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标准与陶器的保护
2018-05-14刘国嵩
刘国嵩
【摘要】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是为全国唯一一座界江流域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及萝北地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显现了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特殊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从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文物保护视角浅谈库房标准与陶器保护工作。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萝北;库房;陶器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文博领域,库房安全的标准范畴是建筑安全、设施与环境安全以及工作安全等要素。
一、库房的标准
库房建设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条件之一,库房对文物的保护应当是全方位的保护,而绝不是单一的安全问题。
库房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型与研究型相结合的工作,结合于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对抗自然力破坏的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不论是环境、设备还是人员都是库房工作的核心要素。库房视为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心脏,每一座博物馆要想发展与扩大馆藏规模,库房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是重要前提。提高其整体建设,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对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只有在文物保护得当的前提下,学术研究、布展陈列及宣传教育等工作方能正常开展。文物库房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仓库,库房对文物起到保护管理的职能与作用,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那样将物品存放于仓库之中,这是由博物馆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库房内的每一件文物都会随时提取、陈列、拍照及学术研究,因此,必须要做到使其避免遭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自然损坏是文物损坏的主要因素,防止各类自然因素对文物的损坏必须要依据各类文物的实际特征来进行;而人为破坏则多是出于工作人员缺乏对文物知识的掌握、工作疏忽及蓄意破坏而导致。所以,库房管理人员要起到责任作用,将文物库房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及标准化。
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标准大致可分为八类。
第一,温湿度控制。文物分为有机质与无机质,不同的文物适应不同的温湿度,应将不同类型的文物放置于不同温湿度的库房,进一步加强库房的密封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温湿度,保持各库房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的恒温、恒湿,以防止因温湿度不均引发文物霉烂。在通风问题上,应采取具体文物库房具体对待后,方能决定是全空调还是全通风,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第二,防光辐射。光辐射会对纺织品、纸张等有机物引起能量转换,致使其分子链破坏,引发褪色、破裂等。应做到遮挡紫外线与红外线对文物的照射,但库房工作需要照明,管理人员应尽量使用冷光源,可使用不含红外线的LED灯照明,以便保障文物不被光辐射的前提下,使库房工作正常运行。
第三,防生物危害。老鼠对纸质文物等危害极大,对库房角落可使用鼠夹、鼠药;在虫害上,库房应随时保持恒温与恒湿,以防止库房潮湿过重而引发虫蛀,并使用樟脑、旱烟叶、无酸纸或杀虫剂;同时在防微生物危害上也应控制好各类文物存放环境温湿度,并使用杀菌剂。
第四,防空气污染。防尘工作是库房管理员每日进入库房的第一件工作,也是最基本的工作。灰尘无处不在,随时飘落在库房的每一个角落。如若飘落在不同文物上,会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不及时清理会使库房产生微生物病害。所以,库房管理人员应随时保持库房内空气清新,必要的条件下可设置空气过滤器。同时应远离污染源,密封藏品库。
第五,防火。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防火系统。库房管理人员应遵守安全操作,人走断电,库房内严禁烟火,不乱接电源,并且在库房内放置适量的灭火器。管理人员应配合电工定期检查库房电路。
第六,防盗。管理人员应与安保人员合作,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好钥匙管理和人员出入的管理机制。
第七,防水。库房如若渗水,墙壁会生霉,引发生物病害,严重威胁文物安全。同时,纸质、丝织品等文物一旦被水污染则会造成污染褪色、断裂、腐烂。因此,文物库房应远离水源。
第八,防震碰摔。在突发地震或日常提取、搬运文物过程中,避免文物发生碰撞尤为重要。应使用囊匣盛装文物,以防止文物在此期间发生碰撞与倾倒。
二、陶器的保护
萝北地处黑龙江流域少有的直角转弯点,沿岸分布着众多古代北方渔猎民族历史遗迹,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收藏着各历史时期黑龙江流域出土的大量陶器,为我们留下了北方渔猎民族清晰的陶器发展史,为千年不同时代的陶器沿袭提供了清晰的脉络。因此,对该系列陶器的保护工作也是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重要本职工作。
不论库房还是展厅,陶器的存放温湿度务必严格达到陶器的保护标准。陶器不同于瓷器,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型的物质,其經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所以,瓷器在历经千百年后耐性依旧极强。而陶器则是用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其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所以,如若在温湿度控制问题上保管不善,会引发陶器空鼓、表面酥粉、起翘、龟裂、彩绘脱落。由此可见,陶器不论在库房还是展柜,都应保持20℃,相对湿度则保持在40%~50%。同时,在植物、动物、微生物病害等问题上做到及时防护与修复,以免造成该病害引发陶器断裂。
三、陶器修复的基本条件
陶器在出土之后应用机械方法或物理方法除去表面污染物,如若是彩绘陶器则应对其实施彩绘加固。例如,兵马俑本是彩绘陶俑,历经战乱的破坏以及千年的泥土侵蚀,仅有斑驳残迹,彩绘已大多脱落,只有极个别陶俑残存彩绘较多,出土时如若盲目清理则会对残留有彩绘的陶俑造成彩绘脱落。其他陶类文物也是如此,甚至一个微小的陶片,如若采取盲目清理则极有可能将其原有的重要历史信息流失,研究价值大打折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马俑在出土、修复和展出过程中极为严谨,由此再现了昔日秦帝国军士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建馆之初至今,10年来对黑龙江沿岸各遗址的陶器、瓷器、石器、玉石器、铜器、铁器及近现代文物等各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入馆。在此过程之中,陶器尤为突出,其数量众多,显现了不同时代叠加文化层,同时在其修复过程之中总结出大量经验。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馆藏陶器器形大小不一,其中器形硕大的陶器在修复过程中时间较长,严格经过清理、黏结、残缺部位补配等一系列精细繁复的工作,将文物恢复原有的形貌。其难度也锻炼了工作人员的耐力与韧力。由此总结出文物修复首先需要有极大的爱心及不断增加对文物工作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从该文物入馆之前就已开展,每一件待修复的陶器严格做到不沾水、不清洗,以原貌对其进行烘干。陶器烘干后按照其自身状况选择用机械方法或物理方法对其进行去除表面污染物。在此过程中,记录器物年代、修复环节以及拍照留取资料的工作也应同时进行,保持记录与器皿不分离,给未来的保管与研究工作制造条件。
黑龙江沿岸陶器器形独特,纹饰精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信息,因此,陶片一旦获取切不可急于清洗。应以认真分类、避免混淆、自然干燥为重要步骤。器物干燥之后陶片强度已经增加,此时才可以清理,在此过程中切不可对表面颜色与纹饰造成破坏。
在陶片黏结工作中,拒绝使用干涸后会对黏结部位留有痕迹的劣质胶,严格选用黏结无痕并不会对陶器造成二次破坏的陶瓷胶;同样,在残缺部位补配期间拒绝选用劣质石膏,以保障陶器在修复工作完成后能够安全地存放、陈列于库房与展厅之中。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不论库房管理还是文物修复,全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坚持忠实于原物的一切,绝不凭自己的主观臆造改变文物的原貌。同时,博物馆藏品管理实施的整个环节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做好相关记录,进而对其做好档案资料。
参考文献:
[1]黄福康.博物馆文物库房标准的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