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心理学引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探微
2018-05-14陆阿丽
陆阿丽
[摘 要]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总结分析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发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问题被大部分人消极对待。这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一部分教育功能,与此同时,容易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不利于形成一个完善、完备、良好的心理教育体系。然而心理学近几年的出现有利于缓解这一现象。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242-01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是积极向上地应对生活中的事物,真正关注到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和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这个角度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地位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引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角度探析研究。
一、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指近几年来心理学领域一种比较新型的理念,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学研究有三个领域,第一个是治疗心理疾病,第二个是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第三个是对一小部分天才儿童的生长过程进行识别和不断训练。大部分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消极心理的层面的帮助,过于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这不利于心理学的领域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心理学对于人们的积极层面的帮助。所以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在心理学界具有重要意义,获得了非常迅速的推广。心理学不仅仅是要解决人们心理上的问题,也要把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心理的积极层面上,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探索人类的潜力,致力于让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自我肯定,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希望。
二、高职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自卑心理
很多高职生都是高考失利者,当今社会的趋势是追求本科学历,很多人都对专科学历抱有偏见,使高职生认为读高职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一大部分高职生会因为自己高考落榜而产生自我否定和不满懈怠的消极情绪,所以才会在高职院校学习中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
(二)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容易产生厌烦情感
高职生容易出现上课迟到、无故旷课等情况,更有严重者会出现退学的情况。在高职院校中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一些高职生没有适应这种环境上的转变,还在坚持初中阶段教师监督的学习方式;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基础较弱,本身学业基础较差,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无法有效吸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高职生在选择专业时比较盲目,报考志愿时都是在家长的决策下或是自己随意盲目挑选的,在高职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对所学专业根本不感兴趣,造成学习动机匮乏,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生活满意度低
大部分高职院校硬件条件较薄弱一些,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上不如本科院校,使本来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的高职生对现状产生落差。
(四)自控力差
现如今,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高职生面对的诱惑多种多样,容易造成高职生拖沓、情感封闭和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五)价值观的不完善
現如今高职生思想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现实实际情况的思考,个人能力欠缺导致容易产生愤世嫉俗和逆反心理。
三、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发高职生自身潜力
各高职院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去认识和评价高职学生,发掘高职生的自身潜力和优势,帮助高职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并且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和个性人格发展。
(二)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行为模式
心理结构有三个最重要的系统分别是: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决定理解事情的方式,比如悲观主义者对待世界的态度就会比较消极负面。
高职教育一定要加强对高职生认知的积极性、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不仅要使高职生在认知方面承认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也要使其了解到每个人的天赋和智力水平参差不齐。要帮助高职生了解他们的现实现状,分析优劣势,从而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积极心理学的重点是幸福感,所以要在情感上对高职生更加注重美感、幸福感的培养,帮助他们寻找人生的意义,开发情绪智力等,培养高职生自己对情绪进行正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的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及不同情绪对观念和行为的支持和理解,最终目的是帮助高职生树立科学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在个人品质方面,要使高职生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和未来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障碍,培养即使遇到艰难险阻和挫折,也能学会理性面对并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张锦.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明日风尚,2017(5).
[2]冯梅.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模式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70-72.
[3]李娟娟.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智富时代,2016(11):93.
[4]钟平.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6(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