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乡愁的文化表达

2018-05-14万可歆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摘要】“乡愁”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集体性情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现代性”的印记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因此,在饮食、语言、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方面,都市人和乡村人对于“乡愁”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村落乡愁;都市乡愁;文化表达;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乡愁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眷恋。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的生活中日益呈现出标准化、理性化的特征,个体性的差异日渐消弭[1]。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愈发具有趋同性;与此同时,村落规划建设也在进行,传统村落的改建中夹杂着现代因素,都市人和乡村人在对乡愁的文化表达上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因此,现代化不断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代乡愁与传统乡愁出现差异,在现代乡愁中都市人和乡村人对乡愁的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愈发显著。

一、乡愁的文化阐释

传统的乡愁可理解为思乡之情,古人的诗歌中有很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些诗句无不反映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1]。传统的乡愁多为单一情感,表达的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顾盼。

当人类步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乡愁的内涵随之有了新的扩展,它可分为村落乡愁和都市乡愁。村落乡愁是指世代生活在乡村中,个体生长于乡村,但因各种因素在某一时间迁移到其他地方,又在某一时间(节假日)返回或者在异乡定居的人,于异乡所产生的思乡之情。

当社会不断加快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之时,并不意味着村落乡愁会随着村庄转变为城镇而变成都市乡愁。有着村落乡愁的群体一般是生长在乡村中,后离乡外出打工或升学,之后随着自身经济条件改善或留城定居的人。此外,另一种情况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传统村落改造成城市,原村落村民的身份发生变化,由农民变为市民,这一类人的乡愁也应归属为村落乡愁,因为其文化记忆还停留在传统村落中,不会完全丢失原本的生活方式。

都市乡愁是指世代生活在城市,个体生长于城市中,因某些因素在某一时间迁移到其他地方,在某一时间又返回的群体所赋有的情感。赋有都市乡愁的人群因职业或学业等因素迁移,需要在一定时期远离家乡或者是定居异乡,在异乡产生的情愫。或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建筑、道路变化或其他一些情感记忆承载物的消失引发都市人对过去生活的追忆,这都属于都市乡愁。

都市乡愁和村落乡愁都产生于空間上的距离与时间上的顺延,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是人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与回忆。不同的是,二者所归属的现代乡愁是传统乡愁经过岁月沉淀之后所提炼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和人文历史情怀,是现代人的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

二、村落乡愁与都市乡愁的文化表达

乡愁的文化表达并非凭空产生,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正如赵旭东在《文化的表达》中所说:“透过语言、言语、象征符号、身体动作、社会制度以及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文化得以现身,否则文化就是空的。”[2]因此,笔者从村落乡愁和都市乡愁的差异比较的角度探讨二者文化表达的主要特点。

(一)饮食的表达

村落乡愁在饮食上的表达大都是对过去生活中所食用的原生态食品的怀念。另外,就是其食品十分少见,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或是当地农特产品中十分有特色的。像刺梅、酸角、甜拐、刺果子等这些都具有原生态和非普识性,过年时北方农村蒸各种形态的馒头,蒸鲤鱼形状的糯米饭或八宝饭,体现出通过饮食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希望与心愿,是一种饮食文化符号。村落乡愁在美食上的表达,就是一种对家乡绝无仅有的眷恋之情,这些食物就是家乡特有的味道。

都市乡愁在饮食上所怀念的食物也具有地域性特征,但更多的是有着商品属性而且市场中常见、易于购买的。以地域性饮食文化为例,川渝人好辣,火锅则是缓解乡愁的良剂;广西人爱粉,桂林米粉或是柳州螺蛳粉就能让人想起家的味道;若是武汉人,麻酱热干面配上三鲜豆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怎么吃、在哪儿吃,杯盘碗盏、觥筹交错,这背后隐含着人们对精神饮食的执着最求”[3]。在都市人看来,从街边发掘出来的美食让人能更加自由随性地品用,更利于人际间情感的交流,因为城市化与现代化带给都市人的是越来越多情感上的冷漠与沟通上的障碍。都市乡愁在美食上的表达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通过互动带来的情感满足,同时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束缚。

(二)语言的表达

方言是一种集体性情感的载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十里不同音”,这就是讲在统一行政区划上,乡音是有差异的,诚然,村落乡愁与都市乡愁在方言上的表现也会有差异。

乡村因距城市较远,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小,普通话普及程度也相对低,因此村落中的乡音更能体现出传统乡音的本色,村落乡愁在乡音上的表达则更具有一种归属感和亲近感,乡村人对乡音的记忆是深刻而持久的。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所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尽管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家乡分离久远,但“乡音未改”是他对故乡依恋情感的证据,这就是村落乡愁。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原生村落中迁出,新一代接受着城市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思想碰撞,习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鲜词语,就会出现村落中新老两代人无法沟通的现象,这也是村落乡愁中“现代性”渗入的表现[4]。

城市受现代化浪潮的影响更大,普通话普及程度也更高,普通话的普及从幼儿教育开始,城市中的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受的是以普通话表达的教育,以至于丧失了以传统方言进行交流的口头表达能力。而间歇从父母、亲人处接受到了带有方言的普通话,无法对方言和普通话进行精准识别和在二者间自由切换,就显得有点“变味儿”。以在长沙人当中盛行的“塑料普通话”为例,在普通话中夹杂着长沙话的语调,这种特色普通话正逐渐深入到城市人的生活中,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许小颖看来,长沙方言的遗失催生了“塑料普通话”的出现,这是长沙人自主选择的新方言,他们希望借此留住一种特有的乡土认同[4]。

(三)生活方式的表达

乡村中的生活更加贴近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文化上也更具创造性。在村落中,文化表演的方式也非常繁多,特色舞蹈、民歌、民间技艺等,如安塞腰鼓、广东南狮、绛州鼓乐,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中也有着很多特色的歌舞表演形式。对乡村人来说,家乡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再现能够弥合长期远离家乡的异乡人心中的乡愁。

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都市人在时间观念束缚下的行动更加模式化、高效化,城市化进程正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席卷都市人的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往往会怀念以前那种相对慢节奏的生活。武汉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那个还没有空调的年代里,日落之时,家家户户将一盆凉水洒在街道上,再将自家的竹床搬来,日落之后一家老小在街上乘凉睡觉,现在的老武汉人极其怀念当时街道上布满竹床的生活。通过追忆、怀念等方式来留住乡愁,这是都市人的共性。

(四)传播方式的表达

民俗文化很多都是产生于乡村,乡村中拥有众多具有独特技艺的工匠及民俗文化传承人,在乡村也能经常通过一些活动对这些民俗进行演绎。对于乡村中年轻一代人来说,民俗文化的重演能够加深他们对故乡的认识。同样的,有仪式感的宗族组织民俗、家族救助、拜年和家族祭祀,宗族的人都要参与其中,宗族文化给人以较高层次的体验感。民俗文化的直接演绎是其中一种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而另一种是口头文化,老一辈同小一辈讲述民间的传统与文化,如赫哲族将祖先的故事留在了口耳相传的“伊玛堪”里[5]。也就是说,村落乡愁是由曾经直接感触到的体会而引发的情愫,这种情愫是由文化的再次呈现而产生的。

都市人对家乡了解与认识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和口耳相传,就像年轻一代武汉人对老武汉的认识大都来自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的传播或者是老一辈武汉人的讲述。当然,文学作品、歌曲甚至是照片也是获得的途径之一。与乡村相同的是,都是由老一辈口述历史传递给下一代的文化记忆作为乡愁的传承方式,换言之,都市乡愁是一种由曾经间接感触到的体会而引发的情愫。

三、结语

乡愁是一种历史文化情愫,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表达。随着现代性与城市化不断深入到生活中,乡愁成为无数异乡人的情感记忆、情感归属及文化认同。不管是村落乡愁还是都市乡愁都是对故乡的怀念与欣赏,对当下社会建设发展有着反思性意义。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留住乡愁都成为我们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对我们“记忆场所”的建构和情感体系的维系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鄒广文.乡愁的文化表达[N].光明日报,2014.

[2]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张立华.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乡愁[J].农产品加工,2012(10):57-59.

[4]许小颖.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N].光明日报,2016.

[5]宋颖.乡愁情怀的多诉求视听语言表达[J].民族艺术研究,2015(4):28-34.

作者简介:万可歆(199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本科,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拉威尔与德彪西《空求》的演奏与美学特色比较研究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