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
2018-05-14刘爽
刘爽
【摘要】现今,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消费内容以及娱乐活动也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髓的最典型代表,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现今的社会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步伐,要跟上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但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传统精髓和精神内核。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代生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和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为载体,结合当地人民的主要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将其很好的体现出来。人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鱼儿和水的关系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的生活相脱离,人们不能时时看到它,则其消亡的速度会非常快。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根源
(一)现代娱乐行业产生的冲击
现今,我国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智能手机、电视以及电脑等都非常发达,使得各种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和多元化。很多外国文化都开始慢慢进入中国,而本土文化的不断入侵,不仅使人们的娱乐内容与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和便利,而且使人们的娱乐趣味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活态性”,这会使其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由古代保留到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遗产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极易受到破坏和冲击。不仅如此,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够发展的,这不仅包括语言、戏剧和传统手工艺制作,而且包括各种民间习俗,只有人类活动才能够将其很好地呈现出来。也就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必须要注意其“活态性”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扬。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以精神或者人们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所以保存起来难度非常大,这便使得其保护起来难度也很大,很多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甚至无法制定出一个良好的保护方案,这便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或者处于正在消亡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势在必行,但目前并未能针对这项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工作方案。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还是建筑类的,因长期受到风化等影响,这种作用根本是不可逆的。
(三)传承者老龄化问题严重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和水平也有所消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资金,而学成后所获得的收益也是非常不确定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都是以家族继承的方式来传承的,极少有人会自愿做传承人。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会选择比较高薪的工作,而且希望能够去到一些大城市。很多原本在城镇的年轻人也趁着城市化的浪潮积极地到城市去打工,并以能够在城市安定下来为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时间的高投入,而且收益又无法确定的情况来说,年轻人必将会放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因此,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没有传承者,这一代传承人也往往比较年老,无法很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有关研究表明,现在我国第一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全都超过了60岁,处于老龄化时期和衰亡的高峰期。很多国宝级别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年纪更大,而又未能找到合适的传承者将自身的技艺传承下去。在这些老人离世后,这些非物质文化可以说近乎消亡了。所以,如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足够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就成为了现今需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新农村社区化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
我国在进行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做好这项工作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更好、更快转型。但是,在长期的城镇化演变过程中,不仅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了变化,而且也使得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因此和该地区农民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以及地域民俗特征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长期以来的农耕生活方式除了是我国地理环境、经济特色、悠久历史的最直观体现,而且还承载着我国的文化底蕴。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很多村落都需要拆迁,这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消失了,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怎么可能实现进一步“生长”呢?人们从平房进入了楼房,且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之前的生活习惯甚至被彻底摒弃。之前的每个年节都会有各种热闹的聚会和庙会,现在大家也只是窝在自己家里过年,很少会有人出门去参加这种集体性活动,长此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便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二、城镇化进程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挑战
必须要知道,城镇化进程是一个不可逆的重要发展趋势,没有人能扼制其发展步伐。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使得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结合这一现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越往前推,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就越丰富和多样。可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也越来越少。因此同步地发展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不科学的,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要尽可能地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的减少。资金、人才、政策以及环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约束,因此,一定要科学地确定保护工作的范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应该尽可能地从中选择精品,对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若做不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只能自生自灭了。
(二)实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范围确定好之后,可以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尽可能地排除那些不在保护范围内的内容。并且应该不断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在完成系统认定以及分类工作后,便能够将其尽快地投入到保护措施和方案内,并且对政府的资金投入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步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积极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上属于过去东西的传承,因此可能和时代的发展不能很好地相契合,这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容易被淘汰。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必须要不断地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保持好。之所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时代进步所产生的自然流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应尽可能地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其始终和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契合。
(四)积极进行社区文化的建设
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个很显著的问题,就是文化建设常常会和经济建设相脱节。在建立好新农村社区后,政府会将绝大部分资金用于生存环境的改善,往往会忽略文化方面的投入。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积极地进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足够的资金。还要引导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進文化的传承。因此,两者不应当是冲突的。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机地协调起来,既能够使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能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这才能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富荣.浅析非遗参与和体验活动对非遗保护的作用[J].人文天下,2017(17):38-40.
[2]孙维红.昆山姜里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
[3]尹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D].南京大学,2016.
[4]陈睿睿.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J].曲艺,2016,27(11):42-43.
[5]王媛.现代性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性保护[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1802:2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