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文化特色

2018-05-14蔡苏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特色

蔡苏宁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各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使世界变成一个大的文化整合体。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种族的特点,不同的民族和语系也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文化思维。本文以满—通古斯语族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满—通古斯语族的起源和发展,进一步分析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特色,并对满—通古斯的民族文物做出简要概况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物;文化特色;民族特点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在进步,世界文化渐渐朝着开明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也交相呼应,共同促进着我国的文化大繁荣。满—通古斯语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最早起源于贝加尔湖地区,主要生活在亚洲的东北部,人口大约在1000万左右。随着时代的发展,满—通古斯语族已经成为支撑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世界的文化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满—通古斯语族的起源和发展

(一)满—通古斯语族的起源

满—通古斯语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满洲人、锡伯人、鄂伦春人等都属于满—通古斯语族[1],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真族也和满—通古斯语族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满—通古斯语族遍布全球各地,但从宏观上看,满—通古斯语族的生活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亚洲东北部地区,以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个别地区最为突出。

倘若追本溯源,满—通古斯语族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以我国境内为例,满—通古斯语族的祖先在经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最初发展后,其中的一部分人来到平原辽阔的东部地区[2],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上游地区,并发展壮大,演化出女真族和满族两大民族分支。

(二)满—通古斯语族的发展

满—通古斯语族逐渐学会了狩猎、捕鱼、采集、游牧,渐渐适应了肥沃黑土地的生存环境,接着,他们掌握了农耕和养殖桑畜的技能,经济生活初具雏形,民族文化特征逐步显现,甚至演化出自己的宗教——萨满教。满—通古斯语族信仰多神崇拜,信仰万物有灵,其民族特点鲜明,发展十分迅猛[3]。满—通古斯语族的分支女真族,曾在12世纪初时起兵抗辽,最终由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部族统一辽宋,建立金国。随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时代。直至皇太极废女真旧称,改女真族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回溯满—通古斯语族的历史足迹,可见,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具有宝贵的研究意义。

(三)满—通古斯语族的特点

1.信仰明确

满—通古斯语族中的各个民族还保持着古老的信仰传统,他们相信灵魂可以进行飞升,相信灵魂可以脱离形体而存在。

2.生活中强调氏族性

满—通古斯语族中的各个民族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氏族性的“影子”,满—通古斯人普遍较强调血缘关系,讲究氏族文化和部族文化。在狩猎时期或者是战争时期,氏族性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满—通古斯语族人的战斗力,对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文化多元性

由于满—通古斯语族指的是多民族、多种族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某种意义上来说,满—通古斯语族文化的多元性保证了整个满—通古斯语族的先进性,各民族分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文化的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二、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简要概况

满—通古斯语族在历史上比较出色,满—通古斯语族中演化出的女真族,曾于在12世纪初时起兵抗辽,最终由完颜部为核心统一辽宋,建立金国。再到后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时代。皇太极废女真旧称,改女真族为满洲族。后来辛亥革命,满洲族改称满族。纵观满—通古斯语族的历史足迹,我们会发现,这个民族有相当大的史学价值,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具有相当大的研究意义。由于满—通古斯是多民族共同体,相应的在发展中又演化出了不同的部族,其中以女真族和满族最为突出,相应的文物保存情也比较完整,故本文仅选取女真族和满族两个较突出的民族进行分析。

(一)女真文物

女真族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女真部的文物主要是辽、宋、金三分天下时期的,主要有“金握”“银骨朵”、象牙质的马球,象征女真进取精神的銅坐龙等。这些文物制作工艺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服饰也是女真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考究的做工和制衣布料无一不显露出当时的风俗习惯,对研究民俗文化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此外,女真部对北宋汝窑的控制从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官窑、民窑制瓷业的发展。

女真文物的象征性较强,一般具有勇于斗争、拼搏向上、勇敢坚强等正面意义,体现了女真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赋予其征服土地,开拓疆土的天然民族属性。所以,通过对女真族文物的简要分析,可见他们的民族文化及和特点,进一步折射出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大体概况。

(二)满族文物

满族流传下来的文物数不胜数。大到彩漆描金楼阁、翡翠白菜、十二兽首,翡翠西瓜,小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金瓯永固杯,无一不体现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满族文物偏重于细致的细节处理,做工考究,精致灵巧,这和满族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自皇太极废女真旧称以来,满族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物更多地是体现生活形态和装饰美感。相对于象征意义颇强的女真族文物,满族文物更讲究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流传下来说的文物大多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感。

由此可见,满族的民族文物是一种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一种泱泱大国的气度,可以看出满族已渐渐地走向稳定,逐渐脱离了马背上的生活,这种大同世界的安稳常态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小农思想的兴起,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渐渐开始变得僵化和单一。

三、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文化特色

满—通古斯语族存在时间悠久,形式多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各民族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同时,西方的外来文化也对其产生了影响,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下,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文化特色也渐渐有所改變。

(一)从“大同小异”向“大异小同”过渡

新石器时期,满—通古斯语族各分支还没有完全分化,民族文物和文化特色都是基本一致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变革,满—通古斯语族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同的民族分支。最初,这些民族分支还保留有满—通古斯语族本系宗族的文化特点,可以用“大同小异”来总结概括。

随着由采集农业向种植农业过渡,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演变,各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分支开始形成了自己对生活、自然、政治、经济的理解,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此时,满—通古斯语族渐渐由“大同小异”向“大异小同”过渡。

而当今时代,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满—通古斯语族中不同民族分支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不同民族已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形成了“大异小同”的民族文化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持。

(二)文化融合

满—通古斯语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包含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等。其中那乃人、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女真族的分支。纵观这些民族,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如锡伯族,依旧沿袭着自己的语言锡伯语,相比而言,满族和女真族则已经渐渐地习惯了汉人的饮食习惯和穿衣风格。

需要强调一点,满—通古斯语族源于同一个祖先,但是由于各枝干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而渐渐演化出了其他的民族,像我国境内的女真族和满族、俄罗斯境内的鄂伦春人等,均属于满—通古斯语族,对于满—通古斯语族主要是对其文化源头和族群语言进行划分的,满—通古斯语族是一类族群的统称,是多民族共同体。由于满—通古斯语族不同族群生长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下,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化十分明显,但是由于有相同的历史渊源作为纽带,不同的民族之间依旧或多或少地保持着文化交流,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五、总结

文化的研究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民族文物的分析亦是工作量巨大。想要分析满—通古斯民族文物的文化特色,一定要了解满—通古斯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现象把握本质,通过历史内涵把握民族文化方向,同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要勤反思、多思考。谨以此文,表达对满—通古斯语族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刘春玲.论迟子建满—通古斯语族书写的艺术风格[J].绥化学院学报,2013(11):91-94.

[2]唐云松.满—通古斯语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体育文化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6):147-151.

[3]许双毅.浅谈满—通古斯语族传统乐器及其民间音乐特点[J].大舞台,2012(11):268-269.

猜你喜欢

文化特色
浅析云南陆良县雍家古村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保护
千年飞山 苗侗祖地
梅山文化动画化的可实施性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广东客家山歌的文化特色探析
日本旅馆传统文化特色研究
蜀锦的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
浅析中国景观设计的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