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

2018-05-14苏晓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教学

【摘要】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引领,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被我国现代教育所重视,不断提升初中教学中对语文古诗词教学,以“以文载道”形式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也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阐述了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传统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向来“以文载道”,古诗词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是提升学生审美观念,从容应对升学考试的基础。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激发学生兴趣,更深层次地深入理解古诗词知识及价值,对于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丰富学生情感及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文化与民族共同发展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及情感,能够唤醒人们心中深处美好及高尚的情感,是我国民族灵魂与精神的传承。诗歌教学在我国历代教学中都是重点,古代私塾通过学习音韵对仗、领悟诗情、章法研究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词,师生通过古诗词中对古典文化的点睛及描写的学习,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就明确可以看出中秋传统节日,赏月、饮酒、思念亲人的文化传统,将传统文化穿透时间的禁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师生面前。由此可见,我国古诗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运用古诗词教学培养提升学生审美观念

我国教育家及研究者在二十世纪末就意识到古诗词的价值,《新课标》中明确将古诗词审美教育作为总体要求,力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将学生的审美理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教育目标,通过古诗词的文学素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正直灵魂,引导学生正确辨别真与假、美与丑,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

(三)古诗词教学与民族文化融合是升学需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中学教育的改革,重视在古诗词教学考核中的应用及扩大范围,强化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培养,在升学考试中,古诗词占据分数比重逐年加大,受到中学教学及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重视。古诗词的典籍引用、内容表达上与现代汉语具有差距,学生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实际生活中的民族文化与之融合,满足《新课标》中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贴近生活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理念的同时满足升学考试需求。

二、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灵活性不足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是将内容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运用传统的一言堂形式,填鸭式教学效率不高,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与现代生活差距较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僵化的教学方式,只是简单地将诗词内词语分解学习,对诗歌意境及情感教育不足,传统民族文化融入性不强,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学生多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学习,没有对古诗词真正含义及教育意义深入理解。

(二)文化与环境融入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由于在鸦片战争后对传统文化的摒弃,现代传统民族文化理论及实际知识较浅,不能与古诗词中的文化与情境相融合,为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带来难度,在教学中没有将实际环境与诗词相融合,造成教学中对古诗词理解程度不深,意境理解不到位等现象。

(三)应试错误思想占主导

在应试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重视技巧的学习,没有将古诗词的文化传递,将情感素养进行提升,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的实现不足。简单地将诗词应试及理解技巧教授给学生,重视学生的词语解释、内容及解读的应试学习,以提高应试能力为目进行学习,没有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忽略了古诗词文化情感抒发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三、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的措施

(一)丰富灵活教学模式

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中,重视丰富灵活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感受,深入理解古诗词与传统文化,两者融合学习,注重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积累,提升传统民族文化趣味性教学,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善于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环境,全面提升古诗词学习。

1.注重古诗词积累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融入到古诗词中,通过对古诗词教学,辅以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为学生展开中国历史画卷,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真谛。例如杜甫的《春望》是关于“安史之乱”时期的伤怀古诗,通过杜甫深沉的忧思,将动乱时代民生疾苦呈现在眼前。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其他作品进行学习,進行同类或同期诗歌的积累,满足拓宽学生视野的需要。同时,《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背诵故事需要达到80篇,随着近年来中考中对古诗词考试比重的加大,更要注重平日古诗词的积累。

2.传统文化趣味性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涉及内容较多,其中不乏趣味性,在教学中要增强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注意学生古诗词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解读,吸引学生创造想象,感受诗词中的意境,还可以利用配乐诗朗诵、情景表演、即兴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古诗词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深入理解并熟练应用,满足旁征博引的写作需求,提高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

3.利用多媒体教学

重视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传媒,将传统民族文化与古诗词相融合,将教学方式灵活起来,打破传统僵化的理论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及古诗词意境,达到教学目的及要求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感触,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内容及情感。

(二)强化教师自身素养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涉及范围较广,与古诗词教学息息相关,必须具有浓厚的文化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方法的灵活,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传统的深入学习,综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灵活方法,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为中学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师资队伍基础。

(三)重视审美观念提升

1.抒发丰富情感学习

我国语言较为丰富,通过古诗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体会文化人格、情感情怀。例如,在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可以看到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将眼前景色与胸怀展示在人们面前,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传承连接起来,曹操的宏伟政治抱负及雄心壮志可以在诗境中看出来。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为学生展现出丰富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情怀、情感培养的关键。

2.学习鉴赏提升审美

通过传统民族文化感受古诗词中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及是非观,奠定哲学及精神修养的基础。学习鉴赏古诗词,促进民族化语文教育,吸收古代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师生文化修养,是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的关键。通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情操,感受中国语言艺术,提升审美理念,促进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追求高尚情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古诗词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根源,例如文天祥(明)《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激昂的诗句,表达了作者高涨的爱国热情,也是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通过对诗词的鉴赏及学习,民族气节、爱国热情传统民族文化烙印在学生脑海及内心,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美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文化传承及现实意义。通过将传统民族文化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思想理念,强化师资队伍在传统文化与古诗词融合教学重点提升,灵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重视通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对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发挥古诗词中华民族气节、爱国热忱等传统美德的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明珍.以古诗词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J].中学语文,2018(6):133-134.

[2]张瑜.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8(Z1):16-18.

[3]梁天保.語文古诗词立体化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0):116-117.

[4]钟清华.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J].新课程(中),2016(12):47.

作者简介:苏晓明(1980-),女,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语文教学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猜诗词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