企业重视完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进口商;财务管理;风险;内部控制
一、理论概述
从风险管理历史演进看,传统风险管理存在明显的应用局限,其研究纯粹风险,提倡采取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的方法,对风险控制有效研究不足。20世纪80年,风险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体系,提出“通过会计控制和整体控制”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问题,先后有几位突出的理论研究贡献者。
1957年,Grady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综合了计划与协调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用来预防计划的遗漏和操作中错误带来的巨大损失,可以检查企业管理决策中会计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1976年,Scott认为:内部控制应当被看成企业经营和管理环境的函数,实际行动而不是态度是环境中重要因素,因此,内部控制强调管理本性。其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0年,Willis认为:企业的内控报告加深投资者对企业的全面了解,强化了投资者对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的信任,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应用到贸易领域,即在贸易对象双方财务管理上反映企业的内控能力,其主要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的发展,为企业通过内部会计管理风险提供了依据。以外贸型企业为例,不仅注重管理好企业自身的财务,也通过会计核算分析贸易对象的财务状况和企业价值。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首先开始重视理论的应用,出台了多个会计内控文件和公告,对于各行业的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指导。
二、企业进口流程和常见问题
当前,国内外多数贸易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SCM),其是在全球贸易体系下,进出口企业在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就进口贸易来说,进口企业自身、国外供货商和国内经销商三个主要当事人,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资金实力、货物需求、仓储、管理等,建立起一套SCM系统,按照事前、事中、事后进行贸易全程管理。
1.事前评估
事前评估,是出于风险预防目的而对其进行考察和筛选,重点是从供货商信用、企业实力、财务状况、货物等方面评估其综合实力,以避免与风险等级低的供货商签订贸易采购合同。事前评估主要是资信调查工作,第一步是根据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如企业资料、信用报告、财务报表、业务数据、口碑等,发现可能的风险点;第二步,进行风险评级,根据风险等级不同决定采购程序和付款方式;第三步,计算风险发生概率和估计分布情况;第四步,制定风险控制方案。
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即进口企业对贸易全过程的控制,按照付款和收货两个重要事项进行动态管理。贸易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容易受到市场价波动的影响。在价格大涨时,供货商可能会因原定售价过低采用“惜售”策略而撕毁合同;在价格大跌时,一方面进口商容易停购来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供货商有可能停止供货,囤积货物待价格上涨获得更多盈利。总之,市场上价格剧烈波动,导致贸易当事人信用状况恶化,因此,监控贸易对象的信用变化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价格剧烈波动,导致贸易当事人财务状况恶化,尤其是在大规模金融危机时期,例如供货商宣布破产,进口商预付的货款难以收回。
3.事后管理
事后控制,也可以被称为事后补救机制,一般是在风险产生后的控制方法,减小风险损失、分散风险负面影响是常用的管理方法。一方面针对国外供货商,另一方面针对下游的经销商。第一,针对供货商主要集中在收货、验货、付清余款环节。在收货阶段,例如供货商船运到达的货物不符合中国进口政策規定,导致不能通过海关检验,需要调查造成损失的责任由谁来负。在验货阶段,例如供货商的货品不合格,与采购合同规定不符;货品的数量与合同规定不符;货物延期到达等,涉及到贸易赔偿和损失计算问题。第二,针对下游经销商的事后管理,涉及最多的是合同纠纷和债务纠纷。按照现代贸易供应链管理的特征,进口商与经销商在采购之前已经签订有效供货合同,当进口商在货物进口环节由于发生风险,造成对经销商断货,就发生了合同违约,需要赔付经销商的损失;当货物价格大涨或大跌时期,经销商的销售受到市场冲击而萎缩,经销商撕毁原供货合同,即经销商合同违约,需要赔付进口商的损失。中国近年来大部分商品领域已经形成买方市场,供货商采取赊账的方式供货属常见现象,由于市场疲软、企业经营困难等原因导致经销商拖欠货款或经销商倒闭无法偿还货款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的作用及应用不足
现代企业面临两大关键性经营风险,一是市场行情不好,产品不畅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人员工资不能发,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都还不上;二是企业受到坏账、烂账等影响,资金不能及时回笼,企业资本利用率低,又因融资渠道狭窄,出现短期财务困难。不管是那种财务困难最终都以信用违约的方式爆发。因此,贸易企业普遍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重点是对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
1.资信调查
资信调查的对象是供货商和经销商。调查内容分为资质和信用两方面。信用调查的基本方法是通过企业信用系统,查看贸易对象的信用等级。另外,还需考量贸易对象的合同履约率,即将历史上履行合同次数与合同签订次数进行对比,计算出合同履约率和合同违约率。进口商在重视信用调查的同时,更要重视资质调查,首先,一般来说,资质好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风险相对较低,这类企业更看重企业信用、企业形象和在行业内的口碑,所以资质调查要分析供货商和分销商的企业基本情况,如注册资本、股东结构、法人、企业管理模式和市场地位等。第二,在通常情况下,经营正常的企业信用更优良、总资产庞大、流动资金充足、负债率低、盈利能力强,在经营中出现财务紧张的可能性小,合同履约率高。进口商的财务部门在资质调查中发挥着对贸易对象的财务数据收集和估算,对于做出准确的资信调查十分重要,关系到建立贸易关系后风险的发生率。不足在于:进口商的财务部门对供货商和经销商详细资料和关键信息的获取不充分。
2.货款支付
贸易中,电汇(T/T)、信汇(M/T)或D/P等结算方式,是常见的顺汇支付方式,费用较低、方便快捷,但风险相对大,对供货商的资信要求高。T/T有可能发生“付款后,不发货”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先对贸易对象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所在国政治、法律和外汇管制等情况,然后才能决定采取哪种付款方式。M/T由于收款周期长,安全性低,不利于查询等缺陷,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是濒临淘汰的贸易支付方式。D/P即付款交单,按行业规定贸易当事人都遵循国际商会的URC522,来处理即期D/P或远期D/P业务。D/P支付方式由供货商通过单据的控制来控制货物,选择这种支付方式时,财务人员可以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对防范政府风险十分关键。此外,财务管理也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作用。不足在于:小企业对电汇采用较多,财务管理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效率较低,有时不能准确对接。
3.资金链管理
企业资金链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在宏观经济萧条期,市场风险普遍较大,进口商自身和贸易对象都有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突出的表现是:企业运营资金短缺,外债无法及时收回,融资途径不畅通,企业短期或中长期缺少资金支持,因此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资金链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一方面是计算经营成本,包括企业常用开支、进口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另一方面,致力于整理应收债务和落实企业融资,保证本企业的资金链供应充足和稳定。此外,财务管理有责任关注供货商、经销商的资金链变动情况,在贸易对象出现资金链出现问题之前,提醒企业管理部门作出相应对策,能够减小企业的经济损失。不足在于:财务管理非常重视本企业的资金链情况,对贸易对象的资金情况不清楚。
四、优化措施
1.应用互联网及其他查询系统
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代,财务管理在辅助资信调查时,利用互联网查询系统和WTO惯用登记制查询具有可行性。对于供货商和经销商提供的资信材料,财务部门采用数据分析、信息核实等方法,辨别供货商提供资信材料的真伪。
2.财务管理与采购系统对接
信用证(L/C)业务是一种国际结算方式,是典型的逆汇。有合作的商业银行参与信用担保,一般是风险较小。在这种付款方式下,财务部门需要考察合同付款条款部分的费用情况和对方合作银行的实力。并且采购系统的人员紧密合作,做好签订合同后付定金,收货后付余款的工作。财务管理为采购提供支持和保障。
3.做好贸易对象企业价值分析
KMV模型KMV公司根据期权定价理论开发出来的管理工具,侧重风险量化管理,依据期权定价理论,运用预期违约频率EDF工具,参考企业市场价值研究合作商的违约概率。财务人员经过对贸易对象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等分析之后,得出其市场价值和负债的变化情况,当负债率攀升时,其市场价值就在下降,风险因素越来越高,财务部门须上报企业决策部门采取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闳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中国市场,2017(12).
2.黄进猛.中小企业担保项目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华北电力大学,2008.
(責任编辑:刘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