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刍议
2018-05-14王丹
王丹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处于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虽然体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法、走访专家进行访谈以及运用逻辑演绎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及过程进行反思。建议:整合体育课程目标、给出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比例、提升师资力量、改善场地器材保障条件等,为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关 键 词]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7-0123-01
一、前言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体育课程也随之进行了改革。五十年代,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注重运动技术的教授,强调体育教学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增强学生体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指导思想。一直到最后一次体育教学改革,才强调学校体育教学的“健身”功能,开始凸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与差异的模式。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一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应该以追求学生“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这一新的理念下,各个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二、课程改革基本现状与评介
(一)课程理念改革
中共中央下发的《决定》文件,明确了“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但这一理念在实施过程中理解与操作容易出现偏差。部分实施者认为,还可以通过传统技术练习,促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技术,进一步提高个体身体素质。但这是片面的理解“健康第一”,把人的身、心割裂开来,注重身体素质提高,忽略了个体心理感受。现在我国各个大学基本上都进行“三自主”模式改革,学生较为灵活地选择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以及自己喜欢的老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观念。但这一改革对学校资源要求很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改革又有不同,引起办学理念的差异,本身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个课程体系的课程指导思想,明确要求:无论什么样的课程改革,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者“工作过程”等进行,这使得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处境尴尬,以“健康第一”还是以“职业能力”或者“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及课程理念,还存在不能完全理解、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改革
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努力拓展体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特别是一部分高校开发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一方面,弘扬了本土的体育文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带来一些问题,运动技术学习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死灰复燃。权威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在校生的身体素质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很复杂。但学校体育课程的效果不明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原因是对课改的误读,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轻视了体育课运动强度、量的基本要求,追求花样、新颖与学生兴趣,没有达到锻炼的效果与目的。
(三)改革造成的师资力量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引起的师生比严重失调,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加剧了这一矛盾,大部分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观念、课改的能力还不足,在较短时间里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高校进行了“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由于师资的原因,学生的选课实质是“半自主”选课,由于师资的限制,还不能达到真正的“三自主”。无疑,“三自主”模式是较为先进的模式,也就迫使一些高校在课程内容上不断拓展,进而加剧了师资不足的矛盾。
(四)改革造成场地器材保障不足的矛盾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生均场馆面积和体育器材占有数量不足,还不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中要求的标准(室外4.7平方米/人;室内0.3平方米/人)。每个运动项目体育设施建设也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田径、三大球还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场地需要。而羽毛球、网球、游泳等场馆建设还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其中部分高校为了“博眼球”制造新闻点,标新立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经济与需求,建设高尔夫等高端项目,占用了大量经济资源,无疑又加剧了体育经费与场馆面积紧张的状态。
三、反思与建议
(一)整合体育课程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文件等,都是以学生“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都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终身体育等为目标。所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明确、清晰地表述出要求的体育课程目标,高职院校也要在这一理念下进行课程改革。
(二)给出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比例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要不断完善。在明确课程目标,教授一定的运动技术,满足学生兴趣前提下,合理探讨运动技术教学的比例,培养学生一定的运动技术能力,再进行必要地选课教学。
(三)提升师资力量
要大力改善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的现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观念、课改的能力,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继续进行“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探索,让学生的选课达到真正的“三自主”。
(四)改善场地器材保障条件
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争取达到室外4.7平方米/人;室内0.3平方米/人的标准,在满足田径、三大球基本需要的同时,加大羽毛球、网球、游泳等场馆建设。谨慎建设高尔夫等高端项目,释放经济资源,缓解体育经费与场馆面积紧张状态。
参考文献:
[1]赵苏吉.高职院校贯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体育学刊,2010(12):86-87.
[2]孙洪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1(3):14-16.
[3]陈俊钦.论科学体育观人文体育观的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