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8-05-14侯宪章朱红华
侯宪章 朱红华
[摘 要] 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考核和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125-01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建筑工程行业施工员岗位培训、鉴定和考试的核心内容。[1]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建筑施工技术的行业特点,掌握建筑施工中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原理。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能力考核的主导性,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企业要素、学生的责任意识、系统性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控制意识和质量意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使学生能够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要突出以学生“做”为主线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企业要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成本控制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生产实际的需要。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和实践服務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将重点放在“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根据施工员的岗位任务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2]教师和学生双方将教、学和做三位一体,在实践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做”为主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任务来源于工程实践,贴近行业实际,做到专业理论、实践和技能三合一。
首先,要“教”,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施工员岗位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但是,“教”的传统优点还要保留下来,将其脱离实践的缺点要予以摒弃。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由任课教师教给学生,尽量避免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走弯路。
其次,要“学”,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模拟或创建一个建筑施工现场的工作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在施工现场工作的“施工员”。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实践操作需要学习具体相关的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快速长为一名合格的施工员。
最后,要“做”,建立一个能够进行建筑施工技术操作的“理实一体”实训基地,可进行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和装饰工程施工等教学内容实训。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施工操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在施工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考核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方法,与以往的单纯理论考核不同,是将学生平时的过程考核和期末的期终考核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全方位的考核方法。由专业教师进行学生的《建筑施工技术》整体考核,重点考核进行建筑工程实践的操作技能和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70%,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占总成绩的30%。理论考试采用笔试形式,技能考核采用实践项目操作形式。同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应与技能鉴定相结合,考评特点如下:(1)改变原来理论考试在卷子上答题的传统考试形式为上网答题,与施工员技能鉴定相结合,建立试题库,考试由系统从试题库随机抽题,提交即出成绩。该环节每名学生有多次考试机会,以学生掌握知识为最终目的,打破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2)以基本的建筑施工工艺流程为基础发布新任务,以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作为考核点,考核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反映了学生实践技能掌握的程度;(3)以综合素质作为考核点,强化管理制度遵守意识、团队协作和沟通意识、方案汇报表述能力。
四、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同时,基于施工员岗位的职业技能,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操作的训练相互融合,根据建筑施工现场的实践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校迅速成长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江永.BIM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4(8):172-174.
[2]罗丹霞,丁岩.高职《钢筋计算与翻样》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J].四川建材,2014(8):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