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分项建设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2018-05-14袁彬
袁彬
摘 要:本文针对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给财务工作带来的挑战,强调坚定科学理财方向,建立分项财务管理体系,大力加强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动财务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高效运行,实现医院全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分项建设;综合评价;财务管理
目前,随着新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使得公立医院发展到新的历史地位,挑战和机遇并存。同时也给财务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对此,应当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适合现阶段医院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分项财务管理体系,大力加强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动财务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高效运行,实现医院全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好分项预算管理体系建设
以预算执行情况考评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往往会出现多个利益中心,容易淡化预算绩效意识,难以摆脱财务部门与职能部门在预算经费指标上相互博弈的局面,降低了业务流程运行处理的效率,使得预算目标的存在价值无法真正体现出来。因此,构建一个投入与产出、过程与结果、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新型预算管理体系是优化财力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前提,通过改革预算编制形式、方法和内容,强化预算监督职能,逐步建立起以“论证—预算—执行—考评”为流程,投资有论证、过程有监督、结果有考评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益。
1.夯实预算管理基础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由医院主要领导挂帅的预算管理组织,以“财务部门管理为主、职能部门管理为辅”的适度分权型财权结构,强化医院领导集中統管财务工作的力度,确保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按照程序决策。其次,梳理完善预算管理相关法规制度,确保预算执行有法可依、覆盖全面,增强财务法规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规范拨款程序、方式和方法,确定医院预算监督的范围。第三,改进和完善医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为医院预算机制的运行及时、有效提供信息。在现行预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医院预算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和完善预算数据库,对已执行的财务预算,按照经费性质分年度指标数、预算安排项目及其金额等以统一的格式及时录入并登记造册,以备查阅。
2.目标导向预算执行
一是用成果引导标准落实。围绕经费保障目标,建立集经费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标准体系,采取开支标准全额包干、消耗性经费标准限额包干、供应实物资产定额包干等形式,实行经费全包干责任制管理,把医院总体规划目标、预算绩效目标等管理标准作为预算考证和责任制落实的依据,使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运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二是用成果引导过程监督。坚持财务部门每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随时掌握、及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决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预算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二、抓好标准经费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有效的供应保障体系是科学理财的基础。由于经费需求界定不清,使用不合理,又缺乏相应的消耗标准,影响了医院整体战略保障效能,弱化了统筹调控能力。
1.保障需求定量化
深化供应、消耗和管理标准一体化改革,坚持突出保障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环节、重点科室、重点科研项目的经费保障,充分发挥经费预算的“总闸门”作用,从源头上控制不全理需求,通过对医院日常管理和活动,从科学界定合理需求入手,分别制定实物消耗定量和经费开支限额。
2.保障依据标准化
深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推开标准化保障的路子。对行政消耗性经费和日常门诊病区运营经费,以人员实力为基础,逐步建立健全各类实物和经费的消耗标准、资产配备标准、行政开支定额标准,为标准保障提供尺度。
3.保障过程精细化
深化预算管理与资金收付相分离改革,按照分类预算、分管资金、分项保障的思路,为精细化管理模式创造条件。
三、抓好决策评审管理控制体系建设
规范科学的管理控制体系是科学理财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医院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财经管理模式,有效地规范了医院财经活动,提升了经费保障效益。
1.在理财上突出依法科学决策
加大财经用权行为的规范力度,完善依法决策、集体决策、按程序决策的监督措施,严格决策行为问责任,确保财经决策科学有效。
2.在服务建设上突出落实权益
实行财务动态管理,通过开发医院财务网络和信息采集软件,建立常态化的财务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掌握经费保障的实情,确保医院的和谐稳定。
四、抓好网络资金运行体系建设
安全有序的资金运行体系是科学理财的关键。面对日益复杂的资金安全环境,坚持创新管控方法,完善运行机制,强化主动设防,守住资金安全底线,既为医院全面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财经秩序支持,也为科学理财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建立健全资金支付安全预警系统
对从银行账户中提取大额现金、支付大额款项和超越财务渠道划拨资金等行为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2.建立健全资金网上划拨系统
依托正在使用的网上银行划拨系统,研究资金网上授权支付办法,对大额支出实行上级预先审核、再授权银行支付,未经授权银行可拒绝支付,增设一道非法转移资金的“防火墙”。
3.建立健全电子结算系统
大力推行银行代发工资和日常经费保障“零现金”模式,协调银行逐步在所有收费窗口配齐社会保障卡、银行卡、医疗卡三卡合一的刷卡机,加快收费服务的速度和水平。依托社会保障卡,积极推进持卡消费、用卡结算的经费使用流程。
五、建立高效实用和有效激励相结合的财务考评体系
正确找准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规律是推动财务管理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推进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构建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是深化财务管理评价活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以高质量的服务患者为目标,以病人为中心,对评价指标、评价点、评价标准进行逐层分解和系统规范。首先,要依据法规制度优选评价项目。总体来看,主要包括预算管控、供应保障、决策评审、资金运行四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对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侧重评价,比如说接待费的控制、行政消耗性经费的开支比例、经费保障等项目,应十分关注。要持续性对某一些重大决策,在若干年内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以便全面评价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基于科学量化确定评价标准。要从医院实际和担负的使命任务出发,逐级、逐项分解各种指标,科学确定权重系统和组合指数,准确建立财务管理评价标准的数学计算模型。
2.完善综合评价运行机制
综合评价运行机制是组织考评活动的重要依据和保障。要确保综合考评科学、规范和常态化运行,必须在各级科室負责人的领导下,从建章立制入手,突出解决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理财思想不够端正,勤俭节约和法规意识比较淡薄,超预算办事、超标准花钱、超财力建设等问题,细致梳理综合评价组织、监督及检查分析机制。一是要健全常态化组织机制。必须着眼财务管理常态化需求,建立科学、管用、精干的考评组织。二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综合考评采取单位自评与上级复评的方式,按照供应关系组织实施。要严格组织自评,强化监督过程的管理。三是建立检查分析机制。要系统梳理考评结果,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认真剖析考评结果,查找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强化针对性对策研究提供依据。
3.创新高效实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手段
财务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以衡量一定会计期间财务管理情况为主,即通过结果评价绩效,一般在次年对上一年的情况进行考评。评价过程要经历记录、汇总、分析、反馈和修正几个阶段,评价周期长,信息滞后,不便于反馈控制,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手工方式采集,工作量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和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大力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管理与技术的有机融合,逐步实现精确保障、精细管理、实时监控和辅助决策,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保障力。
4.强化有效激励的综合评价奖惩导向
财务管理综合评价重在考评、难在奖惩。要保持财务管理综合评价具有生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典型激励和标杆功能,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
(责任编辑:刘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